十五五”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發展規劃(參考)
來源:高新院 achie.org 日期:2025-09-28 點擊:次
“十五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進程中的關鍵五年。當前,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數字經濟成為重組全球要素資源、重塑全球經濟結構、改變全球競爭格局的關鍵力量。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以下簡稱“數實融合”),不是選擇題,而是關乎長遠發展的必修課;不是局部工程,而是推動產業體系現代化、構建新發展格局、塑造國際競爭新優勢的戰略性、全局性舉措。
一、 發展基礎與面臨形勢
-
1.融合深度不均: 大型企業轉型較快,但絕大多數中小企業面臨“不敢轉、不會轉、不能轉”的困境。不同行業、區域間數字化水平差距顯著。
-
2.核心技術受制于人: 工業軟件、高端芯片、核心算法等關鍵技術對外依存度較高,產業鏈供應鏈存在“斷點”、“堵點”。
-
3.數據要素潛能釋放不足: 數據權屬、流通、交易、收益分配等基礎制度尚不完善,數據壁壘林立,“不愿開放、不敢開放、不會開放”問題并存。
-
4.協同生態尚未成熟: 技術供給方與實體經濟需求方對接不暢,解決方案“水土不服”。復合型人才極度短缺。數字化轉型成本高、周期長,商業模式創新滯后。
-
1.技術演進催生新空間: 人工智能(AI)從感知智能向認知決策智能邁進,特別是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 的突破,為研發、設計、營銷等環節帶來革命性變化。下一代互聯網(Web3.0)、量子計算等前沿技術孕育新突破。
-
2.發展戰略提出新要求: 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是科技創新,數實融合是培育新質生產力的主陣地。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必須依靠數字技術對產業鏈供應鏈進行全鏈條改造。
-
3.內需市場蘊含新潛力: 我國擁有世界上最完整的產業體系和最大規模的消費市場,為數實融合提供了豐富的應用場景和巨大的迭代優化空間。
-
1.
融合基礎深度夯實: 建成全球領先的數字基礎設施體系,工業互聯網網絡、平臺、安全體系全面建成。數據基礎制度體系初步建立,數據要素市場規模化發展。 -
2.
轉型覆蓋廣度顯著擴大: 規上工業企業數字化轉型全面普及,中小企業數字化應用率大幅提升(例如,力爭達到80%以上)。農業、服務業數字化水平邁上新臺階。 -
3.
融合滲透深度實現突破: 數字化轉型推動重點行業全員勞動生產率年均增速高于GDP增速。制造業重點領域關鍵工序數控化率、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分別達到75%和90%以上(基于當前水平及發展趨勢設定)。形成100個以上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行業賦能典型場景。 -
4.
產業生態競爭力增強: 培育一批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數字經濟領軍企業和平臺型企業,形成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的良好格局。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穩中有升。
-
1.
建設高速泛在的網絡基礎設施: 全面推進5G-A/6G技術研發與商用部署,深化“雙千兆”網絡覆蓋。布局面向工業應用的確定性網絡、算力網絡。 -
2.
構建協同高效的算力基礎設施: 推進全國一體化算力網建設,促進東西部算力高效互補和協同聯動。加快工業邊緣計算節點部署。 -
3.
布局全域感知的智能基礎設施: 推動交通、能源、水利等傳統基礎設施數字化智能化改造,構建覆蓋廣泛的物聯感知體系。
-
1.
突破數字技術瓶頸: 集中力量攻克高端芯片、工業操作系統、核心工業軟件(CAD/CAE/EDA/PLC等)、工業實時數據庫、智能傳感等關鍵短板。 -
2.
前瞻布局前沿技術: 加快人工智能大模型在垂直行業的落地應用,探索Web3.0、量子計算、腦機接口等與實體經濟的結合點。
-
1.
打造“數字鏈主”: 支持鏈主企業構建協同平臺,帶動產業鏈上下游企業“上云用數賦智”,實現數據貫通、業務協同、資源優化。 -
2.
建設“產業大腦”: 在重點行業構建行業級工業互聯網平臺,提供產能共享、供應鏈金融、共性技術等服務,提升產業鏈整體效率和韌性。
-
1.
研發設計智能化: 推廣基于AIGC的智能設計、智能編模,縮短研發周期。 -
2.
生產制造智能化: 發展智能機器人、智能檢測,建設“黑燈工廠”。 -
3.
經營管理智能化: 應用AI進行市場預測、智能排產、風險管控。 -
4.
產品服務智能化: 推動產品具備在線監測、遠程運維、個性化定制等功能。
-
1.
健全數據產權制度: 探索數據資源持有權、數據加工使用權、數據產品經營權等分置的產權運行機制。 -
2.
構建數據流通體系: 規范數據交易場所建設,發展數據商、第三方專業服務機構。鼓勵場外交易。 -
3.
深化數據開發利用: 在金融、醫療、交通等領域開展公共數據授權運營試點。推動企業內外部數據融合應用。
-
1.
推廣“小快輕準”解決方案: 鼓勵開發適合中小企業的低成本、模塊化、訂閱制應用。 -
2.
建設公共服務平臺: 打造區域型、行業型數字化轉型促進中心,提供評估診斷、方案展示、人才培訓等服務。 -
3.
創新金融支持模式: 發展數字化轉型貸、數據資產質押等金融產品。
-
1.
完善標準規范體系: 加快制定數據互通、接口協議、安全防護等關鍵標準。 -
2.
強化網絡安全保障: 建立覆蓋設備、控制、網絡、平臺、數據的多層次安全防護體系。 -
3.
探索適應性的監管模式: 對新技術、新業態實行“沙盒監管”、觸發式監管,營造鼓勵創新、規范有序的發展環境。
-
1.
財稅政策: 落實研發費用加計扣除、高新技術企業稅收優惠等政策。設立數字化轉型專項引導基金。 -
2.
金融政策: 運用專項再貸款、貼息等方式,引導金融機構加大信貸支持。鼓勵符合條件的數字經濟企業上市融資。
-
1.
培育復合型人才: 推動高校優化課程設置,深化產教融合。實施“數字工匠”培育計劃。 -
2.
引進高端人才: 完善人才評價與激勵政策,吸引全球頂尖數字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