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十四五”重點,看“十五五”規劃趨勢及重點內容!
來源:高新院 achie.org 日期:2025-08-21 點擊:次
如今,教育領域“十五五”規劃編制工作已經全面展開。
教育部發展規劃司、綜合改革司等負責人,在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近期召開的教育事業“十五五”規劃研討會上做了專題報告,強調了“十五五”教育發展規劃的重要意義,分享了高校應當在“十五五”期間深化教育綜合改革,持續強化教育對科技和人才的支撐作用的見解。
目前,我們尚未發現省教育廳等教育主管部門層面,對高校“十五五”規劃提出的指導性文件或政策。但結合“十四五”規劃重點及部分省份已公開的規劃調整方向,可梳理出以下與“十五五”規劃相關的政策趨勢和重點內容:
1
規劃編制原則延續性
強化國家戰略對接:各地“十四五”規劃中普遍強調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如長三角一體化、成渝雙城經濟圈等),預計“十五五”將繼續深化區域高等教育協同發展機制,推動高校與地方產業鏈、創新鏈深度融合。
突出數字化與產教融合:浙江省“十四五”規劃提出推進“教育數字化改革”,重慶市規劃明確建設“智慧教育新生態”,未來可能進一步強化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在高等教育治理中的應用。
2
高等教育布局優化
區域協調發展:中西部省份(如廣西、重慶)在“十四五”規劃中提出優化高校空間布局,引導資源向省會及區域中心城市集聚,“十五五”或進一步推動跨地區高校合作與資源整合。
類型差異化發展:浙江、重慶等地強調分類建設高水平大學(如研究型、應用型、職業技術型),未來可能細化分類評價標準,避免同質化競爭。
3
人才培養與學科建設
學科專業動態調整:多地“十四五”規劃提出建立專業預警和退出機制,淘汰低質專業,新增新興交叉學科(如數字經濟、生命健康等),預計“十五五”將完善學科動態評估體系。
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教育部“十四五”規劃強調“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未來可能擴大實施范圍,完善本碩博貫通培養機制。
在調研了30余所高校“十四五”規劃的編制和實施情況后,華中科技大學原黨委副書記劉獻君撰文并建議,高校可以從深刻認識戰略規劃、精準分析學校環境動態、創新規劃研制范式、實施戰略閉環管理等四個方面入手,做好“十五五”規劃編制工作。
例如,對于戰略規劃的深刻認識,其意義在于大學管理者將之與學校的質量提升和長遠發展緊密相關。例如,華中科技大學(前身為華中工學院)從1956年制定《華中工學院1956—1960年綜合規劃》起,通過三階段規劃實現了跨越發展,從一所默默無聞的大學,發展為在國內外具有重大影響、位居國內前列的優質大學。
正如前文所述,分析學校環境動態也是各所高校在現階段提出的重要工作。值得注意的是,對于內外部環境的分析在“十五五”規劃編制上,尤為重要。中央“十四五”“十五五”規劃總體思路研究課題組主要成員,清華大學中國發展規劃研究院常務副院長董煜表示,“跟‘十四五’相比,‘十五五’最大的變化就是在規劃編制階段,國際環境發生了比較重大的變化,挑戰和不利因素明顯增多。”在國際環境上,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百年變局加速演進,不確定性陡增;從國內環境看,將持續面臨有效需求不足,短期問題和中長期結構性問題交織。
高校的辦學定位、發展目標與國家發展息息相關。對于“雙一流”高校等高水平研究型大學,需重點關注國家戰略需求、高等教育強國建設目標、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等。而地方應用型高校則應著重把握區域社會經濟文化發展脈絡、人口出生率變化趨勢,以及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實際需求等關鍵點。
高校規劃研制還需突破傳統范式,構建創新機制,摒棄“高、大、空”傾向的目標,轉向具體可測、有限聚焦的量化指標。同時,要構建“制定-執行-評估-調整”的完整鏈條,實現規劃編制與實施監督相結合,做好戰略績效的常態化監測機制,及時校準偏差,形成“規劃引領實施、實施反饋規劃”的良性互動,最終實現戰略管理的持續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