梯次培育中試平臺 推進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
來源:高新院 achie.org 日期:2025-08-19 點擊:次
“產業中試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決定產業技術創新,也決定了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的融合。”工業和信息化部總工程師謝少鋒日前表示,工信部已將2400余家中試平臺納入儲備庫,并從中遴選產生241家首批重點培育中試平臺,力爭在今年底,培育5個以上國家級制造業中試平臺。
中試是把處在試制階段的樣品轉化到生產過程的過渡性試驗,是暢通技術創新到市場應用的“中間站”。一項科技成果走出實驗室、實現大規模量產的關鍵一步,就是邁過中試這道坎。目前,工信部正加快打造制造業中試平臺梯次培育體系,夯實制造業基礎。
助力科技成果轉化
中試又稱半工業試驗,是產品正式批量投產前,驗證實驗室研究確定的工藝和技術路線是否成熟、合理,產品的結構、性能、功能、質量可靠性,相關生產管理流程及主要經濟技術指標是否接近生產要求的過程。
中試一頭連著實驗室的創新成果,一頭通向產業化的規模制造,緊密連接技術鏈、創新鏈和產業鏈,是科技成果轉化“最后一公里”的關鍵環節和跨越科技成果轉化“死亡之谷”的重要橋梁。
據了解,中試著力解決實驗室研發過程中“樣品可不可產”、產業化試制生產過程中“產品好不好用”的問題。據統計,經過中試的科技成果,產業化成功率可達80%以上,未經過中試的產業化成功率僅為30%左右。
“為助力新材料科技成果轉化,推動新材料產業轉型升級,打通科技成果向生產力轉化的‘最后一公里’,探索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中試創新做法,中國科學院控股有限公司與浙江省紹興市共同打造了新材料創新基地,破解新材料產業中試創新的堵點。”國科(浙江)新材料技術有限公司執行董事、總經理趙偉說。
中國科學院控股有限公司新材料創新基地聚焦高分子材料、能源和催化材料、功能性復合材料、電子化學材料四大領域12細分類別的戰略性新材料產業方向,為中試項目提供工藝設計、設備選型、自控方案、安全環保解決方案等專業化工程服務。
趙偉介紹,目前一批科技成果在新材料創新基地完成中試,走向市場。以高分子材料聚醚酮酮中試開發項目為例,該項目主要面向航天、高性能材料應用,將提高我國聚芳醚酮類超高端樹脂及其復合材料的自主可控能力。現階段,國內聚醚酮酮產品依賴進口,該中試項目成功后,將極大提升醫學、航空等領域的材料保障能力和成本競爭力。
作為連接科學研究和工業生產的橋梁,中試平臺承擔著成果驗證、工藝優化、設備選型、技術集成等多重任務。
工信部科技司相關負責人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近年來,各類建設主體根據發展基礎,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建設模式推進中試平臺建設。龍頭企業牽頭建設的中試平臺在滿足本企業產品中試需求后,用富余的中試能力提供對外服務,促進資源高效利用;政府投資建設的公共服務平臺,為行業發展提供綜合性、專業化服務;高校院所建設的中試平臺將科技成果由實驗室轉移至中試平臺,進行工程化試驗和中試熟化……各類中試平臺通過提供高水平中試服務,加快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加速培育專業平臺
制造業中試平臺是輸出中試服務能力的重要載體,是推動制造業中試工作的重要著力點。
謝少鋒介紹,我國制造業中試平臺建設主要聚焦原材料、裝備制造、消費品、信息技術、新興和未來產業、共性需求6個國家戰略與產業發展急需的關鍵領域,加快打造制造業中試網絡服務,促進中試資源互聯互通。
據了解,工信部將按照科學布局、梯次培育、標準引領、網絡服務的思路,加快中試平臺高水平建設和高質量發展。
2024年1月,工信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制造業中試創新發展實施意見》,提出到2027年,我國制造業中試發展取得顯著成效,先進中試能力加快形成,優質高效的中試服務體系更加完善,中試發展生態更加健全,為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如今,制造業中試加快向體系化、專業化、創新化發展,關鍵環節不斷突破,各類成果加速轉化落地,制造業基礎持續夯實、不斷優化。
工信部科技司相關負責人介紹,在政策體系方面,《制造業中試平臺建設指引》《制造業中試平臺重點方向建設要點》等陸續發布,中試政策頂層設計不斷強化;在標準體系方面,成立制造業中試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編制《制造業中試標準體系建設指南》,加快基礎通用標準和關鍵技術標準研制,以標準引領和支撐中試創新發展;在工作體系方面,20余個省份出臺中試專項政策,初步建立部省聯動、部內協同、行業力量廣泛參與的工作體系。
一批專業化的中試平臺正加速培育,為制造業發展注入新動能。今年5月,工信部公示了首批重點培育中試平臺初步名單,240多家中試平臺名列其中,涵蓋原材料工業、消費品工業、裝備制造、信息技術、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等眾多領域。
“我們聚焦石化及精細化工、新材料、新醫藥、新能源等領域,打造開放‘專業化、標準型、公共性’的精細化工中試服務平臺。”遼寧精細化工產業技術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張建國告訴記者。
據了解,遼寧盤錦精細化工中試平臺已建成4條公共中試線,在建2條中試線,有效滿足相關領域中試場景需要。此外,平臺還探索試驗設備和中試流程數字化,挖掘數據價值,布局“數字孿生”。
重點難點亟待解決
業內人士表示,目前制造業中試平臺建設雖持續推進,但與新時期高質量發展的要求相比,仍存在差距,一些重點難點亟待解決。
一是“不理解、不會建”。部分地方和企業對中試缺乏準確認知,將中試平臺與創新中心、重點實驗室、企業技術中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研發載體等同管理,投入分散,導致中試平臺在技術、服務和管理水平上良莠不齊。
二是“建不起、用不上”,中試平臺建設需要場地設施、軟硬件、技術、人才等支撐,耗費巨大,企業難以負擔建設成本,容易導致新產品研發周期長、產品良品率低、推廣應用慢,很難在市場競爭中快速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三是“資金缺、回報慢”,中試平臺建設與運營具有投資規模大、風險高、周期長等特點,新產品驗證一般不產生直接經濟效益,平臺自我造血能力和可持續運營能力一般較弱,資金投入回報見效慢,難以吸引長期資本、耐心資本,普遍缺少連續性、高投入支持,導致先進儀器設備缺乏、中試服務水平不高。
加力破解中試平臺建設發展難題,加快打造制造業中試平臺梯次培育體系,將有效促進關鍵技術突破和科技成果高效轉化,助力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提升制造業整體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專家建議,要以提升現代化制造業中試能力為目標,強化資金、人才等方面政策支持,培育建設一批高水平制造業中試平臺,打造國家制造業中試服務網絡,加速推進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
謝少鋒表示,將以提升中試能力賦能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為目標,抓好行業布局,針對創新成果策源地和產業發展集聚區,強化中試平臺的區域特色和支撐作用;抓好服務效能,引導中試平臺提升行業服務能力,發布高水平中試平臺目錄和公共服務資源清單,加快中試資源開放共享;抓好成果轉化,多渠道支持中試平臺建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