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規劃里的科技創新關鍵詞……
來源:高新院 achie.org 日期:2025-10-30 點擊:次
中國共產黨第二十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為2026-2030年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繪制了宏偉藍圖。
今天,我們基于《建議》原文,重點梳理其關于科技創新的關鍵部署:
新質生產力: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的深度融合
新質生產力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詞,其核心在于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的深度融合。
《建議》從四個維度對加快科技自立自強、引領發展新質生產力作出系統部署:
加強原始創新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實現技術供給,形成創新的源頭動力;
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將技術供給轉化為產業動能;
一體推進教育科技人才發展,為構建良好創新生態奠定基礎;
深入推進數字中國建設,為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提供依托載體和技術賦能。
四大部署環環相扣、相互支撐,共同構成 “源頭供給—成果轉化—生態構建—載體賦能” 的完整創新鏈條,精準契合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邏輯規律。
原始創新:新質生產力的源頭活水
加強原始創新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是培育新質生產力的首要任務。
《建議》明確要求,完善新型舉國體制,采取超常規措施,全鏈條推動集成電路、工業母機、高端儀器、基礎軟件、先進材料、生物制造等重點領域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取得決定性突破。
原始創新是“源頭活水”。我國在芯片、工業母機、高端儀器等關鍵領域仍存在“受制于人”的短板。通過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協同攻關,解決 “從0到1” 的顛覆性技術難題,為產業發展提供“根技術”至關重要。
《建議》還要求加強基礎研究戰略性、前瞻性、體系化布局,提高基礎研究投入比重,加大長期穩定支持。
強化科學研究、技術開發原始創新導向,優化有利于原創性、顛覆性創新的環境,產出更多標志性原創成果。
深度融合:科技創新賦能現代化產業體系
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是讓創新成果真正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關鍵環節。
《建議》提出,統籌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建設,增強體系化攻關能力。加快重大科技成果高效轉化應用,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推動創新資源向企業集聚。
企業是科技創新的主體?!督ㄗh》要求培育壯大科技領軍企業,支持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提高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比例,鼓勵企業加大基礎研究投入。
未來產業:新增長點的戰略布局
《建議》前瞻性地提出,推動量子科技、生物制造、氫能和核聚變能、腦機接口、具身智能、第六代移動通信等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
這些未來產業蘊藏著生產力躍升的巨大潛力,是搶占全球科技產業競爭制高點、塑造發展新動能的關鍵。
“十五五”時期,我國將構建以先進制造業為骨干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加快培育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
一方面優化提升傳統產業,推動技術改造升級,促進制造業數智化轉型,發展智能制造、綠色制造、服務型制造,加快產業模式和企業組織形態變革。
另一方面加快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低空經濟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發展;
數字中國:科技創新賦能數字經濟
《建議》提出,建設開放共享安全的全國一體化數據市場,促進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深度融合。
加快人工智能等數智技術創新,強化算力、算法、數據等高效供給。全面實施“人工智能+”行動,以人工智能引領科研范式變革,加強人工智能同產業發展、文化建設、民生保障、社會治理相結合,搶占人工智能產業應用制高點,全方位賦能千行百業。
適度超前建設新型基礎設施,推進信息通信網絡、全國一體化算力網、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等建設和集約高效利用,推進傳統基礎設施更新和數智化改造。
改革與人才:創新生態的雙支柱
《建議》要求,建立健全一體推進的協調機制,強化規劃銜接、政策協同、資源統籌、評價聯動。
圍繞科技創新、產業發展和國家戰略需求協同育人,優化高校布局、分類推進改革、統籌學科設置,深入推進“雙一流”高校和國家交叉學科中心建設,強化科研機構、創新平臺、企業、科技計劃人才集聚培養功能,培育拔尖創新人才。
加快建設國家戰略人才力量,培養造就更多戰略科學家、科技領軍人才、卓越工程師、大國工匠、高技能人才等各類人才。加強人才協作,優化人才結構,促進人才區域協調發展。
以創新能力、質量、實效、貢獻為評價導向,深化項目評審、機構評估、人才評價、收入分配改革。
深化國際交流合作,建立高技術人才移民制度,引育世界優秀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