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優勢如何變科技王牌?發展規劃瞄準這些產業→
來源:高新院 achie.org 日期:2025-09-30 點擊:次
科技發展規劃作為國家科技發展的戰略方案,在對建設科技強國進行全局謀劃和系統部署、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當前,面對全球科技競爭加劇與產業鏈安全挑戰,要突破創新成果轉化瓶頸、搶占科技創新戰略制高點,就必須發揮好國家科技發展規劃戰略導向作用,通過集中力量辦大事,進而把發展規劃的政治優勢轉化為科技自立自強的競爭優勢。
以發展規劃加強基礎研究。基礎研究是我國科技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深入推進,人工智能等技術推動基礎研究轉化周期大幅縮短,國際科技競爭持續向基礎前沿領域聚焦。但我國在部分基礎科學前沿領域仍存在明顯短板,因此,迫切需要依托發展規劃的系統性布局優勢,推動基礎研究實現高質量發展。
以發展規劃的統籌協調優化基礎學科建設方向。緊密圍繞國家戰略需求與國際科技前沿,科學設置學科建設重點。
一方面,對數學、物理、化學等傳統重點基礎學科加大資源傾斜力度,并強化上述學科在前沿理論研究、關鍵技術支撐方面的核心作用,明確傳統基礎學科優勢高校的建設任務與目標;
另一方面,針對量子信息科學、腦科學與類腦研究等新興交叉學科,依托頂尖科研機構與高校構建跨學科協同創新平臺,促進學科交叉融合與創新突破。
以發展規劃的長期謀劃增加基礎研究財政投入。
一方面,依據國家科技發展戰略制定長期財政投入規劃,保障基礎研究經費投入持續穩定增長,并通過立法等形式確保資金落實。
另一方面,創新財政投入方式,綜合運用直接資助、稅收優惠、基金引導等手段,充分調動企業與社會力量參與基礎研究投入的積極性。
例如,對企業投入基礎研究實施稅收減免、加計扣除等優惠政策,鼓勵企業設立基礎研究基金;發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引導作用,吸引社會資本設立聯合基金,拓寬基礎研究資金來源渠道,優化投入結構,提升資金使用效益,為基礎研究提供堅實資金保障。
以發展規劃攻堅關鍵核心技術。關鍵核心技術是國之重器,是增強科技創新引領作用的重要抓手,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保證。然而,我國部分關鍵核心技術仍受制于人,原始創新能力與創新體系整體效能有待提升。為解決上述問題,我們需要以發展規劃為指引:
在傳統產業領域,著力夯實基礎原材料、工業軟件等關鍵技術;
在新興產業領域,聚焦人工智能等關鍵共性技術研究;
在未來產業領域,布局腦機接口、氫能技術等戰略前沿技術。
通過統籌創新資源、強化協同攻關,集中力量突破關鍵核心技術。
以發展規劃推動傳統產業基礎關鍵技術升級。傳統產業是國民經濟的根基,也是國家穩增長穩就業的“壓艙石”。
首先,發揮發展規劃資源統籌與整合優勢,匯聚政府、企業、高校、科研機構等各方力量,加大關鍵技術研發的資金投入與政策扶持。
其次,搭建產業共性技術研發平臺,引導上下游企業、產學研機構形成創新合力。
例如,在高性能鋼材研發中,聯合鋼鐵企業、材料研究院所共同攻克技術難題;針對工業軟件,組織軟件企業、高校計算機專業力量協同突破核心技術瓶頸,推動傳統產業向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重塑傳統產業競爭優勢,增強產業韌性與抗風險能力。
以發展規劃加速新興產業關鍵共性技術攻關。新興產業是完成重大技術試錯,且對經濟社會全局和長遠發展具有重大引領帶動作用的產業。
首先,發揮發展規劃前瞻性指引與目標導向優勢,精準錨定技術發展趨勢與市場需求,明確各新興產業關鍵技術攻關重點與階段性目標。
其次,制定針對性產業扶持政策,吸引創新資源向新興產業集聚,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
例如,在人工智能基礎算法研究上,設立專項科研基金支持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開展聯合攻關;對新能源汽車、新材料等產業,通過稅收優惠、土地政策等引導企業聚焦電池續航、高性能材料合成等關鍵技術研發,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推動新興產業快速崛起,搶占全球產業競爭制高點。
以發展規劃引領未來產業戰略前沿技術布局。
首先,發揮發展規劃超前布局與戰略引領優勢,結合我國戰略需求與科技實力,提前謀劃未來產業技術路線圖與發展布局。
其次,建立跨部門、跨領域協調機制,支持未來產業關鍵技術研發與應用示范。例如,在腦機接口技術上,組織醫學、神經科學、信息技術等多學科團隊協同研究;氫能技術方面,統籌全產業鏈資源,集中力量攻克高效制氫、安全儲氫等核心技術難題。
最后,對量子信息、虛擬現實等前沿技術提前布局,集聚創新資源,培育未來產業發展新動能,為經濟社會長遠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以發展規劃融入全球科技創新。構建開放創新體系是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要舉措。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五次會議指出,“建設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科技創新開放環境”。然而,我國當前仍面臨部分領域技術封鎖、創新資源全球配置能力不足等挑戰。為此,應發揮發展規劃的統籌協調與戰略引領優勢,提升創新生態體系整體效能,深度融入全球科技創新網絡。
在國家層面,以發展規劃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有效暢通國內大循環,進而在國際大循環中塑造主動地位。
首先,依托上海張江、安徽合肥、北京懷柔、粵港澳大灣區、陜西西安等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規劃布局,通過統籌產學研資源與國家財政支持,系統開展國際聯合科研攻關。
其次,以戰略規劃為指引積極參與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工程,如深度參與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等前沿項目,提升我國在全球科研范式構建中的話語權。
最后,通過規劃配套政策體系,引導高校、科研院所與國際頂尖機構建立長效合作機制,促進知識跨境流動;同時依托自貿試驗區、國際人才港等平臺政策,吸引全球高端創新要素向我國匯聚。
在企業層面,以發展規劃建設以科技領軍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并拓展海外創新布局。
首先,鼓勵企業在海外設立研發中心。例如,華為在全球多地設立研發中心,利用當地人才與創新資源提升自身技術創新能力。
其次,推動企業參與國際標準制定,提升我國在全球產業鏈、創新鏈中的地位。
最后,通過稅收優惠、金融支持等政策,引導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加強知識產權保護,促進企業創新成果在國際市場轉化應用,增強企業在全球科技創新競爭中的實力。
【作者:華中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劉國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