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工智能+”開拓產業未來發展新賽道
來源:高新院 achie.org 日期:2025-09-29 點擊:次
2025 年 8 月,國務院印發《關于深入實施 “人工智能 +” 行動的意見》,將 “人工智能 +” 產業發展作為重點行動之一。人工智能作為一種通用目的技術,具有全方位賦能高質量發展的革命性意義,將成為培育新質生產力、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關鍵驅動。總的來看,人工智能將從以下四個方面開拓產業未來發展新賽道、重塑產業未來發展新模式與就業新形態。
一、以“人工智能 +” 培育未來制造新模式
從歷史的維度看,幾次科技革命均推動生產制造方式發生顛覆式革新。第一次科技革命時期,傳統的手工業工場逐步向工廠制生產模式轉變;第二次科技革命則促使大規模流水線作業方式產生。如今,“人工智能 +” 正引領著新一輪變革,推動生產方式朝著智能驅動、數實融合的方向邁進,這一轉變必將為眾多行業帶來效率的質變與模式的重塑。
在設計規劃方面,人工智能可綜合人、物、知識、技能、標準等各資源要素,找到解決方案的“最優解”,大大提升生產效率。在生產制造方面,人工智能可對設備的運行工況、生產狀態、質量狀態等進行實時監測與數據分析,從而針對性改進工藝與優化流程。在勞動組織方面,人工智能可有效彌合個人力量不強、耐性不足、穩定性不夠、環境適應度不廣等短板,勝任人之不能為(如危險有害勞動場景)、人之不適為(如大量繁瑣性、重復性勞動場景)的領域,“人機協同” 的組織模式將成為常態。
二、以“人工智能 +” 開拓未來消費新場景
生產對于消費而言,有著極為關鍵的影響。它不僅明確了消費的具體對象、塑造了消費的方式,更重要的是為消費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特別是那些具有顛覆性的創新產品,往往能夠成為開啟新一輪創新周期的關鍵“引爆器”。例如 2007 年蘋果公司推出的 iPhone 革命性引領開啟了新的智能手機時代。
如今,新一代人工智能也正在促進手機、計算機、汽車、家電等產品的顛覆性變革,成為打開消費電子行業新篇章、推動消費市場重煥活力的新引擎。以汽車為例,工業時代的汽車功能單一,僅僅作為一種交通運輸工具,而人工智能時代下的智能網聯汽車則升級為會看、會聽、會說、會駕駛、會思考、會學習的“智能體”,成為人們智能生活的 “管家”,與各類智能家居遠程協作。
三、以“人工智能 +” 創造未來創新新路徑
人工智能作為一種通用目的技術,擁有“創新使能者” 的作用,能為提升科技研發效率、培育新興產業打開機會之門。在科技創新方面,人工智能可以從多元異構的海量數據中發現規律、生產知識,比如麻省理工學院團隊利用深度學習模型,在幾天內就篩選了超過 1 億種化合物來研發新型抗生素。人工智能賦能下,科學技術規律的發現將從基于 “公式 + 理論” 來推導描述向 “參數 + 算法” 方向拓展。
在產業創新方面,人工智能將加速與生物、能源、材料等其他前沿技術領域交叉融合,產生創新的群體性躍升態勢。例如,人工智能可高效支撐材料的設計、制備、表征等全環節的賦能應用,能大大推動新型材料的發現和轉化應用,為產業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四、以“人工智能 +” 重塑未來就業新形態
產業模式的深度變革必然引發就業市場的結構性重構,“人工智能 +” 在替代部分傳統崗位的同時,正創造出規模更大、質量更高的就業機會,形成 “替代 - 創造 - 升級” 的動態平衡。
從崗位替代來看,規則明確、重復性高的低技能崗位首當其沖。制造業中,萬華化學通過 AI 質檢系統減少 70% 人工抽檢崗位,巴斯夫上海基地借助智能倉儲技術削減 60% 物流人力;服務業里,NLP 驅動的智能客服逐步替代傳統電話客服,自助終端壓縮基礎導購需求。這類崗位替代率集中在 30%-70%,主要涉及生產線操作、基礎質檢、初級數據錄入等領域。
新崗位的創造則呈現全鏈條、跨領域特征。在制造端,衍生出 AI 運維工程師、數字孿生建模師、邊緣 AI 部署工程師等崗位,其中邊緣 AI 工程師需掌握模型輕量化技術,車載方向資深人才月薪可達 40K;消費端,智能網聯汽車催生座艙交互設計師,AI 產品經理需求年增 35%,大模型方向崗位薪資溢價達 20%;研發端,數據科學家、AI 算法工程師成為核心缺口,2025 年相關崗位需求突破 500 萬,頂尖算法人才年薪可達百萬。河南省更明確提出 2025-2027 年均開發人工智能應用崗位 6 萬個以上,促進 4 萬人就業創業。
就業結構正加速向“高技能、復合型” 升級。一方面,“AI + 行業” 跨界人才缺口顯著,傳統行業所需的復合型人才已達 120 萬,2027 年將擴大至 340 萬,如畜牧 + 機器學習的動物行為 AI 訓練師、化工 + IT 的智能生產協調員等新興角色應運而生;另一方面,技能需求從單一操作向 “技術應用 + 問題解決” 轉型,某汽車集團調研顯示,87% 的一線員工因缺乏 AI 工具應用能力面臨轉型壓力,提示詞工程、模型調優已成為通用技能。
五、下一步:加力推動“人工智能 +” 落地見效
我國需趁勢而上加力推動“人工智能 +”,將技術優勢與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完整產業體系優勢充分結合,形成推動產業深度轉型升級的新質生產力。
(一)加快建設“人工智能 +” 創新生態
通過有為政府與有效市場的緊密結合,構建人工智能龍頭企業“頂天立地”、廣大科技型中小企業 “鋪天蓋地” 的 “雁陣行列”,強化技術研發、產品開發、品牌建設、市場推廣、用戶服務全流程,打通 “硬件 - 系統 - 產業” 全鏈條,在工業制造、消費服務、科技研發、城市治理等領域形成標桿性新產品新場景,系統化提升我國人工智能的整體影響力。同時要將人才培育納入生態建設核心,鼓勵企業與高校共建實訓基地,開發 “AI + 崗位” 技能培訓課程,落實培訓補貼政策。
(二)建立適應“人工智能 +” 的治理體系
新業態也伴隨著成長的“煩惱”,人工智能也存在生成虛假信息、算法歧視、數據泄露等問題。要加快完善適應新業態的治理體系,以 “善治” 推動 “善智”。一方面,可充分運用技術監管手段,“以技術之盾應對技術之矛”,如研發智能檢測工具來識別不當、有害或非法的人工智能內容;另一方面,要強化對人工智能產生的新熱點新問題的制度回應,以 “敏捷治理” 為導向,完善數據、算法、數據安全、個人信息保護、知識產權等規則,同時建立動態就業監測機制,為崗位轉型提供政策托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