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好發揮國家發展規劃的戰略導向作用
來源:高新院 achie.org 日期:2025-09-26 點擊:次
新中國成立之初,面對一窮二白、生產力極端落后的局面,我們黨深刻認識到,要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必須集中力量辦大事,有目標、有計劃地推進現代化建設。經過70多年的不懈奮斗,我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國家發展規劃也在實踐中與時俱進。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科學制定和接續實施五年規劃,是我們黨治國理政一條重要經驗,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一個重要政治優勢”。從“一五”計劃到“十四五”規劃,一以貫之的主題是把我國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一個又一個五年規劃(計劃)如同“接力棒”,將一個曾經積貧積弱的農業國遞送到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位置。
國家發展規劃引領現代化事業快速全面進步
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五年計劃作為國家發展規劃的核心載體,成為指引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重要藍圖。這一時期,我國先后編制實施了5個五年計劃,為國家發展搭建起基本框架奠定了基礎。“一五”計劃聚焦重工業發展,集中力量推進骨干工程建設,迅速奠定了我國工業化的初步基礎。“二五”計劃雖在“大躍進”中經受曲折,但仍在鋼鐵、機械等領域取得重大突破,并積累了大規模經濟建設的經驗教訓。“三五”至“五五”計劃則結合當時嚴峻的國際環境,在加強國防建設的同時,持續推進基礎工業發展,逐步完善工業布局,為后續經濟起飛創造了條件。
這一時期還制定實施了一系列專項規劃,形成了支撐國家發展的規劃矩陣。農業領域,《1956年到1967年全國農業發展綱要》等規劃,推動了農業發展和農村建設。科技領域,《1956——1967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等規劃,瞄準原子能、航空航天等前沿領域,奠定了我國現代科技體系的基礎,指引了“兩彈一星”等重大突破。區域發展方面,“三線建設”等戰略規劃調整工業布局,推動中西部地區初步形成工業基礎。這些專項規劃與五年計劃相互配合,共同推動我國建立起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
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五年計劃逐步向五年規劃轉型,規劃的內涵與外延不斷拓展。“六五”計劃至“十一五”規劃緊扣改革開放主題,在保持經濟穩定增長的同時,更加注重結構調整與制度創新。“六五”計劃提出“調整、改革、整頓、提高”方針,推動經濟協調發展。“七五”和“八五”計劃接續推進國民經濟調整和經濟體制轉軌。“九五”計劃開始推動國民經濟的兩個“根本性轉變”,即經濟體制從傳統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十五”計劃聚焦入世后的發展機遇,推動產業升級和對外開放水平提升。“十一五”規劃首次以“規劃”取代“計劃”,與“十二五”規劃共同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著力推動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這一時期的專項規劃體系日益完善,形成了覆蓋各領域的規劃網絡。農業領域,從2004年開始每年的中央“一號文件”都規劃指引“三農”事業發展,《國家糧食安全中長期規劃綱要(2008——2020年)》等專項規劃開始實施。工業領域,《汽車工業產業政策》(1994年)、《可再生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2007年)、《裝備制造業調整和振興規劃》(2009年)等推動了重點行業跨越式發展。科技領域,《1986——2000年科學技術發展規劃》、國家863計劃、國家火炬計劃、《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等專項規劃加速了高新技術研發與產業化。區域發展方面,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等規劃,推動了區域均衡發展。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軍隊和國防建設等領域也實施了一批專項規劃,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面發展。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五年規劃的戰略引領作用更加凸顯,成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十三五”規劃以新發展理念指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聚焦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指引我國在脫貧攻堅、污染防治等領域取得歷史性成就。“十四五”規劃以高質量發展為主題,圍繞創新驅動、產業升級、綠色發展等重大戰略作出系統部署,為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提供了行動指南。
新時代的專項規劃更加注重系統性和前瞻性。科技和產業領域,《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2021——2035)》《中國制造2025》等規劃加速關鍵核心技術突破,《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等規劃瞄準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前沿領域搶占制高點。生態領域,以碳達峰碳中和為目標的系列規劃,推動發展方式綠色轉型。民生領域,聚焦教育、醫療、養老等重點領域的規劃,持續提升公共服務水平。區域發展方面,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重大規劃,推動形成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這些規劃共同推動我國的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等方面實現了歷史性跨越,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了堅實基礎。
國家發展規劃在實踐中與時俱進
我國國家發展規劃在實踐中不斷探索、逐步成熟。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國家規劃為剛剛起步的工業化和現代化指明了方向。不過,由于當時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還缺乏深刻認識,部分規劃存在脫離實際的情況,而且政治形勢的動蕩也對規劃的順利實施造成了一定沖擊,使得一些規劃未能按計劃完成。但總體而言,這一時期的規劃實踐積累了寶貴經驗,加深了對計劃經濟作用和局限的認識,這為后續的改革開放和規劃體系的完善提供了重要借鑒。
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國家發展規劃在探索中不斷完善。規劃的編制更加科學規范,內容更加全面豐富,在引導資源配置、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得到了比較充分的發揮。規劃覆蓋的領域從經濟擴展到社會、文化、生態等多個方面,形成了較為完整的規劃體系。在規劃編制方面,引入了更多的科學方法和民主參與機制,廣泛征求專家學者、企業和社會公眾的意見,提高了規劃的科學性和可行性。在實施過程中,加強了監督和評估,及時發現問題并進行調整。
然而,隨著經濟和社會的快速發展,規劃數量的增多和涉及領域的擴大,規劃之間的不協調甚至沖突問題逐漸顯現。例如,在經濟增長與生態保護方面,部分地區為追求GDP增長而違反生態保護規劃,引進高污染、高耗能項目,導致相關規劃目標難以協調;在城市化進程方面,存在建設用地違規占用農田的現象,影響了糧食安全規劃的實施。這些問題都反映出當時國家發展規劃在協調機制上還存在不足。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國家發展規劃建設進入了更加系統化、規范化的新階段。我國逐步構建起“三級四類”的統一規劃體系,“三級”即國家、省、市縣三級規劃,“四類”包括國家發展規劃、國土空間規劃、專項規劃和區域規劃。這一體系以國家發展規劃為統領,以國土空間規劃為基礎,以專項規劃和區域規劃為支撐。國家發展規劃作為頂層設計,明確國家戰略意圖和發展方向;國土空間規劃劃定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城鎮開發邊界“三線”,為各類開發建設活動提供空間約束;專項規劃針對特定領域細化部署,推動重大項目落地;區域規劃協調跨區域發展,促進區域優勢互補。“三級四類”規劃體系明確了各級各類規劃的定位,避免了規劃之間的重疊和沖突。
“十五五”時期將更好發揮國家發展規劃的戰略導向作用
“十四五”時期,在國家發展規劃的指引下,我國科技事業和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預計2025年經濟總量可達到140萬億元左右。產業和科技創新取得諸多重大突破:第一艘國產電磁彈射航母下水,全球首座第四代核電站投入商業運行,“嫦娥六號”實現世界第一次月球背面采樣返回,按照國際適航標準研制的國產大飛機C919首次實現商飛等。民生領域,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教育體系、社會保障體系、醫療衛生體系,義務教育鞏固率和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率都在95%以上。安全基礎進一步夯實,“十四五”時期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標準農田4.6億畝;新能源發電裝機規模歷史性超過煤電,建成了全球最大清潔發電體系;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增強,擁有全球規模最大、門類最齊全、體系最完整的制造體系;國防實力同步提升,捍衛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的戰略能力不斷提高。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形成燎原之勢,我國面臨的形勢正發生深刻變化。從國際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地緣政治沖突加劇,國際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面臨重構,科技領域的競爭日趨白熱化。從國內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動能不足,就業壓力增大,科技創新能力有待進一步提升,生態環境保護壓力依然較大,綠色發展的體制機制還不夠完善。為了在“十五五”時期更好發揮國家發展規劃的戰略導向作用,需要重點關注以下幾個方面。
將新發展理念貫穿規劃編制和實施的全過程,確保規劃符合高質量發展的要求。加大科技投入,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突破關鍵核心技術,推動創新鏈與產業鏈深度融合。統籌城鄉發展、區域發展、經濟社會發展,促進各領域協調推進。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推進能源結構調整,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和修復。積極參與全球治理,拓展對外開放的廣度和深度。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完善公共服務體系,縮小收入差距,扎實推進共同富裕。
強化規劃的系統性和協同性,進一步完善“三級四類”規劃體系,加強各級各類規劃之間的銜接協調,形成規劃合力。建立健全規劃銜接機制,確保下級規劃服從上級規劃,專項規劃、區域規劃與國家發展規劃相銜接。加強部門之間的溝通協調,共同推動規劃的實施。建立規劃實施的協同機制,加強政策協調和資源整合,確保規劃目標的實現。
突出規劃的戰略性和前瞻性,聚焦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科學設定規劃目標和任務,在關鍵領域作出部署。在科技自立自強方面,制定重大科技專項規劃,集中力量突破一批“卡脖子”技術,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型企業。在產業升級方面,推動傳統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充分發揮新質生產力的引領作用,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
健全規劃實施的保障機制,加強對規劃實施過程的監督評估,建立健全規劃調整機制,確保規劃目標任務能夠順利實現。建立健全規劃實施的監測評估體系,及時發現問題并采取解決措施。根據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形勢新變化,適時調整和完善規劃,增強規劃的適應性、靈活性和可操作性。同時,充分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形成推動規劃實施的強大合力,為“十五五”時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保障。
(《學習時報》2025年9月26日第1版,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當代中國研究所原副所長、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