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出臺21條舉措,打造商業航天產業集群
來源:高新院 achie.org 日期:2025-08-21 點擊:次
在全球商業航天和衛星互聯網發展加速崛起的關鍵窗口期,8月19日,廣東省政府辦公廳正式對外發布《廣東省推動商業航天高質量發展若干政策措施(2025—2028年)》,以系統性政策組合拳構建全產業鏈生態體系。這是在去年出臺《廣東省推動商業航天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2024—2028年)》的基礎上,進一步細化支持商業航天發展政策舉措。
這份涵蓋七大領域21條具體舉措的政策文件,不僅瞄準衛星星座、火箭研制等核心環節,更立足廣東終端應用優勢,著力打通“星箭研制—發射服務—衛星應用”全鏈條,為打造商業航天產業集群按下“加速鍵”。
01
承擔國家重大科技專項企業
省級配套資金最高可達50%
文件明確將商業航天空間基礎設施納入全省重點布局范疇,通過“建星座+布站網”雙輪驅動構建空天地一體化網絡。對組網成功并投入運營的衛星星座企業,將研究實施事后獎勵政策,并為項目申報核準開通“綠色通道”;地面站網建設按投資總額給予10%資金支持,單個企業年度補助最高達1000萬元,鼓勵企業構建全球服務能力。
在自主創新領域,文件直指“卡脖子”技術攻關,將可重復使用液體火箭發動機、直連衛星通信等核心技術納入省科技計劃重點支持方向。對承擔國家重大科技專項的企業,省級配套資金最高可達50%,同時落實研發支出100%稅前加計扣除政策。高能級創新平臺建設同步發力,新獲批的省重點實驗室將獲一次性資助,新型研發機構可享受進口儀器設備免稅政策,加速科研成果從“實驗室”走向“生產線”。
02
衛星應用終端制造企業
實施技術改造最高獎1500萬
圍繞“雙核多點”產業空間布局,文件精準施策促進星箭產業集群發展。在核心產品領域,將火箭、衛星、關鍵系統部件及應用終端產品納入省首臺(套)政策支持,最高獎勵達900萬元/套,動態調整推廣應用指導目錄,加速創新產品市場化。衛星應用終端制造企業實施技術改造的,單個項目最高可獲1500萬元獎勵。
產業園區作為集聚發展的重要載體,將享受用地優先保障政策,符合條件的先進制造業項目,省財政按新增固定資產投資額的2%給予地方政府事后獎勵。這一舉措將推動珠三角與粵東粵西粵北特色園區協同發展,形成錯位競爭的產業生態。
應用場景創新成為政策亮點,文件明確打造商業航天“首場景”示范工程。在低空經濟、太空旅游、應急救援等前沿領域布局標桿項目,通過政府首購、優先采購等方式加速技術落地。同時推動衛星技術在國土規劃、環境監測等公共服務領域規模化應用,鼓勵企業拓展航空航海、網聯汽車等商業市場,挖掘衛星數據在金融、能源、應急等領域的資產價值,構建“應用反哺技術”的良性循環。
03
符合條件企業可獲
高級職稱評審權下放
針對商業航天企業特點,文件構建了全生命周期培育體系。支持企業申報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制造業單項冠軍和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落實稅收減免與專項獎勵;對新獲武器裝備科研生產許可、衛星通信無線電頻率使用許可等資質的企業,鼓勵地市給予配套獎勵。在標準制定方面,對主導制(修)訂、發布實施國際、國家標準的單位,分別給予最高50萬元、30萬元獎勵,助力廣東商業航天發展融入全國和全球規則體系。
投融資機制創新為產業注入金融活水。文件明確將商業航天重大項目納入省重點項目庫,統籌超長期特別國債、科技創新和技術改造再貸款等政策性工具支持,研究設立專項投資基金。創業投資機構投資早期企業可獲補助,銀行機構將加大對空天信息產業的信貸支持,同時開發專屬保險產品并給予保費補貼,降低企業研發與運營風險。
人才支撐方面,文件將符合條件的商業航天高層次人才納入“人才優粵卡”服務范圍,支持高校增設相關學科,推動校企合作建設實訓基地。符合條件的企業可獲高級職稱評審權下放,為產業發展培育“高精尖缺”人才梯隊。
從空間基礎設施到終端應用市場,從技術攻關到生態培育,這份政策文件為商業航天發展構建了“硬投入+軟環境”并重的支撐體系。依托電子信息產業強省的配套優勢、我國超大規模市場的應用優勢,廣東正以政策創新激活商業航天發展潛能,力爭到2028年形成特色鮮明、全國領先的產業生態,為經濟高質量發展培育新質生產力增長極。
內容來源:南方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