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略新興產業布局與發展路徑分析
來源:高新院 achie.org 日期:2025-05-28 點擊:次
5月15日,國務院國資委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召開2025年第一次全體會議,會議要求將資源更好地集中到主責主業、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上來,形成主業更突出、核心競爭力更強的業務布局。推動國有企業更大范圍、更深程度融入國家創新體系,不斷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完善支持原始創新的制度機制,大力提升自主創新能力。
一、戰略新興產業的定義與特征
202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考察并首次提出新質生產力時,強調要積極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進制造、電子信息等戰略新興和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增強發展新動能。從歷史發展和最新部署情況看(如圖1),戰略新興產業的定義,從2010年以來是一貫而明確的,但戰略新興產業的具體范圍,是隨著我國科技發展和產業進步逐步調整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是以重大技術突破和重大發展需求為基礎,對經濟社會全局和長遠發展具有引領帶動作用,知識技術密集、物質資源消耗少、成長潛力大、綜合效益好的先進產業。它代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方向,是培育發展新動能、獲取未來競爭新優勢的關鍵領域。
戰略新興產業的具體范圍,主要是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和新材料等九大戰略新興產業,是由《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和《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分類目錄(2023)》發布確定的。稍具體看,戰略性新興產業包括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高端裝備制造業、新材料產業、生物產業、新能源汽車產業、新能源產業、綠色環保產業、航空航天產業和海洋裝備產業。
未來產業的定義,是由前沿技術驅動,當前處于孕育萌發階段或產業化初期,是具有顯著戰略性、引領性、顛覆性和不確定性的前瞻性新興產業。大力發展未來產業,是引領科技進步、帶動產業升級、培育新質生產力的戰略選擇。
當前未來產業的具體范圍,主要是在類腦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術、未來網絡、深海空天開發、氫能與儲能等前沿科技和產業變革領域,是由《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和《工業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門關于推動未來產業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2024)》公布部署的。稍具體看,重點推進未來制造、未來信息、未來材料、未來能源、未來空間和未來健康六大方向產業發展,組織實施未來產業孵化與加速計劃,謀劃布局一批未來產業。
國務院國資委部署推進央企產業煥新行動和未來產業啟航行動,聚焦新一代移動通信、人工智能、生物技術、新材料等15個重點產業領域方向,推動中央企業加快布局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工信部等四部門印發《通用航空裝備創新應用實施方案(2024-2030年)》的通知,塑造航空工業發展新動能新優勢,推動低空經濟發展和航空制造業新型工業化。
二、全球產業變革背景
全球戰略性新興產業在科技創新和產業變革的推動下,展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根據《全球企業創新指數報告(2024)》,六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生物技術、新能源汽車和新能源)的企業在全球范圍內得到了全面分析,揭示了科技創新的最新趨勢。其中,中國在新一代信息技術和新能源領域具有顯著的創新優勢,并在全球戰略性新興產業中排名第三。
1、美國
美國是全球戰略新興產業發展的領先者之一。近年來,美國政府高度重視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通過加大研發投入、優化創新環境、推動產業升級等措施,不斷鞏固其在戰略新興產業的領先地位。特別是在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物技術等前沿技術領域,美國已取得了顯著進展。
例如,美國政府在人工智能領域投入了大量資金,推動人工智能技術的研發和應用。同時,美國政府還積極推動量子計算、量子通信等量子信息領域的發展,力圖在量子科技領域取得突破。此外,美國政府還通過制定一系列產業政策和創新政策,推動生物醫藥、新能源等戰略新興產業的發展。
2、歐盟
歐盟是全球戰略新興產業發展的重要力量。歐盟成員國在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方面具有較強的實力和優勢,特別是在智能制造、綠色能源、生物技術等領域,歐盟已取得了顯著成果。
為了推動戰略新興產業的發展,歐盟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包括加大對科技創新的投入、推動產業升級和轉型、加強國際合作等。例如,歐盟推出了“地平線歐洲”計劃,旨在通過支持科技創新和研發,推動歐洲經濟的數字化轉型和綠色發展。此外,歐盟還積極推動智能制造和工業互聯網等領域的發展,力圖在全球制造業領域占據領先地位。
3、日本
日本是全球戰略新興產業發展的先行者之一。日本在機器人、半導體、新材料等領域具有較強的實力和優勢,已在全球范圍內形成了較為完善的產業鏈和供應鏈。
為了保持和鞏固其在戰略新興產業的領先地位,日本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包括加大對科技創新的投入、推動產業升級和轉型、加強國際合作等。例如,日本政府推出了“超級智能社會5.0”計劃,旨在通過推動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技術的研發和應用,打造智能、高效、便捷的社會。此外,日本政府還積極推動半導體、新材料等領域的發展,力圖在全球產業鏈和供應鏈中占據領先地位。
三、中國戰略新興產業布局現狀
根據第五次全國經濟普查結果,2023年末,全國從事戰略性新興產業生產的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法人單位9.60萬個,占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法人單位的19.5%。其中,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1.50萬個,占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法人單位的15.6%;高端裝備制造業1.45萬個,占15.1%;新材料產業2.04萬個,占21.3%;生物產業1.49萬個,占15.5%;新能源汽車產業0.32萬個,占3.3%;新能源產業1.17萬個,占12.2%;綠色環保產業1.63萬個,占17.0%;航空航天產業0.12萬個,占1.3%;海洋裝備產業0.02萬個,占0.2%。2023年末,全國從事戰略性新興產業活動的規模以上服務業企業法人單位6.2萬個,占規模以上服務業企業法人單位的24.5%。其中,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2.5萬個,占服務業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法人單位的40.7%;數字創意產業1.6萬個,占26.5%。
2024年,中央企業的資產規模突破了90萬億,同比增長5.9%;完成固定資產投資(含房地產)5.3萬億元、同比增長3.9%,其中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資2.7萬億元、同比增長21.8%,占總投資的比重首次突破了40%,在集成電路、量子通信、人工智能等領域也取得了一系列新的突破。
1、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
新一代信息技術是以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第五代移動通信技術(5G)等為代表的新興技術。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是國民經濟的戰略性、基礎性和先導性產業,具有資本技術及知識高度密集、產業附加值高、輻射帶動性強等特點。
近年來,我國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規模不斷壯大,展現出強大的發展韌性和增長潛力。電子信息制造業領域,工業和信息化部數據顯示,2023年我國規模以上電子信息制造業實現營業收入15.1萬億元,營業收入利潤率為4.2%,電子信息制造業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9.3%,比同期工業投資增速高0.3個百分點。軟件業務領域,軟件業務收入從2012年的2.5萬億元增長至2023年的12.3萬億元,全國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規模以上企業超3.8萬家,年均增長率達16.1%,是同期我國GDP增長率的近2倍。人工智能產業領域,工業和信息化部數據顯示,2023年我國人工智能產業規模已超5000億元,人工智能企業數量超過4400家,智能芯片、開發框架、通用大模型等創新成果不斷涌現。此外,2023年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企業采用率已達15%,市場規模約為14.4萬億元。云計算產業領域,2023年7月,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發布的《云計算白皮書(2023年)》顯示,我國云計算市場處于快速發展期,年復合增長率超40%,預計到2025年我國云計算整體市場規模將超萬億元。
目前,中國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已經初步形成了產業集聚效應。從整個產業布局來看,主要呈現四大產業集聚區:以北京、天津、山東等省市為代表的環渤海地區,以上海、蘇州、杭州等城市為代表的長三角地區,以廣東、深圳等省市為代表的珠三角地區,以重慶、成都、西安為代表的中西部地區。按上市公司市值分布來看,國內新一代信息技術領域市值主要集中在北京、廣東、上海、江蘇、浙江、天津、山東、湖北、福建、安徽等省市。
2、新能源產業
鋰電方面,2024年,我國鋰電池產業延續增長態勢,根據鋰電池行業規范公告企業信息和行業協會測算,全國鋰電池總產量1170GWh,同比增長24%,行業總產值超過1.2萬億元。電池環節,1-12月消費型、儲能型和動力型鋰電池產量分別84GWh、260GWh、826GWh。鋰電池裝機量(含新能源汽車、新型儲能)超過645GWh,同比增長48%。一階材料環節,1-12月正極材料、負極材料、隔膜、電解液產量分別約為310萬噸、200萬噸、210億平方米、130萬噸,同比增長均超過20%。二階材料環節,1-12月電池級碳酸鋰產量67萬噸,同比增長45%,電池級氫氧化鋰產量36萬噸,同比增長26%。
光伏方面,2024年,光伏新增裝機容量達277.57GW,累計并網裝機容量超880GW,均居全球首位。多晶硅環節,1-12月全國產量超過182萬噸,同比增長23.6%。硅片環節,1-12月全國產量達到753GW,同比增長12.7%,出口量約60.9GW。電池環節,1-12月全國產量達到654GW,同比增長10.6%,出口量約57.5GW。組件環節,1-12月全國產量達到588GW,同比增長13.5%,出口量約238.8GW。
風電方面,2024年風電裝機量達到5.3億千瓦,占全球的50%以上,成為全球風電市場的“領頭羊”。當前,中國風電產業已具備完整產業鏈,風機價格僅為歐美國家的60%,在全球風機市場中的份額超過50%,全球十大風電整機商中,中國企業占據六席。從中國風電供給主體區域分布來看,在風電供給主體較多的區域中,江蘇省風電代表企業有國電南瑞、協鑫智慧能源、法蘭泰克、科遠智慧等;山東省代表企業有魯能集團、山東核電、通裕重工等;廣東省代表企業有南方電網、中國廣核、南網電源、南方風機、宜安科技等。
儲能方面,截至2024年底,我國新型儲能裝機規模突破7000萬千瓦,約為“十三五”末的20倍,比2023年底增長超過130%。儲能上游電芯原材料供應商和電池生產設備商眾多,競爭激烈;中游電池組制造、電池管理系統制造、儲能變流器制造、能量管理系統制造和儲能系統集成等環節,競爭格局逐漸明晰;下游系統應用領域主要由國家能源、國投電力等大型能源企業主導,它們對儲能系統的安全性、可靠性和經濟性要求較高,這也促使上游和中游企業不斷提升產品和服務質量。
綠色電力方面,綠色電力又稱為可再生能源電力,是通過可再生能源如太陽能、風能、水能、生物質能等生產的電力。2024年6月,共有183家上市公司,總市值達到4.01萬億元,在A股市場中,綠色電力企業占據了4.88%的總市值,比上一年增長了0.26%。
3、新能源汽車產業
新能源車方面,2024年1月-12月,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1288.8萬臺和1286.6萬臺,全年產銷量突破千萬臺大關;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產銷量分別完成512.5萬臺和514.1萬臺,同比分別增長78.1%和83.3%,在保持了高速增長態勢的同時,市場銷量占比基本穩定在40%左右。同一時期內,中國純電動汽車仍是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主力,產銷量分別完成775.8萬臺和771.9萬臺,同比增速分別為15.7%和15.5%。燃料電池汽車產銷量分別完成0.5萬臺和0.5萬臺,比去年略有減少。當前,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已經形成了四個發展集中度較高的產業集群,分別是長三角產業集群(代表性企業:特斯拉、上汽、理想、蔚來、吉利、極氪、零跑)、珠三角產業集群(代表性企業:比亞迪、廣汽、小鵬)、三是京津冀產業集群(代表性企業:長城、小米、北汽)、成渝產業集群(代表性企業:長安、賽力斯),并基于此形成了全國范圍內的供應鏈網絡布局。
氫能源車方面,截止2024年7月,累計銷售2.1萬輛氫燃料汽車,基本為商用車,其中卡車占比70%,客車占比30%,卡車產品中又以重卡產品居多,占37%,其次是用于冷鏈的輕卡產品,占27%。從投融資的方向分類來看, 2023年以前,國內氫能領域融資多集中燃料電池及相關核心材料領域;2023年后,制儲運加用領域的裝備企業的融資頻次及規模異軍突起。
4、新材料產業
近年來,我國新材料產業呈現出蓬勃發展的態勢,市場規模持續穩步擴張。2012-2024年期間,產業總產值實現了從約1.2萬億元到突破8萬億元的飛躍式增長,年均復合增長率高達16.8%,展現出強勁的增長勢頭。這一增長趨勢主要得益于國家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大力扶持,以及各行業對新材料需求的不斷攀升。
近年來我國在新材料產業取得了顯著進展,已成為全球第二梯隊的領軍者。在部分領域,中國實現了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并跑”甚至“領跑”。在稀土功能材料領域,中國擁有豐富的稀土資源和完整的產業鏈,在稀土開采、冶煉分離以及稀土永磁材料、稀土發光材料等的生產和應用方面,占據全球主導地位。中國的稀土永磁材料產量占全球總產量的80%以上,廣泛應用于新能源汽車、風力發電、電子信息等領域。在先進儲能材料方面,中國在鋰離子電池材料的研發和生產上處于世界領先水平,寧德時代、比亞迪等企業在全球動力電池市場占據重要份額,其產品性能和質量得到了國際市場的高度認可。此外,在人工晶體材料、半導體照明材料等領域,中國也取得了重要突破,相關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具有較強的競爭力。
國內新材料企業根據其規模、技術實力和市場競爭力,可大致劃分為三個梯隊。第一梯隊主要由少數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企業組成,如中國建材集團、中國寶武鋼鐵集團、萬華化學等。第二梯隊為在細分領域具有較強實力的中型企業,如中材科技、金發科技、新和成等。第三梯隊則是數量眾多的小型企業和初創企業,這些企業大多專注于某一特定領域的細分產品,具有一定的技術特色和創新能力,但規模相對較小,市場份額有限,在資金、技術和人才等方面面臨較大挑戰。
5、高端裝備產業
2023年中國高端裝備制造業總產值已突破10萬億元,占裝備制造業總產值的比重超過30%。在細分市場方面,航空裝備制造業和軌道交通裝備制造業表現尤為突出。航空裝備制造業受益于國產大飛機C919的成功首飛以及軍用飛機的列裝,市場規模迅速擴大,預計到2025年將達到1萬億元。軌道交通裝備制造業則憑借高鐵技術的領先優勢,產品出口到多個國家和地區,國際市場份額不斷提升。此外,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業和智能制造裝備制造業也呈現出快速增長的趨勢。深海鉆井平臺、海洋油氣開采設備等高端裝備的成功建造,推動了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業的發展。而工業機器人、數控機床等智能制造設備的應用,則推動了智能制造裝備制造業的轉型升級。
中國高端裝備制造業的產業集聚效應明顯,形成了以環渤海、長三角地區為核心,中西部地區快速發展的產業空間格局。環渤海地區憑借其優越的地理位置和豐富的科研資源,成為中國高端裝備制造業的重要集聚地。北京、天津等地的航空裝備制造業和智能制造裝備制造業發展迅速,吸引了大量高端人才和科研機構。長三角地區則依托其強大的制造業基礎和良好的投資環境,成為中國高端裝備制造業的另一重要集聚地。上海、江蘇、浙江等地的軌道交通裝備制造業和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業發展迅速,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中西部地區近年來在國家政策的支持下,高端裝備制造業也取得了快速發展。例如,四川、重慶等地的航空裝備制造業和智能制造裝備制造業發展迅速,吸引了大量投資和人才。
6、綠色環保產業
近年來中國環保產業規模不斷擴大,2022年全國環保產業營業收入約2.22萬億元,2024 年總產值突破2萬億元,且初步統計測算2024 年中國環保產業營業收入超過2.4萬億元。區域分布方面,企業主要集中在安徽、廣東、浙江等地,此外福建、北京、山東等地也有較多分布。企業梯隊方面,光大環境等組成競爭第一梯隊,2024 年上半年營業收入規模超百億;首創環保、盈峰環境等為第二梯隊,2024 年上半年營業收入規模在 50 - 100 億元之間;龍凈環保、碧水源等領銜第三競爭梯隊,營業收入規模在 50 億元以下。細分領域方面,水處理領域中,城鎮污水處理率超 95%,重點轉向農村污水治理和工業廢水深度回用,膜技術、電化學氧化工藝在電子、制藥行業滲透率快速提升;大氣治理領域中非電行業超低排放改造釋放千億空間,VOCs 治理設備需求年增 15%,船舶脫硫、機場揚塵控制成為新增長點;固廢資源化中垃圾焚燒發電裝機容量穩居全球第一,廢舊動力電池回收、建筑垃圾再生利用技術突破推動行業毛利提升。
7、航空航天產業
2023年,民航業全行業完成運輸總周轉量1188.34億噸公里,比上年增長98.3%。國內航線完成運輸總周轉量867.33億噸公里,比上年增長123.6%,其中,港澳臺航線完成10.00億噸公里,比上年增長334.2%;國際航線完成運輸總周轉量321.01億噸公里,比上年增長51.8%。2024年,民航運輸生產規模再創新高,質量效益進一步提升。民航全行業全年共完成運輸總周轉量1485.2億噸公里、旅客運輸量7.3億人次、貨郵運輸量898.2萬噸,同比分別增長25%、17.9%、22.1%,較2019年分別增長14.8%、10.6%、19.3%。2024年,民航積極服務對外開放,國際客運航班增至每周6400班,恢復至疫情前的84%,國際貨郵運輸量同比增長29.3%。新增“一帶一路”共建國家航點19個,我國至中亞、西亞、歐洲方向旅客運輸量超過2019年水平,分別增長152.4%、49.5%、25.7%。
8、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產業
2024年中國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業全年實現增加值1032億元,比上年增長9.1%。海洋工程裝備產業鏈上游為海工裝備設計及主要材料、關鍵部件供應;中游為海工裝備制造,包括資源調查勘察設備、鉆井平臺、生產平臺、海洋工程作業船及輔助船等;下游為工程總包及應用服務。中國海洋工程裝備相關企業注冊總量超過10.36萬家,其中,2024年中國海洋工程裝備相關企業注冊量達到1.96萬家。從專利申請情況來看,海洋工程裝備制造領域中國專利申請量前10的申請人主要為高校和企業,排名前三的申請人為浙江海洋大學、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和江蘇科技大學,專利申請數量分別為268件、222件和210件,其中浙江海洋大學有效專利數量最多,為165件。從海洋工程裝備制造行業區域集中度看,環渤海、長三角以及珠三角企業集中度較高。環渤海區域代表性企業包括中海油服、海油工程、杰瑞股份等,長三角區域代表性企業主要包括亞星錨鏈、中國船舶、振華重工等,而珠三角區域代表性企業主要有中信海直、中集集團等。
9、生物產業
2020年版《關于擴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資培育壯大新增長點增長極的指導意見》,生物產業的主要投資方向為:1)加快推動創新疫苗、體外診斷與檢測試劑、抗體藥物等產業重大工程和項目落實落地,鼓勵疫苗品種及工藝升級換代。2)系統規劃國家生物安全風險防控和治理體系建設,加大生物安全與應急領域投資,加強國家生物制品檢驗檢定創新平臺建設,支持遺傳細胞與遺傳育種技術研發中心、合成生物技術創新中心、生物藥技術創新中心建設,促進生物技術健康發展。3)改革完善中藥審評審批機制,促進中藥新藥研發和產業發展。4)實施生物技術惠民工程,為自主創新藥品、醫療裝備等產品創造市場。
生物醫藥未來產業的主要領域是未來健康。按工信部等七部委相關表述,主要是:加快細胞和基因技術、合成生物、生物育種等前沿技術產業化,推動5G/6G、元宇宙、人工智能等技術賦能新型醫療服務,研發融合數字孿生、腦機交互等先進技術的高端醫療裝備和健康用品。
四、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政策和措施
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具體政策和措施,涵蓋了財政支持、稅收優惠、金融支持、科技創新、集群發展等多個方面。以下是一些主要的政策和措施:
1、財政支持
設立專項資金 。政府劃撥專門資金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關鍵技術攻關、產業化示范項目、創新能力建設等。如北京市曾設立專項產業基金,對新能源汽車、集成電路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給予重點扶持。
產業基金引導 。通過政府引導基金吸引社會資本參與,共同設立產業發展基金,為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提供資金支持。如國家發展改革委與開發銀行和進出口銀行簽署合作協議,分別提供不低于 1.5 萬億元和 8000 億元融資,還與建設銀行共同發起設立目標規模約 3000 億元的產業發展基金。
財政補貼 。對符合條件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給予直接的財政補貼,降低企業運營成本,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和擴大生產規模 。例如,政府對新能源汽車企業按照車輛銷售數量給予一定金額的補貼,促進了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
2、稅收優惠
所得稅優惠。對符合條件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減按 15% 的稅率征收企業所得稅,鼓勵企業發展。此外,對特定產業企業從事技術轉讓、技術開發等業務取得的收入,給予免征或減征增值稅等優惠。
研發費用加計扣除。企業開展研發活動中實際發生的研發費用,未形成無形資產計入當期損益的,在按規定據實扣除的基礎上,按照本年度實際發生額的 50%,從本年度應納稅所得額中扣除;形成無形資產的,按照無形資產成本的 150% 在稅前攤銷,降低企業的稅務負擔,激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
進口關稅減免 。對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進口國內不能生產的先進技術設備、關鍵零部件等,免征進口關稅,支持企業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和設備,提升產業技術水平。
3、金融支持
資本市場支持。推進科創板建設,為戰略性新興產業中的科技創新型企業提供股權融資渠道,其中絕大多數都是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同時,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在主板、創業板上市融資,鼓勵企業通過發行公司債券、企業債券等方式籌集資金。
銀行信貸支持 。引導銀行等金融機構加大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信貸投放力度。人民銀行大力發展綠色票據、雙創債券、并購票據等創新型產品,拓寬企業的融資渠道。
融資擔保支持 。建立健全融資擔保體系,為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提供融資擔保服務,降低企業融資門檻和成本。例如,政府設立政策性融資擔保機構,為企業提供信用擔保,幫助企業在銀行獲得貸款。
4、科技創新
支持研發創新 。政府增加對科研項目的支持力度,鼓勵企業和科研機構開展關鍵技術攻關、前沿技術研究等。如國家科技重大專項,支持了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的重大科技項目,取得了眾多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成果。
建設創新平臺 。支持建設各類創新平臺,如國家重點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技術創新中心等,為企業和科研機構提供技術研發、檢驗檢測、成果轉化等服務,促進產學研深度合作。
促進科技成果轉化 。完善科技成果轉化機制,加強知識產權保護,鼓勵科研人員將科研成果轉化為實際生產力。設立科技成果轉化引導基金,支持企業和科研機構開展科技成果轉化項目,加速科技成果從實驗室走向市場的進程。
5、打造產業集群
明確產業定位與規劃。深入研究自身產業基礎、資源稟賦及優勢,結合全球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趨勢,確定本地重點發展的主導產業,如某些地區根據自身在電子信息領域的積累,精準定位半導體、人工智能等為主導產業。依據產業定位,制定詳細產業發展規劃,涵蓋產業發展目標、路徑、布局及重點項目等內容。規劃要注重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確保與國家、區域發展戰略相契合,同時要充分考慮市場變化和產業發展規律。
構建產業創新生態系統。搭建各類創新平臺,如國家重點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技術創新中心、企業研發中心等,為產業集群內企業提供技術研發、檢驗檢測、成果轉化等服務,促進產學研深度合作。鼓勵集群內企業開展聯合研發、技術共享等合作,形成協同創新合力;組織企業參加各類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加強與高校、科研機構的合作,共同開展技術研發和創新活動。
完善產業基礎設施。建設完善與戰略新興產業集群發展相適應的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礎設施,實現產業區域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構建智能化基礎設施體系,利用大數據、物聯網等技術提升基礎設施運行效率和服務水平。打造一站式公共服務平臺,為企業提供注冊登記、項目申報、市場開拓等全方位服務;建設知識產權服務平臺,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為企業創新提供保障。
推動產業協作與協同發展。梳理產業上下游配套關系,加強產業鏈上下游企業間合作,建立穩定產業供應鏈;支持本地企業開展兼并重組,整合產業鏈資源,提高產業集中度和競爭力。加強與周邊地區產業協作,推動區域產業集群間分工協作,實現優勢互補;積極參與跨區域產業合作,融入全國乃至全球產業分工體系,提升產業集群在全國和全球產業格局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