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一区二区精品丝袜-成在线人免费视频-久久这里只精品国产免费10-欧洲人妻丰满av无码久久不卡-丁香色欲久久久久久综合网

Network

當前位置:主頁 > 新聞中心 > 園區規劃 >

政策資訊 |《江蘇省“十四五”工業綠色發展規劃》

來源:高新院 achie.org 日期:2023-01-03 點擊:

  一、發展環境
 
  “十三五”時期,按照“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總要求,全省上下聚焦工業節能和綠色發展主戰場,加快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大力實施綠色制造工程,著力構建高效、清潔、低碳、循環的綠色制造體系,加強資源綜合利用,培育壯大綠色產業,工業綠色發展取得階段性成就。
 
  2.綠色制造體系初步形成。加快工業領域綠色發展,引入產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綠色發展水平不斷提升。創建一批綠色制造示范企業,推廣一批綠色制造系統解決方案,實施一批綠色制造重點工程,培育一批綠色制造優秀服務機構,初步構建綠色制造體系。“十三五”期間,累計建設國家級綠色工廠174家、園區14個、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14家,數量列全國前列,成功培育第一批97家省級綠色工廠;19家企業承擔國家綠色制造系統集成建設項目,25家企業入選國家綠色制造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名單,4家企業列入國家綠色設計示范企業名單。
 
  4.資源綜合利用水平穩步提升。以減量化、資源化、循環化為原則,著力削減工業固廢、廢水產生量,加強工業資源高效循環利用,發布《江蘇省工業固體廢物資源綜合利用評價管理實施細則》,公布第三方評價機構名單,促進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規模化發展,全省年綜合利用工業固廢超1億噸,一般工業固廢綜合利用率穩定在90%以上,全省固體廢物綜合利用年銷售收入超過750億元。再制造產業初具規模,年銷售超200億元,形成張家港國家再制造產業示范基地為代表的產業集聚區,成立國內首個“國家再制造汽車零部件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加強再生資源行業規范管理,全省廢鋼、廢塑料、廢油脂、廢輪胎等62家企業列入工信部相關行業規范管理公告名單。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回收利用工作取得積極進展,退役動力電池回收、梯次、再生利用產業鏈初步構建。
 
  (二)存在問題
 
  (三)面臨形勢
 
  從國際看,綠色低碳發展是全球發展的大趨勢,部分發達國家已經實現碳達峰,全球上百個國家提出了不同階段實現碳中和目標,共享綠色發展成果和綠色低碳技術、共同應對氣候變化已成為全球共識。歐盟等一些地區正積極謀劃或推行碳關稅機制。這些都將影響全球貿易格局,對我省產業結構升級、技術進步提出更高要求,但同時也為我省工業綠色轉型提供了機遇。
 
  從省內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一系列成就,但資源環境瓶頸約束矛盾日益突出。全省能源消費總量超過3億噸標準煤,單位國土面積污染物排放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其中工業能耗約占全社會總能耗70%以上,工業領域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別占全省的86%、52%,工業領域成為節能減排、綠色低碳發展的主戰場。統籌做好全省工業領域綠色發展對實現高質量發展影響巨大。“十四五”時期是江蘇深入落實黨中央、國家重大戰略部署要求的關鍵時期,這對全省工業綠色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時也給江蘇工業綠色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
 
  (一)指導思想
 
  (二)基本原則
 
  創新驅動,轉型發展。完善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加速科技成果轉化應用。以創新驅動加快轉型發展,加快推動傳統產業綠色轉型,促進綠色新興產業集聚,形成新的經濟增長源。
 
  整體推進,重點突破。全面推進綠色制造體系建設,加快園區綠色發展布局,引導和鼓勵企業創建綠色工廠,努力提高綠色制造的整體水平。解決重點行業、區域和企業發展中的資源環境問題,充分發揮試點示范的帶動作用。
 
  到2025年,制造業產業結構明顯優化,綠色低碳技術裝備普遍應用,數字化、智能化助推綠色發展水平快速提升,能源資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工業體系初步形成。
 
  綠色產業逐步壯大,綠色制造體系建設全面開展。加快產業綠色低碳轉型,以綠色制造創新為引擎,推動節能環保產業競爭力進一步提升;綠色制造服務體系不斷完善,制造業全行業和省級以上工業園區全面建設綠色工廠、綠色園區、綠色供應鏈,實施綠色設計,開發綠色產品,綠色低碳循環生產方式基本形成。
 
  三、主要任務
 
  以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為目標,多措并舉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培育壯大先進制造業集群,深入實施數字化轉型和智能化升級,促進產業整體向中高端邁進。
 
  2.優化重點區域布局。系統謀劃沿江、沿海和蘇北地區高質量發展,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特色彰顯的新路子,形成多極增長、雙向支撐新格局,進而實現“江強海興”“南北均衡”發展。提升沿江制造業綠色發展水平,推動產業向價值鏈中高端攀升,高標準培育先進制造業產業集群,打造長三角北翼高端制造產業帶。打造沿海高質量發展增長極,大力發展新型海工裝備、海洋藥物和生物制品、海水淡化裝備等海洋特色產業,推進化工、鋼鐵等臨港產業高端綠色化發展,著力打造高水平的產業發展示范帶。加快蘇北產業綠色發展,支持蘇北地區優勢產業鏈強鏈補鏈延鏈,高起點發展先進制造業集群,因地制宜加快特色產業振興,推動傳統產業加快綠色轉型升級。
 
  (二)提升綠色制造水平
 
  1.推動生產方式綠色化。聚焦節能、降碳、減污目標,以管理和技術為手段,實施生產全過程污染控制。推廣綠色設計理念,在產品設計開發環節,系統考慮優先選擇使用綠色清潔能源和原材料,推動生產企業采用減量化、無害化的高效清潔工藝技術,提高生產制造過程綠色化水平,最大限度減少污染物產生和排放。以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融合發展帶動能源資源效率提升,推動關鍵工藝裝備智能感知和控制系統、制造流程多目標優化、經營決策優化,實現生產過程物質流、能量流等信息采集監控、智能分析和精細管理。以工業園區和產業集中區為重點完善產業生態鏈接,加強余熱余能回收利用、能量梯級利用、水資源循環利用、廢棄物綜合利用。推動在役工業燃煤鍋爐、窯爐實施天然氣、電能替代。引導企業清潔原料替代,推進重點行業有毒有害物質限制使用,加強電器電子產品中鉛、鎘、六價鉻等有害物質限制使用管理。在生態環境影響大、產品涉及面廣、產業關聯度高的行業,創建綠色設計示范企業,探索行業綠色設計路徑,帶動產業鏈、供應鏈綠色協同提升。
 
  3.推動生產裝備綠色化。突出鋼鐵、石化、化工、建材、印染、機械等行業,加大新一代清潔高效、安全綠色生產工藝技術裝備推廣力度。鋼鐵行業重點深化熱裝熱送、連鑄連扎技術研發應用,推廣無頭軋制、富氧冶金,有序發展短流程工藝。鑄造、熱處理等領域重點發展近凈成形、數字化無模鑄造、增材制造、鑄件余熱時效熱處理等制造技術。水泥行業重點推廣輥壓機終粉磨、高效低氮預熱分解及先進燒成、新一代高效篦冷機等先進適用技術裝備。紡織印染行業重點推廣小浴比染色、短流程染色、逆流水洗、分段浴比、噴墨打印和低水位染色、三合一紗線快速漂白等少水無水工藝。推廣高效節能鍋爐、電力變壓器、風機、空氣壓縮機等高效用能設備,優化系統匹配,實施變壓器能效提升計劃,新增高效節能變壓器占比達到75%以上。
 
  專欄1綠色制造體系創建工程
 
  綠色產品開發工程。選擇量大面廣、與消費者緊密相關、條件成熟的產品,開展綠色設計示范,開發綠色產品,創建一批綠色設計示范企業。鼓勵企業全面按國家綠色產品評價標準開發生產綠色產品,建立合理的綠色產品遴選、認定和推薦機制,加強事中事后監管,確保綠色產品供給質量。
 
  綠色工廠建設工程。在化工、冶金、建材、紡織、高端裝備制造等重點制造領域選擇一批基礎好、代表性強的企業開展綠色工廠創建,實現工廠綠色發展,到2025年,創建國家級綠色工廠和省級綠色工廠1000家。
 
  綠色園區建設工程。強化國家級綠色園區和省級綠色園區的示范作用,在省級以上工業園區全面建設綠色園區,推動園區綠色化、循環化和生態化改造,建設完善綠色共享基礎設施,實現廢水集中治理、中水回用、余熱余壓資源梯級優化利用和固廢綜合利用。到2025年,創建10家國家級綠色園區。
 
  綠色供應鏈示范工程。在汽車、電子、化工、機械、大型成套裝備等行業選擇一仳代表性強、行業影響力大、經營實力雄厚、管理水平高的龍頭企業,開展綠色供應鏈示范企業建設,并擇優創建一批國家級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
 
  以“30•60”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為導向,嚴格落實能耗總量和強度“雙控”目標責任,制定工業低碳行動計劃,圍繞重點行業低碳發展路徑,開展低碳建設試點示范,優化工業用能結構和生產過程,從源頭減少重點行業二氧化碳排放。
 
  2.開展低碳發展試點示范。推廣綜合能源系統建設,結合綠色園區、綠色工廠創建活動,開展工業綠色低碳智能微電網建設,鼓勵園區、工廠發展光伏建筑一體化、多元儲能、高效熱泵、余熱余壓利用、智慧能源管控系統等,推動工業余熱余能梯級和多能互補綜合利用。開展低碳示范項目,重點建設“光伏+”、微電網應用、氫儲能及加氫站試點、便捷充換電池基礎設施、近零排放、二氧化碳大規模捕集和高值化利用試點等示范項目。開展碳達峰示范建設,探索開展“近零碳園區(工廠)”和“碳中和工廠”建設,鼓勵有條件的工業園區率先達峰,選擇有條件的地區和工業園區開展“碳排放達峰先行區”創建示范。
 
  (四)深化工業領域節能
 
  1.強化企業節能主體責任。重點用能單位制定并實施年度節能計劃和節能措施,確保完成能耗總量控制和節能目標。提升企業節能基礎能力,制定完善節能管理規章,明確能源管理職責,推進能源管理體系和能耗在線監測管控系統建設,加強數據運用,實現能源管理智慧化。提升企業用能水平,深挖節能潛力,開展能源審計,按時報送能源利用狀況報告,主動淘汰落后生產工藝和用能設備。
 
  3.完善節能監管和服務機制。落實節能目標責任,將能耗總量控制和節能目標分解到重點用能單位,對重點用能單位實行節能目標責任制和節能考核評價制度。加強節能監察,實施高耗能行業重點用能單位、重點用能設備節能監察全覆蓋,強化結果運用,確保嚴格執行能耗限額標準,依法淘汰落后高耗能用能設備。推進節能服務產業發展,建設技術需求及技術創新供給市場服務平臺,積極推廣節能技術和產品。開展節能服務進企業活動,圍繞主要工序工藝、重點用能系統、關鍵技術裝備,組織全面診斷和專項診斷相結合的工業節能診斷,全面提升企業能效水平。大力推行合同能源管理,鼓勵采用先進適用節能技術對主要耗能工藝裝備進行節能技改。
 
  (五)推進節約集約利用
 
  1.大力開展工業節水行動。實施定額用水制度,對超過用水定額標準的企業分類分步限期實施節水改造,建設項目嚴格執行工業用水定額先進值指標,鼓勵重點用水企業、園區建立智慧用水管理系統。加強用水管理,科學制定用水定額并動態調整,實行嚴格的計劃用水管理和用水報告制度,組織專項監督檢查。支持企業開展廢水“近零排放”改造,優化工藝和循環冷卻水利用,強化過程循環和末端回用,推動企業加強廢水資源化利用,支持有條件的園區、企業開展雨水集蓄利用等非常規水源利用。大力培育和發展工業水循環利用服務支撐體系,積極推動高耗水工業企業廣泛開展水平衡測試、用水審計及水效對標,定期遴選水效領跑者,推進節水型企業和節水型園區建設。
 
  3.推進再生資源高效高值化利用。加快建設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體系,推動資源要素向優勢企業集聚,引導再生資源利用企業規范化發展。鼓勵再生資源產業園區建設,培育發展龍頭骨干企業,引導小微企業入園,積極開發高值化再生產品,著力延伸再生資源產業鏈。落實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加快廢舊資源回收體系建設,推動傳統銷售企業、電商、物流公司等主體利用銷售配送網絡,建立逆向物流回收體系。推進區域協作,鼓勵回收企業與國家“城市礦產”示范基地等利用企業建立戰略合作,促進回收與利用的有效銜接。推廣“互聯網+”技術,支持再生資源企業利用互聯網、物聯網技術,建立線下線上融合的回收網絡。鼓勵開展供應鏈管理,形成部分重點品種上建回收網絡、中聯物流、下接利廢產業的產業鏈,拓寬企業發展空間,穩定和保障再生資源供應。
 
  5.加快動力電池回收利用工作。編制出臺《江蘇省動力電池回收利用五年行動計劃》,建立以區域中心站為核心,覆蓋全省的動力電池回收利用網絡體系,實現退役動力電池全部回收。建立全產業鏈的溯源管理平臺,實現全方位監管,將低速車電池等納入監管體系。培育一批動力電池回收利用骨干企業。突破退役動力電池拆解、梯次、再生關鍵共性核心技術裝備。加快動力電池回收利用基礎能力建設,構建本地特色的標準體系,培育一批檢測認證機構。
 
  工業節水技術升級改造工程。針對鋼鐵、紡織印染、造紙、食品等重點行業實施節水治污改造工程,實施用水企業水效領跑者引領行動,推進節水技術改造,加強非常規水資源利用。
 
  再生資源高水平發展。以鋼鐵、廢油脂、廢塑料、廢舊輪胎、建筑垃圾為重點,推行綠色化生產方式,高效高值利用再生資源。形成一批共性關鍵核心技術裝備,打造一批再生資源利用骨干企業。
 
  專欄5綠色技術創新工程
 
  實施綠色技術創新攻關工程。鼓勵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產業園區深度合作,推動產學研協同創新,圍繞節能環保、清潔生產、清潔能源、生態保護與修復、綠色基礎設施等領域,開發攻關一批適合我省行業特色的清潔生產關鍵核心技術和裝備。
 
  綠色技術創新人才培養工程。加強綠色制造技術創新人才培養,在高校設立一批綠色制造技術創新人才培養基地,加強綠色技術相關學科專業建設,持續深化綠色領域新工科建設,主動布局綠色技術人才培養。選好用好創新領軍人物、拔尖人才,選擇部分職業教育機構開展綠色技術專業教育試點,引導技術技能勞動者在綠色技術領域就業、服務綠色技術創新。
 
  綠色技術創新成果轉化工程。落實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保險補償政策措施,支持首臺(套)綠色技術創新裝備示范應用。采取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健全綠色技術創新公共服務體系,扶持初創企業和成果轉化。
 
  綠色技術創新金融支持工程。引導各類天使投資、創業投資基金、地方創投基金合理確定綠色技術貸款的融資門檻,積極開展金融創新,支持綠色技術創新企業和項目融資。鼓勵保險公司開發支持綠色技術創新和綠色產品應用的保險產品。鼓勵地方政府通過擔保基金或委托專業擔保公司等方式,對綠色技術創新成果轉化和示范應用提供擔保或其他類型的風險補償。
 
  以加大綠色低碳產品、服務供給為目標,提升基礎原材料和基礎零部件、重大裝備和核心技術保障能力,加快節能環保裝備研發制造,促進制造與互聯網、服務業融合發展,打造國內領先的節能環保產業高地。
 
  2.推進園區提檔升級。完善服務保障和政策供給,發揮園區在匯聚生產要素、優化資源配置、營造產業生態等方面積極作用,進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強化園區服務體系建設,加強市場誠信和行業自律機制建設,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持續開展精準補鏈,瞄準細分領域和上下游精準選擇進駐企業,通過引進培育一批可填補我省產業鏈空白、或能顯著提升關鍵技術水平的創新型企業,有效打通產業鏈。高效發揮協同優勢,采用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打造智慧化園區,建立產業集群協同機制,推動區域產業鏈供應鏈企業協同采購、協同制造、協同物流,促進技術、人才、資本等各類要素在企業之間高效流動和有效配置。
 
  四、保障措施
 
  強化省級部門、省地間協同合作,統籌推進工業綠色發展。各地結合各自實際,加強政策銜接,明確責任,加大投入力度,切實落實各項任務措施。發揮行業協會、研究機構、第三方機構等的橋梁紐帶作用,助力重點行業和重要領域綠色發展。定期開展規劃實施的跟蹤評估工作,確保規劃有效落實。
 
  加強節能監察執法,完善節能監察與企業信用評價、節能審查等管理制度銜接,著力構建促進企業綠色發展長效機制。實施新一輪節能監察,實現高耗能行業以及重點用能單位全覆蓋。推動健全節能標準體系,加快擴大重點行業、產品、設備節能標準覆蓋面。依法依規淘汰落后產能。加強節能監察隊伍基礎能力建設,健全節能管理、監察、服務“三位一體”節能管理體系。
 
  完善工業綠色發展評價體系,強化結果運用,形成促進綠色產業發展的激勵約束機制。發揮工業綠色發展預警機制作用,指導地方依據能耗強度目標完成情況合理調控高耗能項目建設。推進價格機制創新,落實資源產品價格改革。推進政府綠色采購,優先購買和使用符合國家綠色認證標準的產品和服務的采購活動,促進企業改善能源利用和環境行為。
 
  完善地方性法規,制定與工業綠色發展密切相關的配套制度。針對全省不同區域的主體功能定位,創新實施差別化的區域和產業政策,強化中小企業節能減排和綠色發展的相關政策。落實節能減排、綠色制造、資源綜合利用等有關稅收優惠政策。加大財政資金支持綠色發展項目的改造和建設力度。大力發展綠色信貸、綠色擔保和綠色保險等綠色金融,鼓勵商業銀行開發綠色金融產品。強化人才培養機制,引導鼓勵專業機構、學會協會、科研院所等開展各種形式培訓、教育活動,培養工業綠色發展所需的各類人才。
 
  開展全民綠色宣傳,充分利用互聯網、報刊雜志、廣播電視等大眾媒體平臺,強化工業綠色發展政策宣傳,加大綠色產品、綠色技術宣傳力度,倡導節約、環保、綠色生活方式,增強民眾的資源節約和生態環保的意識,營造良好推進氛圍。鼓勵多元參與,從家庭、學校、社會多管齊下,使綠色文化、理念和意識深入社會各行各業。

 

主頁 > 新聞中心 > 園區規劃 >

政策資訊 |《江蘇省“十四五”工業綠色發展規劃》

2023-01-03 來源:高新院 achie.org 點擊:

  一、發展環境
 
  “十三五”時期,按照“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總要求,全省上下聚焦工業節能和綠色發展主戰場,加快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大力實施綠色制造工程,著力構建高效、清潔、低碳、循環的綠色制造體系,加強資源綜合利用,培育壯大綠色產業,工業綠色發展取得階段性成就。
 
  2.綠色制造體系初步形成。加快工業領域綠色發展,引入產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綠色發展水平不斷提升。創建一批綠色制造示范企業,推廣一批綠色制造系統解決方案,實施一批綠色制造重點工程,培育一批綠色制造優秀服務機構,初步構建綠色制造體系。“十三五”期間,累計建設國家級綠色工廠174家、園區14個、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14家,數量列全國前列,成功培育第一批97家省級綠色工廠;19家企業承擔國家綠色制造系統集成建設項目,25家企業入選國家綠色制造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名單,4家企業列入國家綠色設計示范企業名單。
 
  4.資源綜合利用水平穩步提升。以減量化、資源化、循環化為原則,著力削減工業固廢、廢水產生量,加強工業資源高效循環利用,發布《江蘇省工業固體廢物資源綜合利用評價管理實施細則》,公布第三方評價機構名單,促進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規模化發展,全省年綜合利用工業固廢超1億噸,一般工業固廢綜合利用率穩定在90%以上,全省固體廢物綜合利用年銷售收入超過750億元。再制造產業初具規模,年銷售超200億元,形成張家港國家再制造產業示范基地為代表的產業集聚區,成立國內首個“國家再制造汽車零部件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加強再生資源行業規范管理,全省廢鋼、廢塑料、廢油脂、廢輪胎等62家企業列入工信部相關行業規范管理公告名單。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回收利用工作取得積極進展,退役動力電池回收、梯次、再生利用產業鏈初步構建。
 
  (二)存在問題
 
  (三)面臨形勢
 
  從國際看,綠色低碳發展是全球發展的大趨勢,部分發達國家已經實現碳達峰,全球上百個國家提出了不同階段實現碳中和目標,共享綠色發展成果和綠色低碳技術、共同應對氣候變化已成為全球共識。歐盟等一些地區正積極謀劃或推行碳關稅機制。這些都將影響全球貿易格局,對我省產業結構升級、技術進步提出更高要求,但同時也為我省工業綠色轉型提供了機遇。
 
  從省內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一系列成就,但資源環境瓶頸約束矛盾日益突出。全省能源消費總量超過3億噸標準煤,單位國土面積污染物排放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其中工業能耗約占全社會總能耗70%以上,工業領域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別占全省的86%、52%,工業領域成為節能減排、綠色低碳發展的主戰場。統籌做好全省工業領域綠色發展對實現高質量發展影響巨大。“十四五”時期是江蘇深入落實黨中央、國家重大戰略部署要求的關鍵時期,這對全省工業綠色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時也給江蘇工業綠色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
 
  (一)指導思想
 
  (二)基本原則
 
  創新驅動,轉型發展。完善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加速科技成果轉化應用。以創新驅動加快轉型發展,加快推動傳統產業綠色轉型,促進綠色新興產業集聚,形成新的經濟增長源。
 
  整體推進,重點突破。全面推進綠色制造體系建設,加快園區綠色發展布局,引導和鼓勵企業創建綠色工廠,努力提高綠色制造的整體水平。解決重點行業、區域和企業發展中的資源環境問題,充分發揮試點示范的帶動作用。
 
  到2025年,制造業產業結構明顯優化,綠色低碳技術裝備普遍應用,數字化、智能化助推綠色發展水平快速提升,能源資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工業體系初步形成。
 
  綠色產業逐步壯大,綠色制造體系建設全面開展。加快產業綠色低碳轉型,以綠色制造創新為引擎,推動節能環保產業競爭力進一步提升;綠色制造服務體系不斷完善,制造業全行業和省級以上工業園區全面建設綠色工廠、綠色園區、綠色供應鏈,實施綠色設計,開發綠色產品,綠色低碳循環生產方式基本形成。
 
  三、主要任務
 
  以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為目標,多措并舉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培育壯大先進制造業集群,深入實施數字化轉型和智能化升級,促進產業整體向中高端邁進。
 
  2.優化重點區域布局。系統謀劃沿江、沿海和蘇北地區高質量發展,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特色彰顯的新路子,形成多極增長、雙向支撐新格局,進而實現“江強海興”“南北均衡”發展。提升沿江制造業綠色發展水平,推動產業向價值鏈中高端攀升,高標準培育先進制造業產業集群,打造長三角北翼高端制造產業帶。打造沿海高質量發展增長極,大力發展新型海工裝備、海洋藥物和生物制品、海水淡化裝備等海洋特色產業,推進化工、鋼鐵等臨港產業高端綠色化發展,著力打造高水平的產業發展示范帶。加快蘇北產業綠色發展,支持蘇北地區優勢產業鏈強鏈補鏈延鏈,高起點發展先進制造業集群,因地制宜加快特色產業振興,推動傳統產業加快綠色轉型升級。
 
  (二)提升綠色制造水平
 
  1.推動生產方式綠色化。聚焦節能、降碳、減污目標,以管理和技術為手段,實施生產全過程污染控制。推廣綠色設計理念,在產品設計開發環節,系統考慮優先選擇使用綠色清潔能源和原材料,推動生產企業采用減量化、無害化的高效清潔工藝技術,提高生產制造過程綠色化水平,最大限度減少污染物產生和排放。以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融合發展帶動能源資源效率提升,推動關鍵工藝裝備智能感知和控制系統、制造流程多目標優化、經營決策優化,實現生產過程物質流、能量流等信息采集監控、智能分析和精細管理。以工業園區和產業集中區為重點完善產業生態鏈接,加強余熱余能回收利用、能量梯級利用、水資源循環利用、廢棄物綜合利用。推動在役工業燃煤鍋爐、窯爐實施天然氣、電能替代。引導企業清潔原料替代,推進重點行業有毒有害物質限制使用,加強電器電子產品中鉛、鎘、六價鉻等有害物質限制使用管理。在生態環境影響大、產品涉及面廣、產業關聯度高的行業,創建綠色設計示范企業,探索行業綠色設計路徑,帶動產業鏈、供應鏈綠色協同提升。
 
  3.推動生產裝備綠色化。突出鋼鐵、石化、化工、建材、印染、機械等行業,加大新一代清潔高效、安全綠色生產工藝技術裝備推廣力度。鋼鐵行業重點深化熱裝熱送、連鑄連扎技術研發應用,推廣無頭軋制、富氧冶金,有序發展短流程工藝。鑄造、熱處理等領域重點發展近凈成形、數字化無模鑄造、增材制造、鑄件余熱時效熱處理等制造技術。水泥行業重點推廣輥壓機終粉磨、高效低氮預熱分解及先進燒成、新一代高效篦冷機等先進適用技術裝備。紡織印染行業重點推廣小浴比染色、短流程染色、逆流水洗、分段浴比、噴墨打印和低水位染色、三合一紗線快速漂白等少水無水工藝。推廣高效節能鍋爐、電力變壓器、風機、空氣壓縮機等高效用能設備,優化系統匹配,實施變壓器能效提升計劃,新增高效節能變壓器占比達到75%以上。
 
  專欄1綠色制造體系創建工程
 
  綠色產品開發工程。選擇量大面廣、與消費者緊密相關、條件成熟的產品,開展綠色設計示范,開發綠色產品,創建一批綠色設計示范企業。鼓勵企業全面按國家綠色產品評價標準開發生產綠色產品,建立合理的綠色產品遴選、認定和推薦機制,加強事中事后監管,確保綠色產品供給質量。
 
  綠色工廠建設工程。在化工、冶金、建材、紡織、高端裝備制造等重點制造領域選擇一批基礎好、代表性強的企業開展綠色工廠創建,實現工廠綠色發展,到2025年,創建國家級綠色工廠和省級綠色工廠1000家。
 
  綠色園區建設工程。強化國家級綠色園區和省級綠色園區的示范作用,在省級以上工業園區全面建設綠色園區,推動園區綠色化、循環化和生態化改造,建設完善綠色共享基礎設施,實現廢水集中治理、中水回用、余熱余壓資源梯級優化利用和固廢綜合利用。到2025年,創建10家國家級綠色園區。
 
  綠色供應鏈示范工程。在汽車、電子、化工、機械、大型成套裝備等行業選擇一仳代表性強、行業影響力大、經營實力雄厚、管理水平高的龍頭企業,開展綠色供應鏈示范企業建設,并擇優創建一批國家級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
 
  以“30•60”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為導向,嚴格落實能耗總量和強度“雙控”目標責任,制定工業低碳行動計劃,圍繞重點行業低碳發展路徑,開展低碳建設試點示范,優化工業用能結構和生產過程,從源頭減少重點行業二氧化碳排放。
 
  2.開展低碳發展試點示范。推廣綜合能源系統建設,結合綠色園區、綠色工廠創建活動,開展工業綠色低碳智能微電網建設,鼓勵園區、工廠發展光伏建筑一體化、多元儲能、高效熱泵、余熱余壓利用、智慧能源管控系統等,推動工業余熱余能梯級和多能互補綜合利用。開展低碳示范項目,重點建設“光伏+”、微電網應用、氫儲能及加氫站試點、便捷充換電池基礎設施、近零排放、二氧化碳大規模捕集和高值化利用試點等示范項目。開展碳達峰示范建設,探索開展“近零碳園區(工廠)”和“碳中和工廠”建設,鼓勵有條件的工業園區率先達峰,選擇有條件的地區和工業園區開展“碳排放達峰先行區”創建示范。
 
  (四)深化工業領域節能
 
  1.強化企業節能主體責任。重點用能單位制定并實施年度節能計劃和節能措施,確保完成能耗總量控制和節能目標。提升企業節能基礎能力,制定完善節能管理規章,明確能源管理職責,推進能源管理體系和能耗在線監測管控系統建設,加強數據運用,實現能源管理智慧化。提升企業用能水平,深挖節能潛力,開展能源審計,按時報送能源利用狀況報告,主動淘汰落后生產工藝和用能設備。
 
  3.完善節能監管和服務機制。落實節能目標責任,將能耗總量控制和節能目標分解到重點用能單位,對重點用能單位實行節能目標責任制和節能考核評價制度。加強節能監察,實施高耗能行業重點用能單位、重點用能設備節能監察全覆蓋,強化結果運用,確保嚴格執行能耗限額標準,依法淘汰落后高耗能用能設備。推進節能服務產業發展,建設技術需求及技術創新供給市場服務平臺,積極推廣節能技術和產品。開展節能服務進企業活動,圍繞主要工序工藝、重點用能系統、關鍵技術裝備,組織全面診斷和專項診斷相結合的工業節能診斷,全面提升企業能效水平。大力推行合同能源管理,鼓勵采用先進適用節能技術對主要耗能工藝裝備進行節能技改。
 
  (五)推進節約集約利用
 
  1.大力開展工業節水行動。實施定額用水制度,對超過用水定額標準的企業分類分步限期實施節水改造,建設項目嚴格執行工業用水定額先進值指標,鼓勵重點用水企業、園區建立智慧用水管理系統。加強用水管理,科學制定用水定額并動態調整,實行嚴格的計劃用水管理和用水報告制度,組織專項監督檢查。支持企業開展廢水“近零排放”改造,優化工藝和循環冷卻水利用,強化過程循環和末端回用,推動企業加強廢水資源化利用,支持有條件的園區、企業開展雨水集蓄利用等非常規水源利用。大力培育和發展工業水循環利用服務支撐體系,積極推動高耗水工業企業廣泛開展水平衡測試、用水審計及水效對標,定期遴選水效領跑者,推進節水型企業和節水型園區建設。
 
  3.推進再生資源高效高值化利用。加快建設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體系,推動資源要素向優勢企業集聚,引導再生資源利用企業規范化發展。鼓勵再生資源產業園區建設,培育發展龍頭骨干企業,引導小微企業入園,積極開發高值化再生產品,著力延伸再生資源產業鏈。落實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加快廢舊資源回收體系建設,推動傳統銷售企業、電商、物流公司等主體利用銷售配送網絡,建立逆向物流回收體系。推進區域協作,鼓勵回收企業與國家“城市礦產”示范基地等利用企業建立戰略合作,促進回收與利用的有效銜接。推廣“互聯網+”技術,支持再生資源企業利用互聯網、物聯網技術,建立線下線上融合的回收網絡。鼓勵開展供應鏈管理,形成部分重點品種上建回收網絡、中聯物流、下接利廢產業的產業鏈,拓寬企業發展空間,穩定和保障再生資源供應。
 
  5.加快動力電池回收利用工作。編制出臺《江蘇省動力電池回收利用五年行動計劃》,建立以區域中心站為核心,覆蓋全省的動力電池回收利用網絡體系,實現退役動力電池全部回收。建立全產業鏈的溯源管理平臺,實現全方位監管,將低速車電池等納入監管體系。培育一批動力電池回收利用骨干企業。突破退役動力電池拆解、梯次、再生關鍵共性核心技術裝備。加快動力電池回收利用基礎能力建設,構建本地特色的標準體系,培育一批檢測認證機構。
 
  工業節水技術升級改造工程。針對鋼鐵、紡織印染、造紙、食品等重點行業實施節水治污改造工程,實施用水企業水效領跑者引領行動,推進節水技術改造,加強非常規水資源利用。
 
  再生資源高水平發展。以鋼鐵、廢油脂、廢塑料、廢舊輪胎、建筑垃圾為重點,推行綠色化生產方式,高效高值利用再生資源。形成一批共性關鍵核心技術裝備,打造一批再生資源利用骨干企業。
 
  專欄5綠色技術創新工程
 
  實施綠色技術創新攻關工程。鼓勵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產業園區深度合作,推動產學研協同創新,圍繞節能環保、清潔生產、清潔能源、生態保護與修復、綠色基礎設施等領域,開發攻關一批適合我省行業特色的清潔生產關鍵核心技術和裝備。
 
  綠色技術創新人才培養工程。加強綠色制造技術創新人才培養,在高校設立一批綠色制造技術創新人才培養基地,加強綠色技術相關學科專業建設,持續深化綠色領域新工科建設,主動布局綠色技術人才培養。選好用好創新領軍人物、拔尖人才,選擇部分職業教育機構開展綠色技術專業教育試點,引導技術技能勞動者在綠色技術領域就業、服務綠色技術創新。
 
  綠色技術創新成果轉化工程。落實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保險補償政策措施,支持首臺(套)綠色技術創新裝備示范應用。采取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健全綠色技術創新公共服務體系,扶持初創企業和成果轉化。
 
  綠色技術創新金融支持工程。引導各類天使投資、創業投資基金、地方創投基金合理確定綠色技術貸款的融資門檻,積極開展金融創新,支持綠色技術創新企業和項目融資。鼓勵保險公司開發支持綠色技術創新和綠色產品應用的保險產品。鼓勵地方政府通過擔保基金或委托專業擔保公司等方式,對綠色技術創新成果轉化和示范應用提供擔保或其他類型的風險補償。
 
  以加大綠色低碳產品、服務供給為目標,提升基礎原材料和基礎零部件、重大裝備和核心技術保障能力,加快節能環保裝備研發制造,促進制造與互聯網、服務業融合發展,打造國內領先的節能環保產業高地。
 
  2.推進園區提檔升級。完善服務保障和政策供給,發揮園區在匯聚生產要素、優化資源配置、營造產業生態等方面積極作用,進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強化園區服務體系建設,加強市場誠信和行業自律機制建設,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持續開展精準補鏈,瞄準細分領域和上下游精準選擇進駐企業,通過引進培育一批可填補我省產業鏈空白、或能顯著提升關鍵技術水平的創新型企業,有效打通產業鏈。高效發揮協同優勢,采用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打造智慧化園區,建立產業集群協同機制,推動區域產業鏈供應鏈企業協同采購、協同制造、協同物流,促進技術、人才、資本等各類要素在企業之間高效流動和有效配置。
 
  四、保障措施
 
  強化省級部門、省地間協同合作,統籌推進工業綠色發展。各地結合各自實際,加強政策銜接,明確責任,加大投入力度,切實落實各項任務措施。發揮行業協會、研究機構、第三方機構等的橋梁紐帶作用,助力重點行業和重要領域綠色發展。定期開展規劃實施的跟蹤評估工作,確保規劃有效落實。
 
  加強節能監察執法,完善節能監察與企業信用評價、節能審查等管理制度銜接,著力構建促進企業綠色發展長效機制。實施新一輪節能監察,實現高耗能行業以及重點用能單位全覆蓋。推動健全節能標準體系,加快擴大重點行業、產品、設備節能標準覆蓋面。依法依規淘汰落后產能。加強節能監察隊伍基礎能力建設,健全節能管理、監察、服務“三位一體”節能管理體系。
 
  完善工業綠色發展評價體系,強化結果運用,形成促進綠色產業發展的激勵約束機制。發揮工業綠色發展預警機制作用,指導地方依據能耗強度目標完成情況合理調控高耗能項目建設。推進價格機制創新,落實資源產品價格改革。推進政府綠色采購,優先購買和使用符合國家綠色認證標準的產品和服務的采購活動,促進企業改善能源利用和環境行為。
 
  完善地方性法規,制定與工業綠色發展密切相關的配套制度。針對全省不同區域的主體功能定位,創新實施差別化的區域和產業政策,強化中小企業節能減排和綠色發展的相關政策。落實節能減排、綠色制造、資源綜合利用等有關稅收優惠政策。加大財政資金支持綠色發展項目的改造和建設力度。大力發展綠色信貸、綠色擔保和綠色保險等綠色金融,鼓勵商業銀行開發綠色金融產品。強化人才培養機制,引導鼓勵專業機構、學會協會、科研院所等開展各種形式培訓、教育活動,培養工業綠色發展所需的各類人才。
 
  開展全民綠色宣傳,充分利用互聯網、報刊雜志、廣播電視等大眾媒體平臺,強化工業綠色發展政策宣傳,加大綠色產品、綠色技術宣傳力度,倡導節約、環保、綠色生活方式,增強民眾的資源節約和生態環保的意識,營造良好推進氛圍。鼓勵多元參與,從家庭、學校、社會多管齊下,使綠色文化、理念和意識深入社會各行各業。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人妻少妇久久久久久97人妻| 亚洲精品久久国产精品| 无遮挡又爽又刺激的视频|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成人片久久 | 久久大香香蕉国产拍国| 中文字幕av无码不卡| 久久精品中文字幕一区| 好爽又高潮了毛片免费下载| 综合伊人久久在| 欧美人成精品网站播放| 午夜视频久久久久一区| 成人免费看黄网站yyy456| 亚洲啪av永久无码精品放毛片| 人妻无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人妻无码久久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国产精品无码av天天爽| 亚洲日韩乱码中文无码蜜桃臀网站| 国产精品久久自在自线青柠| 午夜福利视频一区二区手机免费看| 色老汉免费网站免费视频| 夜夜高潮夜夜爽夜夜爱| 污污污www精品国产网站| 风韵多水的老熟妇| 国产亚洲精品久久久久久久| 熟妇人妻无码中文字幕| 午夜寂寞少妇aaa片毛片| 内射口爆少妇麻豆| 精品人妻av一区二区三区| 夜夜高潮夜夜爽国产伦精品| 久久久久av无码免费网| 国产中年熟女高潮大集合| 3d动漫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天天躁夜夜躁狠狠综合2020| 国产下药迷倒白嫩美女网站| 一本色道久久综合狠狠躁篇| 农村乱人伦一区二区| 久久精品无码午夜福利理论片| 97色伦综合在线欧美视频| 豆国产93在线 | 亚洲| 无码中文字幕加勒比一本二本 | 国产真实乱对白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