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市發布新型智慧城市“十四五”規劃
來源:高新院 achie.org 日期:2022-07-04 點擊:次
日前,武漢市發布《武漢市新型智慧城市“十四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
《規劃》提出,到2025年,通過數字化改革賦能,打造泛在協同的物聯感知、安全高效的基礎設施、集約共享的數據底座、智能敏捷的處理響應和惠民優政的應用場景,實現“高效辦成一件事,精準服務一個人,全面智理一座城”,全面支撐超大規模城市治理,成為新型智慧城市標桿。
《規劃》圍繞武漢錨定國家中心城市、長江經濟帶核心城市總體定位,從基礎設施、數據資源、數據政府、公共服務、城市治理、數字經濟等六個方面提出了32項主要指標,明確了提速數字賦能改革、提擴城市大腦能力、提質數字政府建設、提效智慧民生服務、提升精細治理水平、提振數字經濟生態、提高基礎設施能級、筑牢網絡安全屏障八項主要任務。
發展與問題并存,《規劃》提出,武漢智慧城市在具備良好發展基礎的同時,也存在不少短板弱項,與先進城市和市民需求相比存在差距,主要包括:云、網、物聯感知等新型基礎設施支撐能力還不夠,公共數據資源融合共享應用還不充分,市民和企業感知度強的特色應用場景還不多,實戰管用的城市事件發現與協同處置水平還有待提高,領導干部的數字化意識還不強,與智慧城市建設相適應的體制機制和制度法規還不健全等。這些都需要在“十四五”期間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決。
《規劃》指出,推進全場景數字化改革。以提升市民服務體驗為目標,針對辦事、就醫、出行、旅游等領域,探索開展跨領域、全生命周期的數字化場景建設。結合城市建設發展,繪制武漢智慧城市應用場景建設“路線圖”,打造智能、便捷、高效的數字化公共服務體系,創新數字化生產生活方式。
《規劃》提出,高水平建成城市大腦,完善四大中樞平臺功能,集中構建數據治理、普惠AI、區塊鏈、可視化及低代碼配置開發等組件化、平臺化服務能力,打造城市共性技術賦能平臺,豐富城市數字工具供給,為各區、各部門智慧城市建設集中賦能,2025年對重點領域連通率達到100%。統籌構建數字孿生城市,為智慧城市建設提供堅實底座。
《規劃》要求,深化數據資源融合開放,依托城市大腦,持續匯聚整合城市各類感知數據、政務數據和社會數據,建立以市、區公共數據平臺為匯聚交換平臺的數據共享機制,打通省、市、區數據共享通道。以應用為導向加大數據資源市區、部門間共享力度,全面支撐應用場景建設。加速發展數字產業化,做大做強光通信、集成電路、新型顯示面板、智能終端、信息網絡、智能網聯汽車等數字領域優勢產業,大力推廣光通信、北斗、光傳感器等本地技術在智慧城市建設中的示范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