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科技園區規劃要堅持科技創新產業融合
來源:未知 日期:2018-07-31 點擊:次
作為國家農業科技園區規劃的一個重要部分,黃河三角洲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于2015年10月經國務院批準成立。園區位于渤海之濱和環渤海經濟帶中間地帶,版圖面積350平方公里。在鹽堿地綜合治理、高新技術產業培育、鄉村振興發展、國際科技交流與合作、體制機制與政策創新等方面,承擔著為全國當好排頭、作出示范的重要使命。
國家農業科技園區規劃應從以下五個方面進行了探索。
堅持園區規劃先行,為園區鄉村振興定標定向。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農村的振興要堅持規劃先行,精準施策分類推進。園區通過公開招標邀請美國、法國等7家規劃設計團隊共同參與編制園區總體發展規劃,圍繞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培育、土地資源資本化運營、生態環境保護修復、職業農民教育培訓等關鍵環節,對園區49個行政村振興發展的目標、原則、路徑等進行了整體策劃設計,以新興產業培育、科學技術推廣、人才創新創業等支撐鄉村全面振興。
堅持科技創新引領,聚集孵化一批支撐鄉村振興發展的高端要素資源。首先是搭建各具特色的科教創新平臺。全力抓好中科院現代農業技術創新中心、黃河三角洲現代農業研究院、山東農業大學教學科研基地等一批科教平臺建設,圍繞鹽堿地綠色開發、種質資源創新等方面開展重大共性關鍵技術研發及成果孵化,為鄉村振興提供全方位科技支撐。其次是加快培育農業創新性人才。堅持不求所有、但求多用,制訂出臺了園區招才引智優惠政策和“雁歸黃河”科技人才計劃,共建國家自然聯合基金,承擔實施了一批國家和省重點專項,與中國科學院等42家科研單位建立戰略合作關系,引進50個左右科學家團隊長期駐區開展科研工作,成為各大高校院所的試驗示范基地。三是建設園區“雙創”示范基地。重點建設眾創空間、成果孵化器、產業加速器等,提供政策指導、項目推介、產權交易、產業孵化等綜合服務,成功培育了12家創新型企業。
堅持產業融合,培育一批高端高質高效的新興產業集群。園區規劃應重點圍繞發展現代種業、農業生物產業、農業智能裝備制造業、農業科技服務業和文化旅游五大產業,培育一批高端高質高效的新興產業集群。以農業生物產業為例,重點培育一批生物基材料、生物醫藥、大健康產業領域的重點企業和產業項目,建設以農產品為原料的國際綠色生物制造基地。
堅持綠色發展優先,打造和諧宜居生態環境。園區規劃應優化人居環境,堅持保護性的開發園區,可持續利用資源,將生態理念貫穿于園區規劃、建設、運營的全過程,規劃建設50萬平方米公共服務綠色社區,初步建成了集科研、商務、居住于一體的服務型功能設施。同時,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推行農業綠色生產,構建綠色低碳循環農業產業體系,推動形成與資源環境承載力相匹配、與生產生活生態相協調的農業發展格局。此外,引導產業轉型升級,構建綠色化工產業集群,打造山東省綠色化工園區。
突出“三農”現代化,探索城鄉一體化發展新路徑。首先是培育壯大鄉村特色產業。優先發展休閑農業、鄉村旅游、農村電商等新產業新業態,先后打造了愛尚農業精品花卉、瀚海海上休閑旅游等30余個特色產業品牌,有效提升了農村經濟發展實力。其次是加快美麗鄉村建設。實施鄉村“美化、凈化、亮化、綠化、硬化”行動,園區49個行政村全部完成旱廁改造和危房改造,實現燃氣“村村通”。此外,加快培育現代職業農民和鄉土人才。先后培訓高技能型職業農民2000人次,支持300余名科技特派員和優秀鄉土人才帶技術、帶項目駐村開展科技服務和創新創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