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陽開發區:千億產業園區的綠色崛起
來源:未知 日期:2017-08-08 點擊:次
項目引進嚴把“綠色關”,新興產業釋放“綠能量”,落后產能逐步“消亡”……
綠色發展是當代中國經濟的重要主題,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作為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示范者,對于實現綠色發展責無旁貸。近年來,德陽經開區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理念,努力將調整優化產業結構、推動產業轉型升級與保護生態環境結合起來,大力實施傳統產業綠色升級改造,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加快構建高效、清潔、低碳、循環的綠色產業體系,走出了一條經濟增長和生態文明互促共進的綠色發展之路。
戰略性新興產業釋放“綠能量”
產業是地方發展的命脈和支柱,也是經濟轉型升級的關鍵和抓手。德陽經開區始終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高端裝備智能制造作為主攻方向,大力實施傳統產業綠色升級改造,加快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著力打造世界級的先進裝備制造業基地。
以“互聯網+制造”“裝備制造大數據”為重點,加快建設國家裝備技術智能制造產業基地。建成東電發電設備智能制造數字化車間等數字化車間、智能工廠3個,東電清潔高效發電設備智能制造數字化車間項目入圍工信部“2016年智能制造示范項目”;在建東方水利環保智能生產基地、東方自控2.5兆瓦直驅全功率風電變流器研制、二重高端智能原位數字化制造技術與裝置等“互聯網+智能制造”項目7個,初步形成了以東方電機、東氣自控、東方水利、利通印機、新泰儀表等主要企業為龍頭,以耐特閥門、英杰電氣等零部件配套企業為支撐的智能制造產業集群,促進了重裝產業向智能制造轉型。
同時,大力發展航空與燃機、高效清潔發電設備、核能裝備、工業機器人、節能環保等高端裝備制造業,推動產業發展由制造型為主向“制造+研發”轉變。東汽牽頭成立四川省燃氣輪機產業聯盟,自主研發5萬千瓦重型燃機國產化項目。其中,“長壽命高溫材料實驗室”入選為國家重點實驗室,是該領域唯一的國家級重點實驗室。依托二重打造代表國家重大裝備實力水平、集科工貿于一體的高端重型裝備研發制造旗艦平臺。二重自主設計、制造、安裝的800MN模鍛壓機,實現了我國重大裝備設計制造技術的跨越和升級。二重為國產大飛機C919提供起落架等130余項大型模鍛件,占整架飛機鍛件的70%。
德陽經開區還把清潔技術與新能源裝備制造業作為戰略產業來培育,已成為國內最重要的水電、火電、核電、風電、天然氣發電、太陽能發電等新能源“六電”并舉的清潔能源裝備制造基地。水電方面,東電單機容量100萬千瓦巨型水電機組、100萬千瓦級超超臨界汽輪發電機、40萬千瓦級燃機配套發電機以及30萬千瓦級大型抽水蓄能機組投入運營。風電方面,東方風電成功研制了國內首臺高穿改造機組,并成功并網發電,其自主開發的2.5MW、1.5MW風力發電機成功打入海外市場。核電方面,二重成功研制國內首支CAP1400核電轉軸,東汽成功研制第三代核電“華龍一號”首根汽輪機轉子。火電方面,東汽形成了300—1000MW超臨界、超超臨界火電機組生產能力。太陽能發電方面,東汽成功研制國內首臺大功率太陽能發熱發電汽輪機;東方鍋爐成功制造首個自主設計、自營出口的太陽能光熱容器設備——科威特SHAGAYA50MW太陽能光熱項目。中國60%以上的核電產品、40%的水電機組由經開區制造。
此外,在節能環保裝備方面,利通機械的節能環保型自動裁切生產線系列產品,達到國際切紙機節能頂尖水平,預計每年可節省電力1267.2萬度,折合節約標煤506.88萬公斤。東方水利已形成年產攔污導漂裝置、清污裝置、智能清污機器人等水利環保智能設備100臺套生產能力,其“超深水位變幅水力升降攔漂系統工程”技術被評定為“國際先進水平”。
打造國家循環化改造示范試點園區
2016年8月,德陽經開區從參加申報的全國35個國家級經開區、高新區中脫穎而出,入選為2016年園區循環化改造重點支持的18個園區之一,成為四川省唯一申報成功的經開區,成功爭取到中央財政補助資金7000萬元。列入中央財政資金支持的重點項目14個,總投資約25.3億元。經開區以此為契機,創新企業循環式生產、園區循環式發展、產業循環式組合“三大模式”,著力打造環境友好型、資源節約型園區,為推動園區產業轉型升級和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內在動力。
抓好循環化改造企業關鍵產業補鏈項目和公共服務設施項目,加快實施廢舊樹脂砂再生利用、余熱利用、煙塵和粉塵治理等14個循環化改造項目,總投資25.3億元。截至目前,擬申請資金的14個項目中已開工項目8個,總投資估算4.6億元,完成投資額約2.57億元。
依托龍頭企業帶動,建立ISO14001環境管理體系,開發高效環保節能技術,促進原料投入和廢物排放的減量化、再利用和資源化,構建重裝制造循環經濟產業鏈。二重廢鋼的循環利用幾乎100%,鑄造廢砂的綜合利用率達到了70%以上,重復用水率達到了90%以上。信義玻璃余熱發電、脫硫脫硝+布袋除塵項目,金星公司廢舊樹脂砂再生利用、余熱利用、煙塵和粉塵治理項目與年利用2000噸廢鋁回收再生利用項目,四川合聚新材料有限公司蜜胺泡沫生產尾氣焚燒余熱利用項目已完工。
對園區基礎設施實施綠色化、循環化改造。加強城市污水配套設施建設,2013年以來投入7696萬元,建設污水管網50.65千米。已建成綿遠河污水處理廠、柳梢堰污水處理廠、石亭江污水處理廠3座污水處理廠,日處理能力達17.5萬噸。目前,市建投公司正加快柳梢堰污水處理廠、綿遠河污水處理廠二期擴建和提標擴能項目建設,其中,柳梢堰污水處理廠出水標準將提升至準Ⅳ類,綿遠河污水處理廠出水標準將提升至準Ⅳ類,綿遠河污水處理廠同步實施二期擴容工程,日處理能力將由目前5萬方提升到10萬方。
嚴格把關大力淘汰落后產能
德陽經開區加快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建立完善的項目評審機制,嚴把“綠色關”,對每一個招商引資項目簽約前都要組織環保、發改及行業專家進行嚴格的項目評審,從源頭上確保引進項目符合環保和產業規劃。堅持把總量控制和污染減排作為項目審批的前置條件,加強源頭控制,堅決對不符合產業政策、不符合城市規劃、不符合選址要求的“三不”建設項目予以否決。
2013年至2016年底,共關閉關停或淘汰過剩產能企業7戶,包括盛達鋼鐵、金兔紙業、八角水泥廠、勁羊特種設備、縱橫紙業、南邡有色金屬和德鋼集團。其中,去年德鋼實業、盛達鋼鐵2戶企業退出鋼鐵產能160萬噸,占全省去產能總量的38%。去年7月,徹底關停了生產工藝落后的勁羊特種鑄造公司,今年2月拆除了企業廠房和生產線。
通過一系列舉措,2014年,德陽經開區成功創建四川省生態工業園區,2016年成功創建國家循環化改造示范試點園區,成為四川省唯一申報成功的經開區。2016年,全區高新技術產值達267.8億元,增長25.6%,占全市比重達23.6%。
德陽經開區將堅持“五大發展理念”,按照省第十一次黨代會提出的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讓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建設美麗繁榮和諧四川新戰略,用好“聯合國清潔技術與新能源裝備制造業國際示范城市”金字名片,大力發展以航空與燃機、高效清潔發電設備、核能裝備、節能環保等為代表的高端裝備智能制造,推動傳統產業向創新驅動、綠色發展轉型;以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和低碳經濟型的生態工業示范園區”為目標,以產業結構調整、轉型升級和自主創新為抓手,加快創建國家生態工業示范園區。
德陽經開區走出了一條經濟增長和生態文明互促共進的綠色發展之路,為德陽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
相關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