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經開區:轉型升級謀跨越 繼往開來譜華章
來源:未知 日期:2016-10-12 點擊:次
行走在滁州經開區這片熱土上,觸摸時光的年輪,處處能夠感受到這不同尋常的5年中發生的巨變。回望滁州經開區激昂跨越的“十二五”,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省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中國十大創新力開發區、國家級經開區相對競爭優勢30強、中國最具投資價值開發區,一項項榮譽紛至沓來,5年時光流逝,如今,“十三五”的畫卷已然展開,經開區將以奮發昂揚的新面貌,把握新形式、引領新常態,開創發展新局面。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聽,雄壯的號角已經吹響!
十二五:砥礪奮進 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
市第五次黨代會以來,面對后金融危機時期錯綜復雜的宏觀環境,經開區積極搶抓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建設機遇,主動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緊緊圍繞沖刺全省經開區第一方陣目標,堅定不移招大引強,聚焦聚力項目建設,全力抓好運行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新的成就,經開區已經進入加速發展、轉型升級的新階段。
綜合經濟實力顯著提升
市第五次黨代會以來,經開區主要經濟指標保持20%以上快速增長,經濟總量跨上新臺階,在全省經開區排名位次不斷前移。“十二五”期間,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21.3%, 2015年達到171.8億元,是2010年的2.62倍;規模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22.5%,邁上100億元臺階,2015年達到101.4億元,是2010年的2.76倍;財政收入年均增長32.6%,2015年達到24.3億元,是2010年的4.1倍;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26.1%,2015年達到178.9億元,是2010年的3.2倍。
現代產業體系基本形成
經開區已經初步形成以智能家電及電子信息、汽車及先進裝備制造、綠色食品三大產業為主導,基礎應用材料、新能源汽車、智能制造等新興產業為補充的“3+X”現代產業體系。其中智能家電及電子信息產業已形成了以家電產品制造為核心,集家電研發、生產、檢測、認證于一體的產業集群。目前以博世西門子、康佳為代表的主機企業達到10家,配套企業200多家。冰箱、彩電、空調、洗衣機產能分別達到1000萬臺、800萬臺、600萬臺、400萬臺;電冰箱、空調、彩電的本地配套能力分別達到80%、70%、80%。2015年9月,智能家電產業獲批全省首批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發展基地。汽車及先進裝備制造產業集聚了獵豹汽車、永強汽車等知名整車及專用車生產企業,配套企業達到100多家。綠色食品產業在“十二五”時期迅速膨脹,目前集聚了各類食品、飲料及配套企業60多家。
自主創新能力不斷提升
創新平臺不斷完善。與中國家電研究院、中國質量認證中心等國字號平臺合作在滁建設安徽分院和滁州分中心。與合肥工業大學、安徽農業大學分別合作建設汽車裝備研究中心、綠色食品研究院。市五次黨代會以來,新建博士后工作站5家、院士工作站2家,省級以上企業研發機構達到40家,市級企業研發機構55家。獲批高新技術企業、創新型企業62家。2015年高新技術產業產值達到265億元,占規上工業總產值58.3%,較十一五末提高15個百分點;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150億元,占規上工業總產值33%,較十一五末提高15個百分點。每年設立8000萬元的創新專項資金,支持企業創新發展,企業創新積極性明顯提高,市五次黨代會以來,累計申報發明專利1650件,獲批184件,分別是“十一五”末的12.8倍和7.4倍。
產業承載平臺明顯改善
經開區規劃體系不斷健全。形成總規、控規、城市設計、專項規劃等統一的規劃體系。發展空間不斷拓展。園區實際管理面積達到83平方公里,較“十一五”末增加30平方公里。拓展編制跨馬滁揚地區規劃,遠景規劃面積達到100平方公里,為“三次創業”留足了發展空間。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市五次黨代會以來,完成基礎設施投入65億元,累計開工道路38條65公里,新增通車里程70公里;建設保障房等工程175萬平方米。產城融合不斷推進。綠色食品產業園、汽車及先進裝備產業園、電子商務產業園、智能家電產業基地等專業園區加快建設。
對外開放合作成果豐碩
市五次黨代會以來,累計引進億元項目近300個,協議資金超過1000億元,其中10億元以上重大項目28個,累計實現億元項目招商引資到位資金450億元。深化產業合作,與寧鄉經開區組成國內首個食品飲料產業聯盟。外經外貿加速發展,“十二五”時期,進出口總額年均增長32.3%,2015年達到6.35億美元,是“十一五”末的4.05倍;利用外資年均增長33.2%,2015年達到2.8億美元,是“十一五”末的4.2倍。
園區品牌效應顯著增強
市五次黨代會以來,經開區在獲批為國家級經開區、省級高新區的基礎上,充分利用優勢產業,創建國家級品牌,擴大知名度和影響力,先后獲批中國家電及裝備制造業基地、國家家電設計與制造特色產業基地、國家新型工業化家電產業示范基地、國家農業產業化示范基地。先后多次獲得“安徽省投資環境十佳經開區”和“省級創新型園區”稱號。2015年10月,榮獲“中國十大創新力經開區”和“中國食品產業成長之星”稱號,并與合肥經開區一道入圍商務部 “相對競爭優勢國家級經開區30強”。
服務保障能力不斷提升
市五次黨代會以來,經開區同創公司融資平臺資產從10億元擴大到133億元,凈資產達到87.8億元。累計融入資金51億元,有力保障了園區建設資金需要。加強用地保障,“十二五”期間累計供地15000畝左右,推動了一批重大項目建設;堅持集約節約用地。“十二五”期間累計清理閑置和低效用地5000畝。加強用工保障,每年幫助企業招工2萬人次左右。全力優化投資環境,幫辦幫抓幫扶服務成為一塊金字招牌,有力促進了招商引資工作。
人民生活水平明顯改善
持續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人民群眾的幸福感不斷增強。實施“十大幸福工程”,解決失地農民就業,實施社保普惠和困難群眾救助,推進醫保全覆蓋,并出臺《經開區大病救助實施辦法》,減輕人民群眾醫療費用負擔,解決因病致貧等問題。實施“安居宜居”工程,保障房面積達到230萬平方米,園區戶籍人口人均住房面積超過60平方米。推進文化惠民工程,利用市民文化廣場、農家書屋等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豐富居民精神文化生活。實施靚化工程,持續改善居民生活、居住環境。關愛婦女、兒童、殘疾人和老年人生活,對特殊群體實施幫貧解困。促進居民增收,園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全市領先。
十三五:鏗鏘前行 開啟轉型升級新征程
“十二五”的輝煌已然過去,“十三五”的征程剛剛開始,未來五年,經開區將以加快調結構轉方式促升級為方向,以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為引領,加快創新創業,努力打造現代產業集聚區、宜業宜居示范區、自主創新引領區、幸福生活樣板區,率先在全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未來五年的目標是:
經濟實力更強。經濟增長速度保持全市領先,總量再上新臺階。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5%左右,總量達到400億元;規模工業總產值年均增長20%左右,總量達到1100億元;財政收入年均增長20%左右,總量達到60億元以上;全區經營收入年均增長20%以上,總量力爭達到1800億元。五年累計新開工固定資產投資億元以上項目150個,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200億元以上。綜合經濟實力進入全省經開區前五強。
產業能級更高。工業企業達到1000家以上,規模以上企業達到345家。智能家電及電子信息產業規模達到1000億元以上,成為國內著名的智能家電制造基地。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的比重達到65%以上,基礎應用材料、生物科技、智能制造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占規上產值40%以上,現代服務業增加值占服務業比重達到70%。骨干企業做大做強,百億元企業達到3家,力爭5家;50億元以上企業5家;產值超億元企業達到100家。
創新能力更優。到2020年,規模以上企業研發機構覆蓋率達到70%,市級以上企業技術中心達到180家,每年培育高新技術企業10家以上,到2020年超過100家。企業研發投入保持兩位數增長,到2020年,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到3%。發明專利授權量年均增長20%以上,到2020年,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500件。
城市功能更全。推進經開區向城市綜合功能區轉型,合理配置生產生活生態空間,推進產業功能區、服務功能區、生活功能區、生態功能區合理空間布局,實現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建成宜業宜居新城區。
社會民生更好。實現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完善就業、醫療、養老等保障機制,民生保障水平走在全市前列,讓群眾分享更多的發展福祉,群眾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在全市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社會文明程度不斷提升,社會保持和諧穩定,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落實創新發展理念 加快推動轉型升級
實施創新驅動發展工程,大力培育創新主體,建設創新平臺,集聚創新人才,著力營造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新局面,促進科技創新與經濟社會發展深度融合。加快招引一批創新項目。加大高新技術項目招引力度。“十三五”期間計劃招引億元項目280個,其中高新技術項目170個,占60%以上。重點主攻新能源汽車、新重工業基礎材料、智能制造與機器人等高新技術產業和國家鼓勵類產業,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同時引導現有企業新上技術改造項目,鼓勵企業實施機器換人,加大兩化融合投入,充分利用互聯網+,提升園區智能制造水平。加快培育一批創新主體。以“百企升級”為抓手加大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力度。加快培育康佳電子、獵豹汽車、揚子空調、鯤鵬裝備等一批大中型創新骨干企業。全力扶持創新創業。研究出臺人才技術支持眾創科技城建設發展意見,激活全社會創新創業氛圍,加快培育一批初創型、成長型高新技術企業。加快建設一批創新平臺。圍繞智能家電、汽車裝備、綠色食品、新材料等優勢產業,建設一批公共創新平臺。同時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機構建設,新建一批、升級一批創新平臺,鼓勵鯤鵬等優勢企業在境外合作建設創新平臺,提升企業創新能力。到“十三五”末,經開區新增省級以上科技創新平臺30家以上。加快突破一批創新成果。加快建設眾創科技城,打造具有全球吸引力和影響力的科技交易轉化中心及區域創新中心,建設科創研發基地,而向城內外產業及創業需求和前沿科技成果的承接,著力打造研究、試驗空間,并以此吸引科技人才、發明人、科學家帶成果集聚滁州;建設科創交易中心,促進技術、成果轉移與轉化。加速核心產品研發、轉化步伐,提升核心創新能力和競爭力,提高產品的附加值,實現經營效益最大化。加大人才引進力度,重點引進智能家電、汽車裝備、新材料等領域高層次創新人才,同時加大海內外創業團隊、國家“千人計劃”、“萬人計劃”和安徽省“百人計劃”人才引進力度,對自帶項目、技術、資金的高層次創業團隊給予一定資金資助,加快項目落地。
落實協調發展理念 加快完善城市功能
以增強城市綜合功能為核心任務,按照人口經濟與資源環境協調發展、生產生活生態功能有機融合的理念,推動園區城市綜合功能改造,合理配置生產生活生態空間,使經開區成為產城融合、集約緊湊、功能完善、生態良好、管理高效的現代化城市綜合功能區。著力增強居住和生活功能。優化功能布局,統籌產業發展、居住、商業服務業、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務設施、工業物流倉儲等用地和設施規劃建設,合理配置各類功能比例。重點建設穩定的職工生活社區,“十三五”期間,通過直接投資和引導企業投資再建設1500套公租房,穩步擴大住房保障范圍。著力引進和豐富區內商業業態,完善園區服務功能。整合園區各企業需求,建設一批直接為園區企業生產提供服務的鄰里中心項目。著力完善公共服務功能。積極爭取市政府在園區配套建設公共服務設施。在人口集中區域著力引進國際學校,支持南京等地三甲醫院在園區設立分院。完善經開區公共交通體系,繼續加大與公交公司等合作,優化園區公交,增加公共自行車布點。著力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區域交通路網建設和管理水平,加強經開區與主城區和周邊地區道路聯通,形成交錯縱橫的交通格局,進一步彰顯區位優勢。完善供排水、供電、供氣、供熱和污水及垃圾處理等市政公用設施,同步配套消防、供電、照明、通風、供排水、視頻監控、標識、安全與報警等附屬設施。
落實綠色發展理念 加快發展生態工業
充分利用經開區產業基礎,以加強企業間共生與協作、擴大產業聚集效應為重點,以構建生態產業鏈條,實現資源整合和基礎設施共享為手段,穩步開展循環經濟建設和生態化改造,使生態工業園區建設工作不斷引向深入,實現經濟效益與環境效益的雙豐收,力爭到2020年,完成國家生態工業示范園區的創建。構建完善的工業生態鏈。圍繞智能家電產業、汽車及先進裝備制造產業、綠色食品產業三大主導產業和新能源新材料產業,依托現有的行業龍頭企業,完善上下游產業鏈,支持產業做大做強,加大產業整合力度,形成產業集聚效應,降低企業發展成本。大力發展資源循環利用。加強工業企業廢水治理工作,提高工業用水循環利用率,大力推廣節水型設備的使用,推動中水回用,提高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同時進一步促進強制性清潔生產,通過改善管理和技術進步,提高資源利用率,達到節能、降耗、減污、增效的目的。推進節能減排。加快實施燃煤鍋爐改造、余熱余壓利用、電機系統節能改造工程,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在招商引資前期工作中,實施嚴格的項目能源及環境前置評估程序,提高環境準入門檻,嚴禁高耗能、高排放項目入區,積極引入低能耗、低排放的綠色、低碳和高新技術產業,調整產業結構,通過發展能耗低而附加值高的行業,調整產品結構,延長產品鏈,實現降低產品綜合能耗水平和產品低碳化的目標。
落實開放發展理念 加快集聚發展增量
深度推進滁寧協同發展。充分發揮經開區身處南京都市圈的優勢,深入參與長三角區域經濟分工合作,積極搶抓與南京協同發展和國家級江北新區建設的機遇,在產業發展和創新服務平臺上開展廣泛合作,實現快速發展。加速推進產業融合。充分發揮經開區在智能家電、汽車制造、機械加工、綠色食品產業上的優勢,既可以與南京相關產業形成分工協作和上下游配套關系,又可以與江北新區重點產業錯位發展,避免同質化競爭。合作共建研發服務平臺。借助南京眾多高等院校、公共服務平臺優勢,鼓勵園區企業與南京大學、中國藥科大學、東南大學等知名學府開展產學研合作,提升智能家電及電子信息、汽車及先進裝備制造、綠色食品等主導產業研發能力。充分利用好南京一大批高科技人才的優勢,吸引已經成熟的研發成果在園區企業試產量產。
大力提高招商引資水平。圍繞主導產業和新興產業,充分利用區位和服務優勢,加大線索攻堅力度,確保招大引強實現新突破。“十三五”期間,計劃每年引進50個億元以上項目,其中10億元以上項目5個,為經濟快速發展提供持續后勁支撐。突出抓好產業招商。圍繞戰略性新興產業、主導產業、現代服務業,突出產業建鏈、延鏈、補鏈、強鏈,大力實施產業招商,積極引進技術含量高、市場前景好、帶動能力強的優質產業。大力推進“三園兩基地”建設。加快綠色食品產業園、汽車及先進裝備產業園、電子商務產業園、智能家電基地、月亮灣創新創業基地建設,大力引進一批龍頭項目和配套企業,完善園區基礎設施配套,爭取到2020年,“三園兩基地”建設實現新突破。大力發展外向型經濟。依托博西華、康佳、長電、富達等骨干企業,做大做強外貿主體。鼓勵企業“走出去”,開拓海外市場份額。充分利用康佳電子保稅倉庫作用,為園區乃至全市企業提供進出口物流服務。加大外資引進力度,組建專門的外資招商團隊,爭取“十三五”期間,累計利用外資24億美元,外資企業達到80家以上。
落實共享發展理念 加快改善社會民生
積極促進就業創業。建立失地農民就業平臺,完善就業援助、就業培訓等機制,促進素質就業和穩定就業,加速推進農村轉移人口市民化。強化對農民工的公共服務,支持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創業就業。著力構建和諧穩定勞動關系,健全勞動保障監察體系。完善創業扶持政策,以電子商務產業園為引領,打造一批“眾創空間”。鼓勵高校畢業生在園區創業,培育一批“創客”。
著力加強社會保障。完善社會救助制度體系,適度提高城鄉低保標準、五保供養標準、重點優撫對象撫恤標準,兜住特殊困難群眾的生活底線。繼續實施大病救助政策,在大病保險的基礎上,對特定病種,給予園區居民額外救助。推進城鎮棚戶區改造,再建設2000套棚改房,切實解決棚戶區居民住房困難。積極爭取在園區內再建設1家三甲醫院,并按照規劃,加快學校等生活服務設施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