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開發區推動產城融合發展建設美麗文明宜居標志區
來源:未知 日期:2016-10-10 點擊:次
近年來,天津開發區圍繞建設“美麗文明宜居標志區”的目標,積極推動產城融合發展,優化區域空間布局,增強城市功能,提升區域城市形象,推動信息化和智慧城區建設,構建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現代綜合交通和能源保障體系,實現區域城市形象和功能的顯著躍升。
一、提升城市功能和形象
完善城市規劃體系。加強規劃引領,從宏觀、中觀、微觀多層次完善規劃編制體系。以東區為核心,兼顧其他區域,進一步優化各園區功能定位和空間布局,促進實現區域產業梯次發展、功能有序疏解。加強重點區域和重點專項規劃編制力度,高標準完成綜合交通規劃、土地空間發展策劃等各重點規劃編制項目,指導區域建設,激發城市承載能力和活力。
架構空間形象整體格局。整合東區空間要素,圍繞提升基礎承載功能、商貿服務功能、公共服務功能、城市建設品質,統籌推進東區城市更新,構建和形成“點-軸-區”空間形象新體系,以空間形象構建帶動空間結構優化調整,實現生活區功能擴展和工業區升級轉型,引導東區走向“精明增長、控制成本”的科技創新高地,鞏固并提升東區作為濱海新區核心區的地位。
持續提升城市功能和環境。深化“精品城區”戰略,繼續推進精細化管理,提升區域環境、品質和功能業態。結合老舊小區和管網改造,兼顧地下地上,有序推進海綿城市、地下管廊建設。以綠化、人行道、夜景燈光等城市要素為重點,提升城市整體配套環境。重點推進周大福天津中心、現代服務產業區(MSD)、服務外包園等產業載體功能和配套提升項目,時尚廣場、高尚生活組團等公共空間提升項目,推進功能完善和業態提升,形成新的城市亮點區域,以點帶面實現區域整體品質和環境的提升。
二、構建交通網絡體系
以“分類引導、公交主導、客貨分離、低碳高效”為發展方向,建設適應開發區經濟和發展需要,滿足差別化交通需求,與區域功能定位相匹配的健康、可持續發展交通系統,形成對外聯系便捷、內部運行高效、內外銜接緊密的一體化現代綜合交通體系。
加快南港港區與集疏運體系建設。實現10萬噸級航道通航,研究推動30萬噸級航道建設。開展大型船舶錨地規劃選址及建設。建設一個7萬噸級通用泊位以及一批重點項目配套碼頭。配合做好南疆散貨物流中心搬遷工作,發展石化倉儲物流及相關服務業,形成以港口物流業為主體、以相關服務業為輔助的綜合性港區。加強港區管理機制體制、流程建設和信息化建設,提高港區管理和服務水平,提升港區運營效率,確保安全運營。完善集疏運系統,建成南港一線鐵路,適時啟動中沙、澄星等項目配套鐵路工作,研究推動南港二線鐵路建設。爭取濱石高速公路、中央大道延伸到南港工業區,北穿港路提升為快速路。
加強與外部交通樞紐和路網銜接。積極融入京津冀交通一體化網絡,提升對外交通快速通達能力。提升與天津機場、天津港、于家堡高鐵站、濱海高鐵站等重要交通樞紐和對外高速主干交通路網的快速通達能力。推動開發區東區與于家堡、塘沽老城的交通一體化建設。加快完善西區、一汽大眾汽車生產基地等園區對外聯系通道,推進與天津市區和濱海新區核心區的通道建設。爭取市區和濱海新區核心區至大港油田公交線路延伸至南港工業區。對接濱海新區疏港貨運交通規劃,逐步疏解泰達大街貨運通道功能,提升道路安全環境。
強化骨干公共交通支撐作用。加強軌道引領,加快推進軌道Z2、Z4線建設及站點周邊綜合開發,以軌道交通站點為中心完善交通接駁設施,帶動沿線區域發展。積極研究強化東區現代服務產業區、服務外包園等重點功能組團與于家堡高鐵站、北塘企業總部園區公共交通銜接的多樣化方式。完善公交系統,增設聯系開發區與濱海機場、于家堡高鐵站、濱海高鐵站交通接駁線路,快速提升公共交通服務水平。
強化“一區十園”區際交通聯系。提升域內交通一體化水平,以東區為樞紐構建域內交通網絡體系,落實區域間快速路、主干道、軌道線及站點等交通規劃與建設的銜接與協調。統籌開發區公交線路,增設聯系東區與中區、北塘企業總部園區等區域的公交線路,加強南港工業區與南部新興產業區、中區的交通聯系。
優化區域內道路出行環境。重點優化基本建成區域現狀道路橫斷面,實施交叉口改善和精細化管理工程,推進綠波信號和自適應協調等智能交通系統建設,提升交通運輸管理智能化水平。完善各園區內部公共交通服務,適時啟動公交首末站建設,打通東區斷頭路和西區主干道,加密路網,完善道路微循環系統。重點推進一汽大眾華北生產基地道路交通及相關設施建設。加強對新開發區域配套道路建設和建成區域設施改造。
完善慢行交通網絡。沿主干路及有條件的次干路增設機非交通隔離設施,逐步實現機非分流,串聯居住區、公園和商業區等。在東區現代服務產業區、金融街、泰豐公園及西區投資服務中心等步行和自行車交通活躍區域,完善慢行交通系統規劃建設,形成連續、安全、舒適的步行網絡。
三、加快智慧城區建設
大力提升區域智慧化水平。加強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建立信息共享平臺,促進信息化和產業深度融合發展。以開發區東區為重點,打造國內領先的信息化環境,培育互聯網創業生態體系,運用新一代信息技術提升園區管理與運行水平,以點帶面推動智慧城區建設。以環保、安監、能源信息化為切入點,全面推進南港工業區指揮安全示范區建設。以兩化融合帶動制造業轉型升級,加快裝備制造業等傳統行業智慧化,推進西區智慧制造示范區建設。到2020年,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開發區經濟社會各方面實現深度融合,基本建成引領全國信息化發展方向、具備國際影響力的“互聯網+”領航區和智慧園區示范區。
提升信息基礎設施能級。構建寬帶、融合、安全、泛在的智慧化信息基礎設施網,加快提升信息基礎設施水平和普遍服務能力,著力增強信息網絡綜合承載能力、設施資源綜合利用能力和信息通信集聚輻射能力。建設寬帶泰達,大力提高區域主干網絡傳輸能力和交換能力,推動開發區政務信息化專網建設。建設無線泰達,推進WiFi網絡建設,提高免費WiFi網絡覆蓋范圍。建設視頻泰達,全面推進三網融合,建設視頻共享服務平臺,推廣普及視頻監控、視頻會議、視頻培訓、遠程監控、遠程醫療等視頻應用。布局下一代互聯網,進一步推進三網融合。到2020年,互聯網城市出口帶寬達到5000Gbps,光纖網絡和4G網絡覆蓋率達到100%,實現重點公共區域WiFi熱點全覆蓋,接入能力達到20Mbps,互聯網普及率達到100%。
推動信息共享整合。將數據作為政府核心資產,梳理各部門數據,建設政府大數據資產名錄,完成政務大數據規劃。建設人口、法人、空間和宏觀經濟等基礎數據庫以及交通、能源、市政等主題數據庫,實現政府數據資源整合。搭建混合云平臺,形成面向電子政務、公共服務、企業服務和市民服務等領域的專業云體系。加強信息安全,引入信息安全服務機制,完善災備中心建設。建設數據交換中心、數據交易平臺、數據分析管理平臺和大數據展示空間,推進信息開放共享、社會化開發應用和全壽命管理。
提升智慧園區公共服務水平。建立智慧政務體系,建設集行政審批、便民服務、政務公開和民眾問政等功能于一體的電子政務云,到2020年,電子政務系統基礎數據庫共享率達到80%,行政審批項目網上受理及結果查詢覆蓋率超過90%,行政許可項目在線處理率超過70%。開展智慧民生行動,統籌推進公共服務信息化,建設智慧醫療、智慧教育、智慧文化和智慧社區,到2020年,社區服務信息管理平臺覆蓋率達到80%。增強智慧城市管理能力,加快推動城市精細化管理進程,全面提升城市管理、交通、應急、環保、安監、食藥監等領域智慧化水平。
四、完善市政公用設施建設
供水。完善西區供水系統,建設西區東部加壓泵站。建設南港輸配水中心、加壓泵站水廠及供水管網,積極推進先達海水淡化和工業制鹽一體化項目一期工程。建設一汽大眾汽車生產基地凈水廠工程。
電力。建設翠園35KV變電站,實現新增裝機容量40MVA,適時啟動東區4號110KV變電站和生活區東部變電站建設。積極推動大港500KV變電站建設,建成南港騰飛路220KV變電站。建設一汽大眾汽車生產基地1號、2號110KV變電站。
燃氣。配合熱源廠鍋爐煤改燃項目,完成煤改燃中壓專線工程。新建西區第二燃氣門站。建設一汽大眾汽車生產基地兩座燃氣高中壓調壓站。建設南港工業區兩座燃氣高高壓調壓站,以及區域內燃氣主干管線、中俄煉化等大項目專用管線,形成中石油、中石化雙氣源供應。
供熱。依據相關政策和氣源情況,分步實施熱力鍋爐煤改燃工程,到2020年,東區完成煤改燃鍋爐裝機容量438 T/H,西區完成煤改燃鍋爐裝機容量145T/H。實施中國華電集團南港熱電聯產項目,建設南港工業區蒸汽分輸站、蒸汽調度中心以及供熱管線。建設一汽大眾汽車生產基地1號熱源廠一期工程。
其他公用設施。南港工業區建設污水處理廠、再生水廠、排海管線以及深度處理濕地、公共管廊、防潮堤、防護綠地、景觀水系、通信設施等一批基礎設施。一汽大眾汽車生產基地建設污水處理廠一期、雨污水泵站及排瀝河道、路燈照明及道路綠化等一批市政工程。研究推動在符合條件的區域實施地下綜合管廊建設或老舊管網改造工程。
五、提高土地集約利用水平
加大供地保障。綜合利用多種方式,加強土地整備統籌力度,做好重點項目供地保障,確保土地整備與區域轉型升級、城市提升、民生環保項目建設充分結合。加速已控制區域基礎設施和相關配套設施的完善建設,盡快完成從生地到熟地的轉變,為項目落地和招商引資創造條件。推動區域建設用海規劃批復和“海域直通車”實施工作,推動用海手續審批和收儲計劃報批,及時開展基礎設施用海登記及審批。
積極盤活存量土地。加快低效用地和存量用地的清理和處置盤活,逐步打通向存量要空間、要效益的路徑。完善閑置土地動態長效管理機制。結合天津市、濱海新區土地利用政策,穩步推進存量土地挖潛和二次開發實施,探索擴容發展與產業升級新路徑,增強土地要素支撐。
提高項目準入門檻。綜合評估進區項目投資強度、安全及環境影響、產出效益、科技含量、帶動作用和發展潛力,確保有限用地留給產業層次高、投資強度大或對區域發展有帶動效應的項目,切實提高土地開發強度、經濟產出等指標門檻,提高區域平均容積率,提高城市土地綜合承載能力。
六、發展配套生活服務
商業服務。依托現代服務產業區,提升商業業態,創新商業模式,積極引進國內外著名商業企業、國際頂級品牌和國內著名品牌,建設旗艦店、體驗中心等高檔、時尚的中心城市商業、餐飲設施。完善便民商業服務體系。努力形成“高端商業發達、特色商業彰顯、社區商業便利、市場環境優化”的發展格局。
社區服務。發展面向家庭、連鎖化經營的醫療健康、養老托幼、家政服務等社區服務業。推動社區服務社會化、產業化發展,多渠道、多方式整合社區資源,構建完善的社區服務網絡體系,打造生活便利化宜居城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