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中國國家級開發區如何發展
來源:未知 日期:2016-04-28 點擊:次
園區經濟是中國宏觀經濟的重要板塊,也是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國家級開發區包括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以下簡稱“國家級經開區)和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以下簡稱“國家級高新區”),其開發建設體現國家意志,承擔著國家重大發展和改革開放戰略任務,是帶動園區經濟發展的強大引擎。
國家級經開區設立于1984年,在我國改革開放進程中扮演著改革試驗田和開放排頭兵的作用。國家級高新區創建于1991年,已經成為我國依靠科技進步和技術創新推進經濟社會發展、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的一面旗幟。前者著眼于“開發開放”,后者聚焦在“改革創新”,國家級開發區憑借體制機制、創新要素、政策優惠等方面的優勢,不斷輻射并帶動周邊區域的發展,共同推動著中國經濟這艘大船楊帆遠航。
“十二五”國家級開發區發展回顧
“十二五”時期,世界經濟處于國際金融危機后的深度調整期,諸多不確定、不穩定因素猶存,復蘇進程緩慢。我國經濟受“三期疊加”影響,改革創新任務繁重。面對前所未有的困難和挑戰,國家級開發區頂住宏觀經濟下行壓力,主動適應“新常態”,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對接“一帶一路”擴大開發開放,加快轉型升級和功能提升,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領頭雁”和地方經濟的“增長極”。
經濟規模持續擴大。2011-2015年,國家級高新區(不包括蘇州工業園)數量從88家增至145家,國家級經開區則從131家增至219家。數量擴張的同時國家級開發區的經濟總量也快速攀升,園區生產總值從2011年的8.2萬億元增至2014年的15萬億元,占全國GDP比重從17.6%增至23.5%。預計2015年國家級開發區經濟規模將突破17萬億元,占全國GDP比重達1/4。
空間布局不斷優化。目前,國家級開發區仍主要聚集在中國東部地區,特別是在長三角地區密集分布。但在西部大開發、長江經濟帶以及“一帶一路”等戰略的推動下,中西部地區國家級開發區數量不斷增加。2015年,東、中、西部地區國家級開發區數量分別為182家、106家、76家,占比分別為50.0%、29.1%、20.9%,初步形成了“五三二”格局。
創新環境逐步改善。2014年發布的《國務院辦公廳關于促進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轉型升級創新發展的若干意見》將“推進體制機制創新”作為新形勢下國家級經開區轉型升級、創新發展的五大任務之一。另外,2014年以來,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加速擴圍,先后設立了深圳、蘇南、長株潭、天津、成都、西安、杭州、珠三角等8個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對于高新區實現創新驅動、加快高技術產業發展、進一步完善創業創新機制起著重要的引領和帶動作用。
開放合作步伐加快。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在“一帶一路”、自貿區等戰略推動下,中外合作產業園、境外產業園建設取得豐碩成果,國際市場開拓和科研合作顯著增強。如陜西省開發區探索共建絲綢之路產業園區,西咸新區正在與俄羅斯共建中俄絲綢之路高科技產業園。浙江省開發區形成了中意(寧波)生態園、中荷(嘉善)、中韓(衢州)、中瑞(蕭山)、中日(平湖)產業合作園“1+10”的中外合作產業園格局。
國家級開發區的發展趨勢
園區經濟是國民經濟的縮影,在當前宏觀經濟不景氣、增速放緩的大背景下,國家級開發區的發展模式也正由規模數量增長向質量效益提升轉變。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醞釀和發展,將使國家級開發區面臨一個體制上率先改革、結構上加快升級、技術上引領發展的重大機遇。
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供給側改革在“十三五”時期將處在一個突出位置上,而推進產業結構調整仍然是國家級開發區的發展重點。在創新驅動引領下,以“三高一新”(高端服務業、高端制造業、高新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為特色的現代產業體系,將為國家級開發區新崛起、再創業注入強勁動力和無限活力。
智慧園區建設逐步推進。智慧化是園區升級發展的加速引擎。2014年1月,北京中關村軟件園、上海浦東軟件園、成都天府軟件園等10家軟件園區被工信部確定為首批智慧園區試點。2015年12月,工信部印發的《關于促進化工園區規范發展的指導意見》鼓勵建設智慧園區。隨著國家“互聯網+”戰略的深入實施,“十三五”期間智慧園區將迎來全新的建設熱潮。
開發模式日趨多樣化。2010年以前,開發區大多數都是由政府承擔基礎設施建設、土地出讓、配套服務等工作。隨著混合所有制、金融體制改革、公私合營模式(PPP)的推進,國家級開發區將呈現出投資主體多元化的趨勢,社會資本參與的廣度和深度將大幅提升。“十三五”期間,“企業出錢,政府出力;政府搭臺,企業唱戲”的投融資模式有望全面實施,相關的PPP項目將呈“井噴”之勢。
產城融合探索步伐加快。近年來,國家級開發區在完善產業配套設施的同時,也加快了住房、醫院、學校、休閑設施等生活配套設施建設,完善城市綜合服務功能。“十三五”期間隨著國家新型城鎮化的推進,國家級開發區尤其是東部發達地區、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地區的國家級開發區產城融合探索步伐將加快。
“十三五”國家級開發區的重點任務
“十三五”時期,在“雙創”、“四個全面”和“五大發展理念”的指導下,推進轉型升級、實現創新發展仍然是國家級開發區的發展重點。國家級開發區必須更加注重園區經濟與城市經濟相融合、對外開放與改革創新相統一、政府引導與市場主導相結合,以更大力度破解發展瓶頸、增強發展動力、提升發展內涵。
深化體制機制改革,激發園區經濟發展的新活力。積極探索開發區與行政區融合發展的管理體制,推進政府職能轉變,建立精簡高效的行政管理體制和優質便企服務平臺。破解園區建設資金瓶頸,推進政府購買服務、推廣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大力吸引民間資本、外資等參與園區項目開發、基礎設施建設。創新園區考核機制,逐步把投資環境、行政效能、人才培養和激勵機制、知識產權保護等體現園區發展質量的相關指標納入考核體系。
促進創新資源集聚,激活園區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優化創新環境,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鼓勵龍頭企業與科研院所聯合組建研發中心和產業技術創新聯盟,支持中小微企業技術創新活動。加快創新載體建設,打造“創業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產業園”四級創新載體,為企業發展提供從種子到大樹的全生命周期支持。實施人才引進計劃,通過設立“引才津貼”、“人才公寓”等形式,著力吸引海內外領軍人才、高層次管理和技術人才,以及擁有重大技術突破或較強創新能力的創新創業團隊。
主動融入“一帶一路”,釋放園區經濟發展的巨大潛力。抓住我國實施“一帶一路”戰略和支持沿邊重點地區開發開放的機遇,全方位提升對外開放水平。依托國內國外兩種資源、兩個市場,加快中外合作園區、境外產業園建設步伐,積極搭建產業合作平臺,為外向型經濟發展提供載體支撐。“引進來”和“走出去”并重,提升開發區競爭力和承載力,引進一批國際優質和高端項目,促進全球高級要素向園區集聚;鼓勵和引導園內企業積極拓展國際市場,廣泛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
推動綠色集約發展,彰顯園區經濟發展的無限魅力。堅持生態、生活、生產“三生共融”的理念,提高環境準入門檻,爭創生態工業示范園區、循環化改造示范試點園區等。加強城市配套設施建設,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大力提升綠化水平,盡快滿足園區生活需求,把國家級開發區打造成為宜居宜業的魅力新城。促進土地節約集約利用,嚴控增量、盤活存量、提升質量,堅持規劃引領,合理確定用地結構,提高土地利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