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一区二区精品丝袜-成在线人免费视频-久久这里只精品国产免费10-欧洲人妻丰满av无码久久不卡-丁香色欲久久久久久综合网

Network

當前位置:主頁 > 新聞中心 > 高新區新聞 >

科創點亮中國光谷——湖北武漢東湖高新區創新發展的探索實踐

來源:高新院 achie.org 日期:2025-08-22 點擊:

8月22日,《光明日報》“紅船初心”專刊刊發整版報道《科創點亮中國光谷——湖北武漢東湖高新區創新發展的探索實踐》。以下為全文轉載。

 
 
輕捏軟糖不凹陷、抓取豆腐不破碎,一雙包裹電子皮膚的機械手打蛋切瓜后還比個“OK”;工程師在演播室隔空揮動手套,30公里外的機器人同步復刻動作,點亮黃鶴樓光影秀……盛夏的湖北武漢東湖高新區,機器人、生物制藥等未來產業已批量落地。因光而興,聚光成谷。這方創新熱土還有著更為人所熟知的名字——中國光谷。
 

2024年11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武漢產業創新發展研究院考察時強調,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發展新質生產力,對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提出了更為迫切的需求。廣大科技工作者和企業家要增強自信、志存高遠、協同發力,在提升創新體系整體效能、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中不斷建功立業。

 

牢記總書記囑托,近年來,東湖高新區聚焦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加快把科教人才優勢轉化為創新發展優勢,推動“中國光谷”邁向“世界光谷”。2024年高新區生產總值突破3200億元,同比增長7.1%,全國高新區綜合排名由第9位升至第6位。

 

近日,光明日報調研組深入產業園區、企業車間、高校和科研院所、新型研發機構,觸摸光谷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的強勁脈搏。

 
培育原始創新“啟明星”

 

8月7日,由湖北省科技廳主辦的湖北實驗室亮點科技成果發布暨轉化路演活動在武漢舉行,30項成果集中亮相,20個項目簽約金額105.27億元。“巨量信息低成本超長壽命玻璃多維存儲技術”成為現場焦點。

 

“我們保存數據,就是保存文明。”華中科技大學武漢光電國家研究中心、光谷實驗室雙聘研究員張靜宇告訴調研組,巨量信息低成本超長壽命玻璃多維存儲技術,通過飛秒激光把數據“刻”進玻璃,巴掌大的2毫米厚玻璃硬盤容量高達360TB,可存2.5萬部高清電影或9000萬首歌曲,具備長久保存能力。該技術獲吉尼斯“世界保存時間最長存儲技術”認證,并摘得2024全國顛覆性技術創新大賽卓越獎。團隊已成立武漢一堯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加速技術和成果產業化。

 

顛覆式創新離不開“國家重器”。在光谷,漢江國家實驗室科研總部建設如火如荼,項目主體結構于今年6月全面封頂,脈沖強磁場優化提升、深部巖土工程等大科學裝置加快建設,12家全國重點實驗室和6家湖北實驗室提能增效,一批新型研發機構初露崢嶸,形成了“國家實驗室+大科學裝置+湖北實驗室+國家級創新平臺+新型研發機構”的科技矩陣。

 

一批創新藥企加速向光谷聚集

 

顛覆式創新離不開“接地氣”的奇思妙想。8月11日,全球首款植物源重組人白蛋白注射液——奧福民®在光谷下線。武漢禾元生物董事長楊代常介紹,人血清白蛋白素有“黃金救命藥”之稱,2024年我國進口率仍高達69%。傳統提取依賴人血,存在血源安全風險。禾元生物用“稻米造血”,在水稻胚乳細胞中表達白蛋白,每千克糙米蛋白表達量已達20~30克。年產1200萬支的黑燈工廠正在建設中。

 

企業是創新主體。光谷高新技術企業已超5800家,國家級專精特新企業173家,居全國高新區第4;2024年授權發明專利1.6萬件,絕大部分來自企業。

 

創新從來不是閉門造車的孤島工程,而是全球智慧共同澆灌的繁花。光谷在充分激發本土科創主體活力的同時,還通過“飛地園區+離岸科創中心+海外創新中心”鏈接全球科創資源。同時,湖北7個城市也在光谷布局“科創飛地”,光谷科創大走廊、東湖科學城科創成果輻射帶動力日益強勁。

 

科技創新,一靠投入,二靠人才。

 

錢從哪里來?在企業自籌資金的同時,光谷每年籌措70多億元財政資金投向科創,占區級一般公共預算支出35%以上;研發投入強度10.5%,是全國平均水平的近4倍。

 

人從哪里來?通過光谷各類人才計劃等舉措,累計引育碩士3.5萬余人、博士6000余人。

 

突破性成果競相涌現:空芯光纖、心肌旋切、電磁能彈射等自主創新技術領跑全球;2024年,中國信科等企業獲國家科技獎勵6項、省級科技獎勵60項;全球首個人體肺部氣體多核磁共振成像系統上市;國家脈沖強磁場科學中心屢創世界紀錄……一項項新突破新產品于光谷誕生。

 

打通供需對接“隔離帶”

 

湖北作為全國三大智力密集區之一,每年產出大量科研成果。但長期以來,供需錯配導致不少科技成果“躺”在實驗室。以“用”為導向的湖北科創供應鏈平臺由勢而生。

 

如何對千余種藥品精準識別,在0.01秒級的指令響應中實現毫米級的精準抓取?今年年初,當武漢庫柏特科技有限公司在智能藥房機器人研發中遭遇瓶頸時,研發團隊想到了湖北科創供應鏈平臺。

 

在平臺發布技術需求后,武漢工程大學機器人團隊迅速響應。該校付中濤教授帶領的10人攻堅組加入聯合攻關,三個月內將機器人補藥效率提升至800盒/小時,藥品定位精度小于0.1毫米,單次抓取實現“零差錯”。藥師只需將取藥單對準掃描儀一掃,藥品便由機器人發出,自動抵達出藥口。

 

科創供應鏈平臺將供應鏈思維引入科創領域,建設供需精準對接、要素充分集聚、區域高效協同、內外循環暢通的科技創新供應體系,從最初在光谷起步到全省覆蓋,再到灣區鏈接、歐洲布點,有效聯通起各方創新主體和創新要素,推動科技創新供需對接、資源匯聚、政策賦能。這個被稱為“科創紅娘”的平臺,上線一年多入駐用戶便超11.2萬戶,發布科技創新需求5.9萬條,促成1.7萬個項目成功對接,讓技術創新不再“孤軍奮戰”。

 

科技成果轉化,難在“最后一公里”。對此,武漢產業創新發展研究院開出的藥方是“撥轉股”——對篩選出的高精尖項目,先以科研經費形式注入啟動資金,待項目成熟后再靈活轉化為股權,既解科研團隊“無米下炊”的燃眉之急,又形成財政資金“投入—轉化—退出”閉環。

 

“暴發性心肌炎精準診斷試劑”項目,就是在“撥轉股”支持下得以快速推進,已進入創新醫療器械特別審查程序。這項能在15分鐘內快速診斷的技術,有望將全球高達50%的暴發性心肌炎死亡率降至5%以下。

 

“我們就是要讓‘紙’,盡快變成‘錢’。”武漢光谷科技融資擔保有限公司董事長顏佐輝告訴調研組,2024年9月,該公司將光谷9家科技型民營企業的高價值專利進行打包,通過知識產權證券化融資,在深交所首期發行規模達6800萬元。

 

調研組了解到,在光谷,針對“從0到1”原創性突破、“從1到10”成果轉化、“從10到100”產業化躍升等不同階段,都有與之相適應的金融產品配套。僅東湖高新區管委會組建的全資國有企業——光谷金控設立管理的4只母基金就發起設立參股子基金69只,投資企業1273家,覆蓋上市公司60家,其中20家在科創板上市。

 

在科技成果轉化中,中試被稱為“達爾文死海”。

 

走進坐落于光谷生物城的鼎康(武漢)生物醫藥有限公司生產車間,如同進入一個精密的“管線森林”。空氣經過多級過濾,溫濕度被嚴格鎖定,如巨型銀蛋的生物反應器內,生物細胞迅速增殖……正因為有了這個中試平臺,樂普生物的抗腫瘤藥“普特利單抗注射液”,才能在僅僅18個月內完成從技術轉移、工藝優化、工藝表征到工藝驗證的全流程,創造了行業速度。

 

幾個月前,鼎康生物重組蛋白藥物中試平臺與另外5家光谷中試平臺一起,入選工信部公示的首批重點培育中試平臺初步名單。如今,光谷擁有武漢市級備案的中試平臺61家,主要分布在“光芯屏端網”新一代信息技術、生命健康、高端裝備等核心產業領域,成為科技成果產業化的“加速器”。

 
鍛造產業集群“強引擎”

 

49年前,武漢郵科院簡陋的實驗室里,科研人員拉出的那根“玻璃細絲”已長成千億級光電子信息集群。長飛光纖、華工科技等企業快速崛起,引領和集聚了光電子信息企業1.6萬余家,2024年產業規模突破6000億元,光纖光纜國際市場占有率超過25%,國內市場占有率超過60%,連續多年銷量居世界第一。

 

在東湖高新區東南的光谷科學島,調研組驅車來到科學島上第一家投運的企業——長飛先進半導體(武漢)有限公司。“達產后,企業可年產36萬片晶圓,每年為144萬輛新能源車供應‘心臟’。”長飛先進總裁陳重國向調研組介紹時,其自主研發的智能天車正在生產線上高效搬運著晶圓。

 

目前,光谷依托長江存儲等龍頭企業和九峰山實驗室等重大創新平臺,加快建設化合物半導體等千億產業創新街區,構建起存儲半導體、化合物半導體及三維集成為主導,先進封裝和硅光集成電路為特色的“3+2”集成電路產業體系,聚集產業鏈企業200多家。近一年,光谷新簽約半導體產業鏈億元以上項目30多個,涵蓋核心設備、零部件、關鍵原材料等。化合物半導體產業從“點上開花”邁向“鏈上成景”,站上全球產業“風口”。

 

從光谷科學島出發,約20分鐘車程就來到了“武漢國家生物產業基地”(光谷生物城),這是光谷繼光電子信息產業后打造的第二個國家級產業基地。

 

“武漢高校密集,具有很強的科教人才優勢,我們上半年僅工程師就招了160多人;公司業務一半來自國內,一半來自海外。”曾在美國工作生活16年的鼎康生物總裁魏建中認為,即使從全球范圍看,光谷也是最適合生物醫藥產業發展的區域之一。目前公司已累計投資2.7億美元。

 

鼎康生物負責生產的副總裁托馬斯來自美國,說起光谷的工作、生活環境,立馬伸出兩個大拇指:“這里的街道很干凈,鄰居們很和善,非常有安全感,我們正在做世界一流的藥企。”

 

8月9日,湖北腦機接口產業創新發展聯盟在光谷成立。該聯盟聚合同濟醫院、協和醫院等臨床資源,華中科技大學、武漢大學等高校科研團隊以及部分龍頭企業,構建起覆蓋“基礎研究—臨床轉化—產業應用”的全鏈條生態。聯盟通過共建聯合實驗室、開放共享實驗平臺、組織交流活動,推動跨領域技術融合與資源共享,加速腦機接口領域創新成果落地。

 

目前,光谷已匯聚4200余家大健康企業,園區綜合競爭力位居全國第六、中部第一。

 

從“一束光”到“滿天星”,光谷企業總數已超16萬家,平均每個工作日新增近百家,累計培育69家上市公司。

 

如何確保新增企業在光谷的主賽道上發展?

 

“產業鏈精準匹配,延鏈、補鏈、強鏈,這張‘三色圖’就是我們的作戰地圖。”東湖高新區投資促進局局長謝齊威指著醒目的彩色圖譜告訴調研組,光谷創新推出“三色圖靶向招商”模式,“你瞧,缺失需補齊的為紅色,弱項需提升的是藍色,需要鞏固優勢的為綠色。”“三色圖靶向招商”半年內帶動億元以上項目簽約額同比增長15.9%。

 

經驗與啟示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東湖高新區搶抓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機遇,打造了創新資源富集、科技主體協同、資源配置合理和政府服務高效的科技創新生態,有力推進了科創供應鏈平臺建設,涌現出一批世界領先的自主創新技術成果,形成了一系列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

 

打造創新資源匯集高地。以金融、人才和空間供給夯實科技創新基礎。一是強化金融支撐。建成投用武漢都市圈資本市場服務基地,強化全流程企業上市服務。招引組建概念驗證基金、科創種子基金等數十只產業基金,建立全生命周期的政府投資基金體系。打造創新藥研發險、半導體供應鏈產品責任險,探索支持企業技術研發、成果轉化、早期投資風險共擔等金融政策。二是優化人才保障。加快引進高層次人才,提供人才安居房,健全就醫、出行、子女入學等政策保障,精準滿足人才需求。三是優化創新創業載體。整合孵化器、大學科技園等成果轉化專業力量,提供生活成本低、辦公網速高、通勤方便快捷、住宿舒適舒心的創新創業空間。

 

市場導向優化創新資源配置。一方面,堅持以需定研。探索“‌企業出題、‌‌高校院所答題、市場判題”的科技創新發展模式,推動科研成果按照“四個面向”的要求直接面向生產實際、解決實際問題,提高了科研成果實用性和轉化效率。另一方面,加強供需對接。搭建匯聚企業、科研院所、科技服務機構等創新資源需求方、供給方和服務方的線上平臺和線下體系,培養技術經理人,引導專業機構參與供需對接,提高供需對接效率。

 

推進產學研用協同創新。積極構建高校院所、骨干企業、新型研發機構協同的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體系。一是培育壯大多類型創新主體。推動國家實驗室、全國重點實驗室和湖北實驗室高質量運行,推進大科學裝置加快建設,培育新型研發機構;完善“尋找發現、孵化培育、扶持壯大”機制,分階段支持科技企業發展。二是支持重大科技項目協作攻堅。聚焦產業鏈技術難題,推動院所、企業、新型研發機構組建創新聯合體集中攻關。支持龍頭企業牽頭開展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等攻關項目,在以需定研的協同攻關中促成企業與高校院所達成長期技術合作,形成了“孵化—加速—產業化”全鏈條載體。

 

有為政府打造良好創業環境。著力優化組織保障、政務服務、金融支持,推動形成“市場有效、政府有為、企業敢干”的創新創業生態。一是強化政策支持。探索形成創新創業、產業發展、科創金融、人才引育、知識產權、開放合作等六類60多項先行先試政策,今年又出臺人形機器人整機研發支持措施,專項推進具身智能機器人產業發展。二是營造良好生態。辦好光電子信息產業大會、光谷“青桐匯”等,組織“百萬大學生看光谷”等活動,吸引優質創業項目落地。

 

光谷以需求牽引、應用導向為特征的創新生態有效整合技術、金融、人才等優質資源,促進企業融入創新鏈,帶動科研機構匯入產業鏈,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融合,有力將科教優勢、創新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發展優勢,加快產業升級,大力培育新質生產力,努力探索一條具有光谷特色的科技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的實踐路徑。(調研組成員:光明日報記者王建宏、張銳,通訊員劉欣然,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創新部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員楊超)

 

 

來源 | 光明日報

 

 

主頁 > 新聞中心 > 高新區新聞 >

科創點亮中國光谷——湖北武漢東湖高新區創新發展的探索實踐

2025-08-22 來源:高新院 achie.org 點擊:

8月22日,《光明日報》“紅船初心”專刊刊發整版報道《科創點亮中國光谷——湖北武漢東湖高新區創新發展的探索實踐》。以下為全文轉載。

 
 
輕捏軟糖不凹陷、抓取豆腐不破碎,一雙包裹電子皮膚的機械手打蛋切瓜后還比個“OK”;工程師在演播室隔空揮動手套,30公里外的機器人同步復刻動作,點亮黃鶴樓光影秀……盛夏的湖北武漢東湖高新區,機器人、生物制藥等未來產業已批量落地。因光而興,聚光成谷。這方創新熱土還有著更為人所熟知的名字——中國光谷。
 

2024年11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武漢產業創新發展研究院考察時強調,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發展新質生產力,對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提出了更為迫切的需求。廣大科技工作者和企業家要增強自信、志存高遠、協同發力,在提升創新體系整體效能、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中不斷建功立業。

 

牢記總書記囑托,近年來,東湖高新區聚焦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加快把科教人才優勢轉化為創新發展優勢,推動“中國光谷”邁向“世界光谷”。2024年高新區生產總值突破3200億元,同比增長7.1%,全國高新區綜合排名由第9位升至第6位。

 

近日,光明日報調研組深入產業園區、企業車間、高校和科研院所、新型研發機構,觸摸光谷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的強勁脈搏。

 
培育原始創新“啟明星”

 

8月7日,由湖北省科技廳主辦的湖北實驗室亮點科技成果發布暨轉化路演活動在武漢舉行,30項成果集中亮相,20個項目簽約金額105.27億元。“巨量信息低成本超長壽命玻璃多維存儲技術”成為現場焦點。

 

“我們保存數據,就是保存文明。”華中科技大學武漢光電國家研究中心、光谷實驗室雙聘研究員張靜宇告訴調研組,巨量信息低成本超長壽命玻璃多維存儲技術,通過飛秒激光把數據“刻”進玻璃,巴掌大的2毫米厚玻璃硬盤容量高達360TB,可存2.5萬部高清電影或9000萬首歌曲,具備長久保存能力。該技術獲吉尼斯“世界保存時間最長存儲技術”認證,并摘得2024全國顛覆性技術創新大賽卓越獎。團隊已成立武漢一堯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加速技術和成果產業化。

 

顛覆式創新離不開“國家重器”。在光谷,漢江國家實驗室科研總部建設如火如荼,項目主體結構于今年6月全面封頂,脈沖強磁場優化提升、深部巖土工程等大科學裝置加快建設,12家全國重點實驗室和6家湖北實驗室提能增效,一批新型研發機構初露崢嶸,形成了“國家實驗室+大科學裝置+湖北實驗室+國家級創新平臺+新型研發機構”的科技矩陣。

 

一批創新藥企加速向光谷聚集

 

顛覆式創新離不開“接地氣”的奇思妙想。8月11日,全球首款植物源重組人白蛋白注射液——奧福民®在光谷下線。武漢禾元生物董事長楊代常介紹,人血清白蛋白素有“黃金救命藥”之稱,2024年我國進口率仍高達69%。傳統提取依賴人血,存在血源安全風險。禾元生物用“稻米造血”,在水稻胚乳細胞中表達白蛋白,每千克糙米蛋白表達量已達20~30克。年產1200萬支的黑燈工廠正在建設中。

 

企業是創新主體。光谷高新技術企業已超5800家,國家級專精特新企業173家,居全國高新區第4;2024年授權發明專利1.6萬件,絕大部分來自企業。

 

創新從來不是閉門造車的孤島工程,而是全球智慧共同澆灌的繁花。光谷在充分激發本土科創主體活力的同時,還通過“飛地園區+離岸科創中心+海外創新中心”鏈接全球科創資源。同時,湖北7個城市也在光谷布局“科創飛地”,光谷科創大走廊、東湖科學城科創成果輻射帶動力日益強勁。

 

科技創新,一靠投入,二靠人才。

 

錢從哪里來?在企業自籌資金的同時,光谷每年籌措70多億元財政資金投向科創,占區級一般公共預算支出35%以上;研發投入強度10.5%,是全國平均水平的近4倍。

 

人從哪里來?通過光谷各類人才計劃等舉措,累計引育碩士3.5萬余人、博士6000余人。

 

突破性成果競相涌現:空芯光纖、心肌旋切、電磁能彈射等自主創新技術領跑全球;2024年,中國信科等企業獲國家科技獎勵6項、省級科技獎勵60項;全球首個人體肺部氣體多核磁共振成像系統上市;國家脈沖強磁場科學中心屢創世界紀錄……一項項新突破新產品于光谷誕生。

 

打通供需對接“隔離帶”

 

湖北作為全國三大智力密集區之一,每年產出大量科研成果。但長期以來,供需錯配導致不少科技成果“躺”在實驗室。以“用”為導向的湖北科創供應鏈平臺由勢而生。

 

如何對千余種藥品精準識別,在0.01秒級的指令響應中實現毫米級的精準抓取?今年年初,當武漢庫柏特科技有限公司在智能藥房機器人研發中遭遇瓶頸時,研發團隊想到了湖北科創供應鏈平臺。

 

在平臺發布技術需求后,武漢工程大學機器人團隊迅速響應。該校付中濤教授帶領的10人攻堅組加入聯合攻關,三個月內將機器人補藥效率提升至800盒/小時,藥品定位精度小于0.1毫米,單次抓取實現“零差錯”。藥師只需將取藥單對準掃描儀一掃,藥品便由機器人發出,自動抵達出藥口。

 

科創供應鏈平臺將供應鏈思維引入科創領域,建設供需精準對接、要素充分集聚、區域高效協同、內外循環暢通的科技創新供應體系,從最初在光谷起步到全省覆蓋,再到灣區鏈接、歐洲布點,有效聯通起各方創新主體和創新要素,推動科技創新供需對接、資源匯聚、政策賦能。這個被稱為“科創紅娘”的平臺,上線一年多入駐用戶便超11.2萬戶,發布科技創新需求5.9萬條,促成1.7萬個項目成功對接,讓技術創新不再“孤軍奮戰”。

 

科技成果轉化,難在“最后一公里”。對此,武漢產業創新發展研究院開出的藥方是“撥轉股”——對篩選出的高精尖項目,先以科研經費形式注入啟動資金,待項目成熟后再靈活轉化為股權,既解科研團隊“無米下炊”的燃眉之急,又形成財政資金“投入—轉化—退出”閉環。

 

“暴發性心肌炎精準診斷試劑”項目,就是在“撥轉股”支持下得以快速推進,已進入創新醫療器械特別審查程序。這項能在15分鐘內快速診斷的技術,有望將全球高達50%的暴發性心肌炎死亡率降至5%以下。

 

“我們就是要讓‘紙’,盡快變成‘錢’。”武漢光谷科技融資擔保有限公司董事長顏佐輝告訴調研組,2024年9月,該公司將光谷9家科技型民營企業的高價值專利進行打包,通過知識產權證券化融資,在深交所首期發行規模達6800萬元。

 

調研組了解到,在光谷,針對“從0到1”原創性突破、“從1到10”成果轉化、“從10到100”產業化躍升等不同階段,都有與之相適應的金融產品配套。僅東湖高新區管委會組建的全資國有企業——光谷金控設立管理的4只母基金就發起設立參股子基金69只,投資企業1273家,覆蓋上市公司60家,其中20家在科創板上市。

 

在科技成果轉化中,中試被稱為“達爾文死海”。

 

走進坐落于光谷生物城的鼎康(武漢)生物醫藥有限公司生產車間,如同進入一個精密的“管線森林”。空氣經過多級過濾,溫濕度被嚴格鎖定,如巨型銀蛋的生物反應器內,生物細胞迅速增殖……正因為有了這個中試平臺,樂普生物的抗腫瘤藥“普特利單抗注射液”,才能在僅僅18個月內完成從技術轉移、工藝優化、工藝表征到工藝驗證的全流程,創造了行業速度。

 

幾個月前,鼎康生物重組蛋白藥物中試平臺與另外5家光谷中試平臺一起,入選工信部公示的首批重點培育中試平臺初步名單。如今,光谷擁有武漢市級備案的中試平臺61家,主要分布在“光芯屏端網”新一代信息技術、生命健康、高端裝備等核心產業領域,成為科技成果產業化的“加速器”。

 
鍛造產業集群“強引擎”

 

49年前,武漢郵科院簡陋的實驗室里,科研人員拉出的那根“玻璃細絲”已長成千億級光電子信息集群。長飛光纖、華工科技等企業快速崛起,引領和集聚了光電子信息企業1.6萬余家,2024年產業規模突破6000億元,光纖光纜國際市場占有率超過25%,國內市場占有率超過60%,連續多年銷量居世界第一。

 

在東湖高新區東南的光谷科學島,調研組驅車來到科學島上第一家投運的企業——長飛先進半導體(武漢)有限公司。“達產后,企業可年產36萬片晶圓,每年為144萬輛新能源車供應‘心臟’。”長飛先進總裁陳重國向調研組介紹時,其自主研發的智能天車正在生產線上高效搬運著晶圓。

 

目前,光谷依托長江存儲等龍頭企業和九峰山實驗室等重大創新平臺,加快建設化合物半導體等千億產業創新街區,構建起存儲半導體、化合物半導體及三維集成為主導,先進封裝和硅光集成電路為特色的“3+2”集成電路產業體系,聚集產業鏈企業200多家。近一年,光谷新簽約半導體產業鏈億元以上項目30多個,涵蓋核心設備、零部件、關鍵原材料等。化合物半導體產業從“點上開花”邁向“鏈上成景”,站上全球產業“風口”。

 

從光谷科學島出發,約20分鐘車程就來到了“武漢國家生物產業基地”(光谷生物城),這是光谷繼光電子信息產業后打造的第二個國家級產業基地。

 

“武漢高校密集,具有很強的科教人才優勢,我們上半年僅工程師就招了160多人;公司業務一半來自國內,一半來自海外。”曾在美國工作生活16年的鼎康生物總裁魏建中認為,即使從全球范圍看,光谷也是最適合生物醫藥產業發展的區域之一。目前公司已累計投資2.7億美元。

 

鼎康生物負責生產的副總裁托馬斯來自美國,說起光谷的工作、生活環境,立馬伸出兩個大拇指:“這里的街道很干凈,鄰居們很和善,非常有安全感,我們正在做世界一流的藥企。”

 

8月9日,湖北腦機接口產業創新發展聯盟在光谷成立。該聯盟聚合同濟醫院、協和醫院等臨床資源,華中科技大學、武漢大學等高校科研團隊以及部分龍頭企業,構建起覆蓋“基礎研究—臨床轉化—產業應用”的全鏈條生態。聯盟通過共建聯合實驗室、開放共享實驗平臺、組織交流活動,推動跨領域技術融合與資源共享,加速腦機接口領域創新成果落地。

 

目前,光谷已匯聚4200余家大健康企業,園區綜合競爭力位居全國第六、中部第一。

 

從“一束光”到“滿天星”,光谷企業總數已超16萬家,平均每個工作日新增近百家,累計培育69家上市公司。

 

如何確保新增企業在光谷的主賽道上發展?

 

“產業鏈精準匹配,延鏈、補鏈、強鏈,這張‘三色圖’就是我們的作戰地圖。”東湖高新區投資促進局局長謝齊威指著醒目的彩色圖譜告訴調研組,光谷創新推出“三色圖靶向招商”模式,“你瞧,缺失需補齊的為紅色,弱項需提升的是藍色,需要鞏固優勢的為綠色。”“三色圖靶向招商”半年內帶動億元以上項目簽約額同比增長15.9%。

 

經驗與啟示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東湖高新區搶抓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機遇,打造了創新資源富集、科技主體協同、資源配置合理和政府服務高效的科技創新生態,有力推進了科創供應鏈平臺建設,涌現出一批世界領先的自主創新技術成果,形成了一系列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

 

打造創新資源匯集高地。以金融、人才和空間供給夯實科技創新基礎。一是強化金融支撐。建成投用武漢都市圈資本市場服務基地,強化全流程企業上市服務。招引組建概念驗證基金、科創種子基金等數十只產業基金,建立全生命周期的政府投資基金體系。打造創新藥研發險、半導體供應鏈產品責任險,探索支持企業技術研發、成果轉化、早期投資風險共擔等金融政策。二是優化人才保障。加快引進高層次人才,提供人才安居房,健全就醫、出行、子女入學等政策保障,精準滿足人才需求。三是優化創新創業載體。整合孵化器、大學科技園等成果轉化專業力量,提供生活成本低、辦公網速高、通勤方便快捷、住宿舒適舒心的創新創業空間。

 

市場導向優化創新資源配置。一方面,堅持以需定研。探索“‌企業出題、‌‌高校院所答題、市場判題”的科技創新發展模式,推動科研成果按照“四個面向”的要求直接面向生產實際、解決實際問題,提高了科研成果實用性和轉化效率。另一方面,加強供需對接。搭建匯聚企業、科研院所、科技服務機構等創新資源需求方、供給方和服務方的線上平臺和線下體系,培養技術經理人,引導專業機構參與供需對接,提高供需對接效率。

 

推進產學研用協同創新。積極構建高校院所、骨干企業、新型研發機構協同的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體系。一是培育壯大多類型創新主體。推動國家實驗室、全國重點實驗室和湖北實驗室高質量運行,推進大科學裝置加快建設,培育新型研發機構;完善“尋找發現、孵化培育、扶持壯大”機制,分階段支持科技企業發展。二是支持重大科技項目協作攻堅。聚焦產業鏈技術難題,推動院所、企業、新型研發機構組建創新聯合體集中攻關。支持龍頭企業牽頭開展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等攻關項目,在以需定研的協同攻關中促成企業與高校院所達成長期技術合作,形成了“孵化—加速—產業化”全鏈條載體。

 

有為政府打造良好創業環境。著力優化組織保障、政務服務、金融支持,推動形成“市場有效、政府有為、企業敢干”的創新創業生態。一是強化政策支持。探索形成創新創業、產業發展、科創金融、人才引育、知識產權、開放合作等六類60多項先行先試政策,今年又出臺人形機器人整機研發支持措施,專項推進具身智能機器人產業發展。二是營造良好生態。辦好光電子信息產業大會、光谷“青桐匯”等,組織“百萬大學生看光谷”等活動,吸引優質創業項目落地。

 

光谷以需求牽引、應用導向為特征的創新生態有效整合技術、金融、人才等優質資源,促進企業融入創新鏈,帶動科研機構匯入產業鏈,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融合,有力將科教優勢、創新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發展優勢,加快產業升級,大力培育新質生產力,努力探索一條具有光谷特色的科技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的實踐路徑。(調研組成員:光明日報記者王建宏、張銳,通訊員劉欣然,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創新部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員楊超)

 

 

來源 | 光明日報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五月丁香色综合久久4438 | 日本高清视频色wwwwww色| 中文精品久久久久国产网址| 久久久久99精品成人片牛牛影视| 免费女人高潮流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久久久久久成人| 国产一区二区在线影院| 久久99亚洲含羞草影院| 色综合久久88色综合天天| 5858s亚洲色大成网站www| 在线观看国产精品乱码app | 香蕉av福利精品导航| 国产亚洲精品线视频在线 | 又色又污又爽又黄的网站| 中文字幕在线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精品无码播放| 亚洲日韩欧洲乱码av夜夜摸| 美女扒开尿口让男人桶| 亚洲成在人线a免费77777| 东北女人毛多水多牲交视频| 男人和女人做爽爽视频| 久久久久99精品成人片| 黑人巨大粗物挺进了少妇| 久久精品中文闷骚内射| 亚洲日韩中文字幕在线播放| 国产成人精品亚洲线观看| 精品偷拍一区二区三区在线看| 精品无码人妻夜人多侵犯18| 国产精品美女久久久久久久久| 久久久久人妻一区精品色| 亚洲成年电人电影| 日本丰满少妇高潮呻吟| 98国产精品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 特级毛片在线大全免费播放| 少妇激情作爱视频| 国产又色又爽又黄刺激在线视频 | 亚洲自偷精品视频自拍 | 亚欧成a人无码精品va片| 久久不见久久见免费影院| 97人洗澡人人澡人人爽人人模| 日本特黄特黄刺激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