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包頭稀土高新區:大踏步向高質量發展區域前列邁進
來源:未知 日期:2018-03-09 點擊:次
時值隆冬,一臺由包頭市稀寶博為醫療系統有限公司利用包頭稀土資源自主研發的國內首臺磁共振診療車——馳影A30跨越3000公里抵達麗江古城區人民醫院,開始了第一輪義診。
“跨越3000公里,馳影A30從麗江傳回來的醫學圖像仍然十分清晰,證明我們自主研發的磁共振診療車的質量是過硬的!”稀寶博為總經理王永中自豪地說。該企業研發的永磁型核磁共振儀不僅把重量從20多噸降低到8噸,而且售價僅為傳統機型的三分之一,更適合為基層百姓服務。
穩中求進 強產業優項目兩翼齊飛
惟不忘初心者進,惟從容自信者勝,惟改革創新者強。
新年伊始,稀土高新區推動轉變發展方式、優化項目產業結構、轉換經濟增長動力,打響“經濟向高質量轉型”的第一槍。
走進內蒙古中天宏遠再制造股份公司正在施工的廠房內,雖寒意沁人,但工地上往復穿梭的忙碌身影、轟鳴運轉的設備,映襯了項目建設的火熱與激情。這個從科創中心孵化器里成長起來的企業,為確保產業化項目在今年5月順利投產,正在加緊施工,屆時,將實現年產15000件工業裝備零部件稀土表面改性強化及再制造產品生產能力。近日,該公司與上海交大包頭材料研究院合作4個科技成果轉化項目,并積極創造有利于成果轉化的環境條件,項目建成后,將有效提高企業經濟增長質量。
提檔升級,爭創一流。在包頭市希望工業園區包頭震雄銅業年產6萬噸銅桿及銅導體加工項目現場,同樣能感受到企業優化產品結構的堅定步伐。
站在新廠房里,震雄銅業總經理楊崇偉拿著細細的銅絲自豪地說:“我們生產的銅絲,直徑最細只有0.016毫米,是一根頭發絲的五分之一,這些產品主要用于手機通訊、航空航天、機器人及智能自動化領域。過去0.05毫米以下的產品主要被日本壟斷,現在我們配套供應的廠家包括世界500強企業。”更讓他感覺有價值感的是,該項目的入駐使得希望工業園區銅產業鏈得以向下游延伸,從銅粉到電解銅,從銅桿到銅絲,震雄銅業最終拿出了高品質的下游產品。
為支持駐區企業全神貫注、集中精力做項目、促轉型、謀發展,稀土高新區不斷加大對民營經濟發展的支持力度,簡化辦事流程、提升服務水平,積極為企業提供優質的“綠色通道”、基礎配套等服務,采取“一產業一策”“一園區一策”的方式,研究制定涉及廠房、用工等方面優惠政策,做好企業發展的堅強“后盾”。
黨的十九大指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必須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稀土高新區高度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借力產業和項目發展優勢,做強做實實體經濟,推動經濟向高質量發展。2018年,稀土高新區計劃組織實施總投資767億元的重點項目113個,年內完成投資280億元以上,實現以高質量投資促進高質量發展。
稀土高新區還將圍繞產業高端化、產品終端化,推進傳統產業煥發新活力,新興產業成為新動力,借力產業和項目發展優勢,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
統籌做好存量、增量“加減法”,做大做強做優稀土產業,加強科技研發和成果轉化,推動46個稀土項目建設,將創造百億元產值;打造稀土磁材、稀土鑭鈰綜合應用及合金、稀土及其產品交易三個“千億元級”稀土產業集群,建成全國最大稀土磁性材料及深加工基地和輕稀土平衡利用及院所研發成果轉化示范基地。提高鋁銅產業、裝備制造產業精深加工能力,打通該市鋁銅產業在手機、汽車、精密電子器件等領域的高端應用鏈條。
“一枝獨秀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稀土高新區在繼續做大做強主導產業的同時,積極搶占戰略性新興產業制高點,孕育發展新動能。全力構建多元發展、多極支撐的現代產業體系,依托中科院包頭稀土研發中心、上海交大包頭材料研究院等創新平臺,抓好科技項目攻關,推動高新技術項目產業化。推動華為云服務產業基地、易云商業衛星等大數據項目建設,促進新產業、新模式、新業態加快成長。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深度激發服務業發展潛力,創新經營業態,打造經濟發展新引擎,實現以高質量轉型促進高質量發展。
提質增效 創新和改革雙驅動齊發力
時間的底色,因奮進而愈顯厚重。
眼下正值一年中最冷的時節,與基地外,行人寥寥、車輛漸少的景象相比,稀土高新區高新技術特色產業基地卻仍是一派緊鑼密鼓的生產局面。以“科技含量高、精密程度高”著稱的江馨微電機科技有限公司內,智能自動化生產線正在有條不紊地運行著,該公司生產的攝像頭自動對焦馬達,經過自主研發,已經達到國內領先水平,并填補了內蒙古自治區行業空白。該公司董事長許德光說:“我們生產的攝像頭自動對焦馬達,添加了高排號永磁材料,利用磁鐵和線圈產生動能,在30微米內驅動電機上下移動,通過電腦芯片自動抓取最清晰圖像后定焦拍攝,是一款非常精密的電子儀器件,目前產品已成為華為、TCL、海信、華碩等電子產品的供應商。”
江馨微電機科技有限公司的快速發展在高新技術特色產業基地并不是個例。這里還活躍著華為公司唯一磁組件供應商包頭英思特稀磁、參與制定行業標準的久久科技、國內先進的云平臺運營商易慧科技。
十九大報告中提出,“激發和保護企業家精神,鼓勵更多社會主體投身創新創業”。站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風潮之上,稀土高新區在自治區乃至全國樹立“雙創”標桿,并非偶然,而是通過全區上下齊心協力、不懈努力奮斗出來的。在創新創業浪潮中稀土高新區審時度勢、搶抓機遇,在發展的道路上映照出千千萬萬創業者的自信自強,開創了“風景這邊獨好”的嶄新局面,打響了“改革創新向高質量轉型”的關鍵一槍。
敢為人先、創新不止。稀土高新區堅持創新驅動,以時不我待的使命感、責任感和緊迫感,大膽更新理念、科學決策,凝心聚力、苦干實干,昂首走在發展大潮的前列,激情燃燒的畫面令人心潮澎湃。
創新實力不斷增強,創業帶動力顯著。截至目前,稀土高新區累計引進各類高層次人才383名,引進中國工程院院士1名,引進或培育國家“萬人計劃”人才2名,“千人計劃”人才7名,自治區“草原英才”工程人才26名,“草原英才”創業團隊10個,“草原英才”創新創業基地1個;實施社會化眾創空間項目17個,累計培育國家級眾創空間5家、占包頭市45.5%,自治區級眾創空間9家、占包頭市47.4%,集聚在孵企業近千家。吸引4200多名大學生就業創業,培育大學生創業企業240家。
站在新的起點,稀土高新區將繼續發揮在科技、人才、創新、創業等方面的優勢,著力強化創新驅動,依托國家海外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基地、國家科技創業服務中心、全國創業示范基地、內蒙古留創園、內蒙古軟件園等國家、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級孵化平臺,搭建起14萬平方米高新技術產業孵化基地,建立起“苗圃+孵化器+加速器”全鏈條孵育體系,滿足企業不同成長階段需要,憑借人才、科技等優勢,全力打造內蒙古“中關村”。推進新型研發平臺建設,支持重點科研院所和企業建立企業技術中心、工程技術中心等研發平臺。健全完善“1+2+N”人才政策體系,探索建立“人才+項目+資本”協同引才模式,力爭引進培養“千人計劃”“萬人計劃”“草原英才”“鹿城英才”等高層次人才50名以上。
創新之路,任重道遠;改革戰鼓,催人奮進。稀土高新區將持續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構建“一核、多園、眾節點”的載體布局結構,打造100萬平方米以上的創新創業基地,力爭到2020年,“雙創”載體數量達到100家,培育高新技術企業和各類科技型企業1200家,新增掛牌上市企業10家、研發機構100家,吸引各類創業人才12000人,聚集金融、科技、咨詢、評估等中介機構200家,雙創載體營業總收入達到300億元,向著包頭市雙創核心區、自治區雙創引領區、全國雙創示范區的發展目標邁進。
為促進地區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稀土高新區改革紅利也在源源不斷釋放。實施“一窗受理、受辦分離”審批模式改革,壓縮辦理時限30%。在全市率先實現“二十六證”合一,對全區89項行政審批事項進行清理。明確10個類別、2111項行政權力事項,做到行政權力“一覽無余”。通過各部門深化協同、集中攻堅,減前置、減環節、減流程、減時間,讓群眾和企業辦事“距離更近”“時間更短”,為他們帶去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和幸福感,改革帶來的制度創新與效率提升,正在為稀土高新區營造一個全新的創業創新生態。
新故相推,日生不滯。進入新時代,“高速度”不再時髦,“高質量”成為共識。站在新的起點,稀土高新區將進一步拉高標桿創一流,揚長補短創優勢,大踏步向高質量發展區域前列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