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惠民發展目標拓寬改善民生路徑 綿陽高新區加快打造共享發展幸福區
來源:未知 日期:2017-11-29 點擊:次
作為中國(綿陽)科技城建設發展主戰場、主陣地,近年來,綿陽高新區在全面推進西部一流高科技園區建設過程中,以民生為城市發展的落腳點,逐漸打造出與高科技產業園區相配套的一流的民生保障基礎——經濟提質增效,人流物流資金流多方聚集,科技創新文化提升了城市的人文品質,生態宜居的城市形態雛形初顯,讓群眾有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
[民生優先]
“雙創”帶動就業效應倍增
城鄉殘疾人居家靈活就業、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法律援助分別完成年度目標任務的133.3%、150%、129.6% ……
截至10月,高新區實施的省、市十項民生工程及20件民生實事共58個小項中,有48個民生項目或民生實事完成進度達到或超過100%,其他項目也在加速完成中。
今年來,高新區始終堅持民生優先、民生為重的發展理念,在強化責任落實、強化資金保障、強化民生宣傳、強化督查考核上持續著力,確保民生工程項目按時間進度和質量要求有序推進、全面落實。
“突出民生福祉,促進社會和諧穩定。”年初的全區工作會上,區黨工委、管委會這樣承諾。將就業促進、扶貧解困、教育助學、醫療衛生、百姓安居等項項直指群眾最急、最盼、最憂的民生訴求作為第一責任。
區黨工委、管委會高度重視,形成區目督辦牽頭、各職能部門配合、鎮、處具體落實的民生工作格局。各鎮(處)成立民生工程協調領導小組,黨政一把手負總責,親自抓。
及時分解任務,將具體任務分解到相關部門和鎮、處,由鎮、處與村(社區)簽訂目標責任書。同時,將民生工作納入年度目標績效考核,做到事事有人抓、處處有人盯、人人抓落實。
在全面落實工作責任的基礎上,高新區抓實工作舉措,力求工作實效。對各項民生類項目實施掛圖作戰,各項目責任人根據項目實際,明確重要時間節點,實行工期倒排、時間倒逼、責任倒追,不定期督查跟進,推動項目早謀劃、早開工、早建設,爭取早日提升全區群眾的生活質量。
今年以來,高新區就業規模進一步擴大,1-10月城鎮新增就業4009人,完成全年任務的100.23%;就業困難人員就業完成率133.33%;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81%。
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進一步促進,截至10月,幫助45名高校畢業生成功實現創業,發放“高校畢業生創業資助資金”33萬元。如今,隨著“雙創”熱潮的不斷推動,其帶動就業的效應也逐漸倍增,成為了造福百姓的重要民生工程。
[新老共建]
城市功能不斷完善
“有了路燈,心里頭都敞亮了!”近日,在普明街道三河堰社區看到,一盞盞鑲嵌在單元口二樓邊上的LED亮化燈將原本黑漆漆的巷道照得如同白晝,該社區居民劉玉林喜笑顏開地說。
一盞小小的路燈,如何能給老百姓帶來如此驚喜?三河堰社區是建于1992年的“村改居”老舊社區,居民房多是統規自建房,基礎設施較差,多年來背街小巷里都沒有路燈,不僅影響居民日常出行,還存有安全隱患。近年來,由于缺乏經費,安裝路燈的事一直未妥善解決。“現在有了路燈,社區里摸黑貼小廣告的都少了很多,環境更加整潔了。”劉玉林告訴記者。
55歲的王秀蘭是三河堰社區三組的居民,一家人在這里生活了幾十年。提起社區的居住環境,王秀蘭說社區老舊又四通八達,來往人員駁雜,但是勝在社區和街道的工作人員對治安問題很重視,每天夜間8點到凌晨4點半都有人巡邏,安全很有保障。
但是以前,社區的下水道堵塞問題卻一直是王秀蘭的一塊心病。“因為原來小區規劃的原因,修的化糞池小,使用了二十多年,下水道就容易堵塞,社區70%的居民反映過下水道堵塞的問題。”三河堰社區書記溫瓊華向記者介紹,“以前誰家下水道堵了,社區要先將情況報給街道,再由街道通知市政公司的工人來清掏,工人人手有限,有時要等兩三天。”
下水道堵塞、清掏慢,群眾心里自然著急。去年以來,高新區探索政府購買社會服務的新思路,通過政府出資購買社會服務的方式,創新地將轄區統規自建居民區下水道清掏進行市場化外包,老百姓不出一分錢,卻能享受到最便利的現代化社區服務。
“現在社區接到居民下水道堵塞的消息,直接給清掏公司打電話,公司立馬會安排工人來處理,最多不超過24小時。”溫瓊華說:“我們為群眾解決了困難,群眾對社區的工作就滿意了,對政府的工作也更加支持了。”
改造居民房屋風貌,整修老居民點巷道、雨污水管網等住房改善,只是高新區“民生禮包”中的一個重要內容。高新區群眾正享受著一系列改革發展帶來的實惠,包括宜家美國際家居、樊華商業綜合體等日益繁榮的商貿業、配套的公共文化服務業,以綠化亮化美化為主線的“美麗綿陽”三期工程、汽車博覽中心亮化工程順利推進,城市功能不斷完善。
[醫養結合]
實踐居家養老新模式
近日,石橋社區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60多位老人舉辦了一場溫馨歡樂的生日宴。生日會上,社區工作人員和壽星們齊唱生日歌,一起吹蠟燭、切生日蛋糕,并為壽星們送上自制的生日賀卡、鮮花和最誠摯的生日祝福。76歲的唐大爺臉上笑容綻放,他說:“這么大歲數了,生日的時候最多就是家人在一起吃個飯,從來沒有在一起吃過生日蛋糕,這個活動真是太讓我感動了。”
今年,高新區新建城鄉社區日間照料中心6個,定期組織老年人活動,為老年人提供交流平臺,讓老年人的業余生活更加豐富多彩,真正使他們感受到“老有所樂”,社會養老服務體系更加健全。
與養老服務對應的還有優質的醫療資源。今年以來,高新區依托區級醫聯體,整合區內醫療資源,通過綜合醫院等級評審、基層醫療機構規范化建設和建設群眾滿意鄉鎮衛生院活動,大力提升醫療質量和服務水平,引導群眾分級診療,逐漸形成“小病不出鄉、大病不出區、康復到社區”的觀念。到2020年,高新區將有望新建兩家綜合性三甲醫院。屆時,當地的醫療衛生服務水平將再上一個新臺階,百姓看病也會更加便捷、高效、舒適。
此外,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群眾對健康和醫療的需求也越來越高,利用全省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現場推進會在我市召開的契機,高新區將“家庭醫生”的電子化簽約工作當做推進“健康高新”的重要抓手全力推進。近日,高新區社發局組織轄區內各基層醫療機構負責人和區疾控中心相關人員,專程考察學習“互聯網+家庭醫生”電子化簽約服務模式,重點了解健康小屋及其移動隨訪醫療設備。據介紹,該設備可滿足城鄉居民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城鎮社區遠程醫療需求,并與“四川省基層醫療機構管理信息平臺”進行適時對接,實現居民健康數據自動采集、自動上傳、離線操作等功能,極大提高基層醫務人員的工作效率和服務質量,降低工作成本,方便老百姓。目前,該項工作正在緊張推進中。
[多彩文化]
“點亮”全民幸福生活
在永興鎮張家營村居民點內的壩壩上,正在放映的壩壩電影《湄公河行動》吸引了該村近百名群眾熱心觀看。而每天下午,不遠處的張家營村村委會文化活動室里,幾位老人正怡然自樂的看書、喝茶。在這個不大的文化活動陣地,琴、棋、書、畫活動室樣樣俱全,網絡閱覽培訓室功能三合一,護理站、開水房、心理疏導室一應俱全,這里成了老人們的樂園。“有了文化活動室,我們的生活越來越豐富多彩,也更有質量了。”永興鎮張家營村七組居民李洪英高興地對記者說。
基層綜合文化站是高新區的民生工程之一,全區的綜合文化站內設多功能廳、閱覽室,配備了各種文化器材,全部免費向村民開放。
截至10月底,高新區共放映農村公益電影316場,將文化惠民工程當成一項民生重點工程加以落實。除火炬廣場、時代廣場、永興廣場等大型活動場地以外,各鄉鎮、村(社區)普遍建成了文化活動陣地。市民居住區修到哪里,文化陣地就建到哪里,特色活動就開展到哪里,這已經成為該區基層文化全域鋪開的“高新路徑”。
民生建設只有起點,沒有終點。高新區正以“一刻也不放松”的精神,久久為功,持續提升城市建設管理水平,不斷提升城市服務品質和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