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高新區:高端要素激發綠色產業
來源:未知 日期:2017-11-07 點擊:次
“目前,綠色產業增加值占全區工業增加值的30%以上;建成區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集中處理、工業和生活垃圾集中收集轉運、居民氣化率實現了3個100%……”這些靚麗的數據,既是蘇州高新區以綠色驅動轉型升級、實現向綠色發展華麗變身的積極成果,也是今年9月該區入圍國家首批“綠色園區”亮出的美麗底色。
花園廠房比肩而立 內外兼修建設“綠色園區”
如今,走進高新區企業,一棟棟現代花園式廠房比肩而立,迸發出強勁的發展活力,那里既是經濟發展的“主戰場”,
更是綠色發展的“策源地”。近年來,該區不斷加大投入力度,從綠色園區環境保護制度、環境綜合治理、產業資源結構再優化、節能減排、循環經濟、綠色生活方式、基礎設施、運行管理等各個方面進行調整優化,加快推進全區的綠色建設進程。
在高新區,蘇州阿特斯陽光電力有限公司是個用水大戶,平均每天耗水量高達4500噸,產生含氮廢水1000噸。如何變廢為寶,成為企業的一個課題。
“處理一噸含氮廢水要花去約45元,公司每年要花掉大筆污水處理費。”該公司設施部門經理胡久寶介紹,為降低耗水量,減少廢水處理費用,企業想到了與高新區污水處理廠合作,將含氮廢水排到污水處理廠;再將處理后的水輸送回企業廠區再利用的方法。“通過這個新項目,我們每年能節省約120萬元的水費、720萬元的污水處理費呢。”胡久寶說。
同時,將廢棄物資源化,也是該區企業在生產過程中“零排放”實踐的一個新亮點。如,在轄區的中國高嶺土公司,通過綜合利用,實現了生產過程的“零排放”;轄區的世聯汽車、日本電波等公司,也讓工業用水重復使用率達到了90%以上。在高新區,還有幾十家企業率先實行綠色采購制度,在生產工藝和原料替代上實行減量替代,并建立起“綠色伙伴”評審制度。
此外,全區還不斷強化企業的生態責任,推進園區整體循環化改造,推廣生態工業技術;深入推進企業環境信用評價,促進企業落實污染防治措施;完善工業資源集約利用平臺,全面開展工業企業“退二優二”工作,不斷提高單位土地投入產出效率。“正是在這樣的邏輯下‘內外兼修’,才使全區企業既綠了產業,也強了發展。”高新區相關負責人介紹。
近年來,高新區著力加快推動了制造業的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服務化、品牌化,在新能源、新材料、環保產業等方面加大發展力度,初步形成了包括太陽能光伏、智能電網、新能源汽車、儲能、綠色家電、環保產業、資源回收利用等多領域多層次多維度發展的綠色產業。數據顯示,目前,高新區綠色產業增加值已占到全區工業增加值的30%以上。
加速提升,80多家“大院大所”變身發展強“引擎”
“新時代,要實現綠色發展、實現質量效益型發展,就是要實施創新驅動,將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從而催生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的發展。”高新區相關負責人表示。
對于這一點,清華蘇州環境創新研究院副院長董立戶深有感觸。
“建設美麗中國,我們不僅需要實現科學治污、科學控污,更需要著眼產業發展未來,研發新技術新產品。”目前,該研究院已有多個創新技術進入了面向產業化。“比如,未來五六年間將有大批新能源車鋰電池報廢,針對報廢鋰電池回收利用,我們進行了一系列技術攻關,目前正在推進產業化研發。再如,針對偷排漏排污染物,我們研發出一種水污染預警溯源儀,可以像識別‘指紋’一樣精確地找到污染源。目前,這一技術已經在深圳、蘇州等多地實現產業化應用,并獲得第45屆日內瓦國際發明展評審團特別嘉許金獎。”董立戶介紹。
近年來,高新區高度重視創新動能集聚,大力引進“國字號”大院大所等重大創新項目,通過構建覆蓋科技創新全鏈條的創新平臺,努力打造向價值鏈高端不斷攀爬的“前鋒集群”。僅今年上半年,全區就新增大院大所10多家,包括清華蘇州環境創新研究院、北航蘇州創新研究院、國網(蘇州)城市能源研究院、中移軟件園、中科院聲學所蘇州電聲產業化基地、瓦赫寧根大學蘇州環境創新國際協同研究中心、中興克拉總部等重大項目落地生根。
如今,“強磁場”效應日益顯現。全區將新能源產業作為重點發展的三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以協鑫、力神電池、前途汽車、阿特斯等重點企業為代表的新能源產業持續發展壯大。截至今年上半年,全區已累計集聚“大院大所”80多家,國家“千人計劃”42人、省雙創人才61人、省創新團隊8家,累計集聚高新技術企業409家,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達到了75.5%。
節地節能節水節材“一個都不少”,3個100%壘起生態高地
最近,蘇州高新區有軌電車研發大樓通過了綠色運營二星評審驗收,取得江蘇省住建廳科技發展中心頒發的二星級綠色建筑標識證書,成為了節地、節能、節水、節材“一個都不少”的綠色“全能選手”。
“此前,我們還獲得了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頒發的三星級旅游建筑標識證書。”有軌電車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能通過三星設計認證、二星運行的綠色建筑,這在整個蘇州也沒幾個。目前,4.67萬平方米的電車基地研發大樓,是高新區唯一通過綠色三星設計認證和綠色二星運營認證的建筑。”
事實上,去年,高新區就獲批了江蘇省綠色建筑示范區。“我們的做法是,政策引導、技術輔導、資金支持。”區住建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為了大力推進綠色節能建筑建設,全區設立了專項資金,引導綠色建筑發展。到今年,高新區已發放綠色建筑示范項目引導資金約1000萬元。
同時,該區在新建民用建筑上,已全部按照綠色建筑標準建設;其中,高標準建設完成了40個綠色建筑示范項目,共計308萬平方米。目前,二星級以上的綠色建筑示范項目已有200萬平方米以上。所有示范項目全部采用可再生能源并進行能效測評,大型公共建筑則全部進行建筑能耗監測。
如今,“綠色”已滲透到了高新區生產生活的各個方面。
在綠色出行方面,全區大力發展綠色交通,推進有軌電車建設,形成有軌電車綠色交通運營網。完善城市慢行系統,推廣使用新能源汽車,全區節能與新能源公交車比例已達到65.87%。
在生態保護方面,該區規劃建成區內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100%集中處理,工業和生活垃圾100%集中收集轉運,居民氣化率達到100%;全區綠化覆蓋率達到46%,圍繞轄區25公里太湖岸線、49座山體、5萬多畝基本農田的重點生態建設項目持續推進。
據介紹,在“十三五”時期,高新區將新建、改建綠化面積500萬平方米;并將進一步加強垃圾綜合處理,逐步提高垃圾分類收集水平,推進餐廚垃圾無害化與再利用處理設施建設,其中包括將加快建設日處理餐廚垃圾150噸、廚余垃圾150噸至350噸的餐余資源循環利用工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