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培育新動力(調結構轉方式·國家高新區調研行)
去年146個國家高新區營收25.37萬億元
來源:未知 日期:2016-07-25 點擊:次
2015年高新技術企業實現總收入4.08萬億元,同比增長13.2%,利潤總額和實繳稅費分別增長12.3%和9.6%;對全市經濟增長貢獻率達36.8%……
來自我國首個高新區——北京中關村的這組數據,折射出國家高新區依靠科技創新支撐引領經濟發展的強勁動力。
“建設國家高新區,是黨中央、國務院在推進科技體制改革、深化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中做出的重大戰略部署。”正如科技部高新司司長秦勇所言,20多年來,國家高新區堅持改革開放和自主創新,科技創新資源迅速聚集、科技企業快速成長、重大創新成果持續涌現,在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中發揮了標志性引領作用,成為我國依靠科技創新的一面旗幟。
自主創新能力、產業競爭力大幅提升
培養引進“千人計劃”專家29人、專利申請及授權量年均增長28%以上,動力裝備、聲學光電等主導產業蒸蒸日上,3D打印、測繪地理信息等新興產業方興未艾;今年1—5月份,完成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290.9億元、同比增長12.3%,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比達到67%……走進位于三線城市的濰坊高新區,處處感受到創新驅動這一發展新引擎的強勁動力。
截至目前,經國務院批準的國家高新區達到146家。他們積極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不斷壯大高新技術產業集群,自主創新能力和產業競爭力顯著提升。
創新要素聚集,成為區域創新體系的核心載體。2015年,國家高新區內企業研發經費支出達4521.6億元,占全國企業的31.8%,全部研發投入占生產總值的比重達5.5%,是全國平均水平的2.6倍。每萬名從業人員擁有發明專利162.3件,是全國就業人員平均水平的8.5倍。
創新創業活躍,形成支撐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企業群體。“天使投資+合伙人制+股權眾籌”模式正在成為我國的重要創業模式,創業“新四軍”日益成為創業主群體,創新創業已經成為國家高新區的價值導向和生活方式。據統計,國家高新區集聚了31160家高新技術企業,占全國高企數量的40.9%;營業收入超億元的企業20633家,超100億元的企業362家,一批創新型產業集群初具規模。
2015年146家國家高新區共實現營業收入25.37萬億元,“十二五”期間實現年均增長17.4%; 3個高新區營業收入超過1萬億元,63個高新區營業收入超過1000億元,10家高新區增速在20%以上;42家高新區GDP占所在城市GDP比重超過20%。
引領新一輪科技體制改革
在河北省率先開展知識產權質押貸款,每年為20多家輕資產科技型企業貸款上億元;在全省率先開展科技型企業集合債、集合票據,率先開展投貸聯動;成立行政審批局,把分散在9個部門的151項審批職責全部劃轉到行政審批局,21枚公章變成1枚行政審批專用章、實現了“一枚公章審批”……石家莊高新區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的“先行先試”,是全國高新區堅持科技創新與制度改革“兩個輪子一起轉”的縮影。
20多年來,國家高新區圍繞激勵創新創業全面深化改革,引領了新一輪科技體制改革——
在科技和經濟結合、科技和金融融合、知識產權運用和保護、人才聚集、新型創新組織發育、產城融合、國際化發展等方面進行了全方位的改革探索,努力營造有利于創新創業的政策環境和制度環境;
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集聚了一批市場化、社會化、專業化的科技服務機構和園區運營機構,合力營造創新創業生態;
探索科技和金融結合的新機制,形成了較為完備的投融資體系。“6+4”“新四條”“黃金十條”“科技新九條”等“科技新政”,極大解放和發展了科技生產力;
進一步深化“小政府、大服務”的理念,探索實施“負面清單”管理模式,加大簡政放權力度,簡化創業企業注冊手續,創新管理體制和社會治理模式,積極向產業組織者轉變……
上述改革舉措不僅極大釋放了國家高新區的創新創業活力,也為全國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供了可資借鑒的寶貴經驗。
努力實現“四個率先”
據秦勇介紹,到2020年國家高新區的主要使命是:科技創新能力和經濟創造能力繼續保持較快增長,基本形成新的發展動力和發展范式,帶動區域經濟社會全面發展,努力實現“四個率先”——
率先形成有利于“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創新創業生態。率先形成具有全球競爭力和高度活力的新型產業體系。率先形成經濟、科技、生態有機統一,綠色、協調、共享的科技社區。經濟社會發展質量和水平不斷提高,新型社會治理服務體系日益健全,從業人員人均GDP率先達到小康社會水平。率先形成全球鏈接輻射廣泛深入的國際化發展平臺。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園區,基本形成若干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創新創業中心和節點。
那么,如何實現“四個率先”?
科技部火炬中心主任張志宏給出的答案是: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不盲目追求速度、規模,走內涵式發展之路,以提升經濟發展質量和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為中心,統籌推進科技體制改革和經濟社會領域改革,優化科技服務體系,著力培育創新創業生態,努力形成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新局面,以“雙引擎”助力“雙中高”,推動產業集群向新型產業生態升級,提高創新供給的質量和水平,持續提升集聚輻射全球創新資源的能力,實現經濟、科技、社會、生態和諧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