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質量高水平編制 “十五五” 規劃的深度剖析
來源:高新院 achie.org 日期:2025-09-29 點擊:次
“十五五” 規劃作為邁向 2035 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 “承上啟下關鍵篇”,既是對黨的二十大戰略部署的細化落實,也是完成二十屆三中全會 300 多項改革任務的核心載體。其編制質量直接關系到民族復興偉業的推進節奏與成效,規劃編制人員需立足 “兩個大局”,以科學方法論為支撐,在精準識變中謀篇布局,在系統協同中凝聚合力。
一、錨定歷史方位:把握 “三個關鍵屬性” 的時代內涵
高質量編制 “十五五” 規劃,首要前提是精準把握其在發展進程中的獨特定位,深刻理解其承載的多重戰略使命。
(一)戰略過渡性:從 “開局起步” 到 “攻堅突破” 的轉折
“十四五” 的實踐為現代化建設奠定了基礎,而 “十五五” 正處于 “三個五年” 戰略安排的中間節點 —— 既要鞏固脫貧攻堅、科技創新等領域的既有成果,又要直面基礎研究薄弱、區域差距固化等深層次矛盾。2025 年數據顯示,我國基礎研究占比僅 6.91%,東部三大城市群以 5% 國土面積集聚 54% 經濟總量,這種 “優勢固化與短板突出并存” 的格局,要求規劃必須實現從 “量的積累” 到 “質的飛躍” 的轉型。
(二)改革攻堅性:制度創新與發展實踐的深度融合
二十屆三中全會明確的改革任務需在 2029 年前全部完成,“十五五” 時期將成為改革的 “集中兌現期”。不同于以往側重 “政策調整” 的改革模式,此次需聚焦生產關系重構,如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知識產權保護機制等制度型開放領域。規劃編制需將 “改革含量” 作為核心評價指標,使每項目標任務都承載制度創新功能。
(三)風險應對性:安全與發展的動態平衡
全球百年變局加速演進下,地緣政治沖突、技術封鎖、經濟波動等風險交織疊加,2025 年全球經濟增長預期已降至 2.8% 的低位。規劃需建立 “發展目標 — 風險閾值” 雙軌評估體系,在產業鏈安全、能源保障、金融穩定等領域設置 “安全緩沖帶”,實現 “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發展格局” 的戰略要求。
二、創新編制方法論:構建 “三維協同” 的科學體系
借鑒習近平同志在廈門編制發展戰略時 “頂層設計與基層創新結合” 的經驗,“十五五” 規劃編制需突破傳統思維定式,形成系統完備的方法論框架。
(一)縱向貫通:從 “頂層引領” 到 “基層落地” 的雙向互動
頂層設計錨定方向:以 2035 年 “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中等收入群體比重明顯提高” 等目標為牽引,分解形成可量化的階段性指標,如研發投入強度提升至 3% 以上、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比突破 15%。需建立 “國家規劃 — 專項規劃 — 地方規劃” 的目標傳導機制,避免 “上下一般粗”。
基層實踐注入活力:推廣 “廈門經驗” 中的調研論證模式,組織專家學者與一線工作者開展 “百城千企” 調研,形成民生需求清單與產業痛點臺賬。2025 年城市體檢數據顯示,老舊小區適老化改造需求滿足率僅 35%,這類基層訴求需直接轉化為規劃任務。
(二)橫向協同:多領域規劃的 “一盤棋” 整合
針對 “十四五” 時期存在的規劃碎片化問題,“十五五” 需建立 “三統一” 機制:
統一指標體系:將科技創新的 “基礎研究占比”、生態環保的 “碳排放強度”、民生保障的 “公共服務均等化指數” 等納入核心指標庫,實現各專項規劃目標對齊;
統一空間管控:以 “三區三線” 為剛性約束,整合產業、城鄉、生態等規劃的空間布局,解決 23 條省際斷頭路等協同難題;
統一項目管理:建立跨部門項目庫,對智能制造、智慧城市等交叉領域項目實行 “一家牽頭、多部門聯審”,壓縮審批時間 50% 以上。
(三)動態調適:“規劃 — 實施 — 評估” 的閉環機制
引入 “彈性規劃” 理念,在核心目標剛性約束的前提下,為新興領域預留調整空間:
建立年度評估制度:參照城市體檢 “8 大類 69 項指標” 體系,對規劃實施效果進行量化評估;
設置中期調整窗口:針對技術突破、國際局勢等重大變化,允許對部分任務的時序進度、實現路徑進行優化;
強化評估結果運用:將評估結論與后續資金配置、政策修訂直接掛鉤,避免 “規劃與實施兩張皮”。
三、聚焦重點領域:實現 “四大突破” 的戰略布局
規劃編制需堅持 “整體布局與突出重點相結合”,在關鍵領域集中發力,以點的突破帶動全局提升。
(一)新質生產力培育:科技創新與產業升級的雙向賦能
把科技創新作為 “牛鼻子”,構建 “基礎研究 — 技術攻關 — 成果轉化” 全鏈條體系:
基礎研究攻堅:設立國家基礎研究專項基金,重點支持數學、量子科學等領域,推動基礎研究占比從 6.91% 提升至 10%;
產業鏈安全重構:實施 “鏈長制 + 創新聯合體” 模式,在芯片、新能源材料等領域建立 “備份產能”,2030 年前實現關鍵零部件國產化率 80% 以上;
數字經濟賦能:推進 “人工智能 + 制造業” 專項行動,培育 10 個以上 “無邊界創新城區”,帶動傳統產業效率提升 30%。
(二)區域城鄉協調:從 “梯度差異” 到 “均衡發展” 的轉型
破解要素單向流動導致的 “核心 — 邊緣” 固化問題,需創新協調發展機制:
城市群一體化:在長三角、粵港澳等區域建立跨省稅收分成、生態補償等利益共享機制,提高醫保異地結算覆蓋率至 95%;
縣域振興突破:針對 200 余個人口凈流出中小城市,規劃 “特色產業 + 公共服務” 雙提升工程,盤活 10 億平方米低效用地;
城鄉要素流動:全面推開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建立宅基地有償退出機制,2030 年前完成 17 億平方米老舊住宅適老化改造。
(三)民生福祉改善:從 “普惠保障” 到 “品質提升” 的升級
踐行 “造福人民” 的根本取向,把群眾急難愁盼轉化為具體規劃任務:
收入分配改革:通過個稅調節、職業技能培訓等舉措,推動中等收入群體從 4 億擴大至 6 億;
住房體系優化:擴大保障性租賃住房供給,使覆蓋比例從 35% 提升至 60%,建立租金指導價與承租人權益保護制度;
公共服務均等:推進教育醫療資源縣域統籌,實現農村每千人口執業醫師數從 1.8 人提升至 2.5 人。
(四)綠色轉型深化:“雙碳” 目標與發展韌性的統籌
應對水、能源、碳排放多重紅線疊加挑戰,需構建市場化轉型機制:
碳預算管理:按行業分解碳排放配額,實行 “階梯式碳價”,2030 年碳價升至 150 元 / 噸;
綠色投融資創新:擴大綠色信貸規模至貸款總額 15%,發行長期綠色債券支持管網改造等長周期項目;
轉型風險防控:設立 5000 億元轉型基金,培訓 1000 萬高技能人才,吸納傳統行業勞動力向新能源領域轉移。
四、強化實施保障:健全 “三個體系” 的支撐機制
高質量規劃的生命力在于落地見效,需從制度、資源、監督三方面構建保障體系。
(一)制度保障:政府與市場的協同發力
發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優勢,實現 “有效市場與有為政府” 有機結合:
政府職能轉型:從 “資源配置者” 轉向 “規則制定者”,深化 “放管服” 改革,清理 120 項以上地方保護政策;
市場活力激發:破除民間資本準入壁壘,在醫療、教育等領域允許民營企業參與率不低于 20%;
法治保障完善:制定《規劃實施條例》,明確各主體權責,將規劃任務納入地方政府績效考核。
(二)資源保障:資金與人才的精準配置
破解土地財政退坡帶來的資源約束,創新資源配置模式:
多元融資機制:推廣 REITs 模式盤活存量資產,設立 1 萬億元強國建設協調基金,統籌科技、教育等專項資金;
人才隊伍建設:實施 “戰略科學家 + 青年科技人才” 雙培育計劃,培養 4000 萬高技能人才,建立彈性退休制度留住高端人才。
(三)監督保障:全過程的動態管控
建立 “事前論證、事中監測、事后評估” 的全周期監管:
事前科學論證:組織國際國內專家開展多方案比選,對重大項目實行社會穩定風險評估;
事中動態監測:運用 “城市大腦” 等數字化手段,對 69 項核心指標進行實時跟蹤;
事后剛性評估:引入第三方機構開展獨立評估,評估結果作為領導干部考核重要依據。
“十五五” 規劃編制既是一項系統工程,更是一場治理能力的考驗。規劃編制人員需胸懷 “國之大者”,既要傳承我國五年規劃的制度優勢,又要借鑒廈門發展戰略編制中的調研論證、問計于民等寶貴經驗;既要錨定 2035 年遠景目標,又要破解當下的瓶頸堵點。唯有如此,才能編制出一部 “既能頂天立地、又能凝心聚力” 的高質量規劃,為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筑牢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