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高新區加快打造未來產業“試驗場”
來源:高新院 achie.org 日期:2025-08-18 點擊:次
未來產業,是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的前沿陣地。
今年年初,中國工業互聯網研究院發布的《中國未來產業發展研究(2025)》顯示,2024年,我國未來產業產值規模約為11.7萬億元,2025年預計達到13.4萬億元、年復合增長率將達到15%左右。未來制造、未來能源、未來空間等高成長賽道有望率先形成新支柱產業。
國家高新區作為我國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的主陣地,積極謀劃、超前布局未來產業,加速打造未來產業“試驗場”。
打造未來產業“試驗場”
乘坐無人駕駛汽車、打空中的士出行、與人形機器人聊天……“十四五”期間,越來越多未來產業黑科技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走進人們的生活。
“未來產業具有科技含量高、顛覆性強、不確定性高、生態屬性強等特征。國家高新區作為我國產業創新高地,是當地創新要素集聚最濃、創新能力最強、創新生態最優的區域,在培育未來產業方面具有先天優勢。”北京市長城企業戰略研究所副總經理曹善平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
今年8月,北京市政府辦公廳發布的《北京市建立未來產業投入增長機制 促進未來產業發展的若干措施》(以下簡稱《若干措施》)提出,將通過16條措施,促進未來產業實現從研發創新、企業生成、業態培育到集群化規模化發展,支撐北京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
比如,對于企業關心的融資問題,《若干措施》提出,推動形成更具前瞻性、針對性和包容度的投融資服務新體系,科技、經濟和信息化等主要產業部門投向未來產業的資金比例不低于20%。
2024年10月,武漢東湖高新區(又稱“中國光谷”)發布中國光谷未來產業發展實施方案,提出將不斷健全七大要素,推進實施八大行動,打造“科研—轉化—加速”光谷未來產業培育機制,力爭率先在通用人工智能和先進半導體賽道打造2個1000億元未來產業集群。
2024年5月,西安高新區發布的《推動未來產業創新發展的實施方案》明確提出,前瞻布局未來信息、未來空間、未來智造、未來健康、未來能源、未來材料六大領域,為未來產業的發展明確了思路、劃定了重點、裝上了“加速器”。
濟南高新區前瞻布局未來產業,啟動未來產業先導區創建,成立未來產業聯盟,謀劃“3+X”未來產業發展規劃,加快推動新型工業軟件、第三代半導體、細胞與基因技術等未來產業布點、成鏈、建群,量子信息產業初步形成通信、測量、計算鏈式布局,空天信息產業衛星制造、平臺建設、場景應用等全環節加快貫通,15個集群入選山東省未來產業集群。
“高新區作為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節點,具備布局未來產業的多重優勢。”西安創新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朱常海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比如,高新區集聚了大量科研機構、高校和科技企業,具備堅實的技術創新基礎和協同創新能力;高新區在政策、土地、資金等要素配置上具備較強的制度靈活性和資源整合力,能為未來產業提供全生命周期的支持;高新區長期承擔著國家新興產業發展“試驗田”角色,體制機制相對成熟,具備率先探索未來產業孵化以及后續產業化路徑的能力。
“國家高新區作為鏈接科技創新與產業落地的關鍵平臺,是承接未來產業落地和示范的首選區域。”朱常海說。
建設未來產業先導區
2024年,工業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門聯合印發《關于推動未來產業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提出支持地方因地制宜、先行先試,建設一批未來產業先導區。
如今,一大批國家高新區正在積極建設未來產業先導區,探索未來產業創新模式。
今年5月9日,北京市未來產業先導區啟動儀式在中關村科學城中關村壹號舉行。北京市提出率先在海淀區、昌平區啟動創建市級未來產業先導區,標志著北京市全力構建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與人才鏈深度融合的未來產業創新生態。
上海張江北部核心區,銀灰色建筑群嵌著藍色標識“未來產業先導區”。這片專門規劃的未來產業承載地,正是張江優化科創布局的最新手筆。其中的代表作就是被業界所熟知的“張江機器人谷”。在張江,已集聚國地中心、智元、傅利葉、開普勒、螞蟻靈波、綠的諧波、步科自動化等具身智能產業鏈企業70多家,其中整機上下游企業50多家,初顯集聚效應。
安徽省首批10個省級未來產業先導區,正以科技創新為引擎在量子科技、低空經濟、通用智能等前沿領域加速突破,2025年第一季度已實現產業規模196億元,形成“源頭創新—技術轉化—場景應用—產業集群”的完整培育鏈路,為全國未來產業發展提供“安徽范式”。其中,合肥量子科技先導區依托位于合肥高新區的量子信息科學國家實驗室,集聚產業鏈企業72家,2025年第一季度營業收入10.1億元,計劃到2027年建成全國量子科技與產業中心,集聚企業超150家。
構建未來產業創新生態
“‘十五五’是推動高質量發展、塑造未來新優勢的關鍵階段,高新區在未來產業布局上要聚焦源頭創新,強化戰略科技力量布局,支持原始策源創新和關鍵核心技術突破,打造未來產業策源地。”朱常海表示,同時要構建適應未來產業發展的創新生態系統,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產業集群。
“探索制度創新先行先試,在空間規劃、要素配置、監管機制等方面打造未來產業發展新場景,在新質生產力塑造中實現重點領域技術從‘跟跑’到‘領跑’的躍升,引領中國式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朱常海說。
“未來產業需要科學家、企業家、投資家共同參與,要讓企業家走到創新前端,開展市場導向的新型研發模式。”曹善平表示,同時加強獨角獸企業等主體挖掘培育,建立常態化精準挖掘機制,從創業熱點領域發掘未來產業萌芽。
同時,曹善平建議探索未來場景+試點示范+推廣應用的全周期場景推進機制,加大場景開放力度,實現新技術新產品在真實環境的反復試驗,加速前沿科技應用迭代與產業化;未來產業發展具有不確定性,需圍繞市場準入、監管創新、制度供給等方面,探索未來產業治理創新,建立多方參與、有效協同的多元治理格局。
來源: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