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確把握“十五五”時期的階段性要求
來源:高新院 achie.org 日期:2025-08-07 點擊:次
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召開部分省區市“十五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座談會時指出,謀劃“十五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必須準確把握“十五五”時期的階段性要求,著眼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緊緊圍繞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目標,一個領域一個領域合理確定目標任務、提出思路舉措。今年是“十四五”規劃的收官之年,當前黨和國家正在科學謀劃和制定“十五五”規劃,要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要求,必須準確把握“十五五”時期的階段性要求,著眼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緊緊圍繞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目標,一個領域一個領域合理確定目標任務、提出思路舉措。
“十五五”時期的歷史方位與階段任務
正確認識我國所處的歷史方位和階段任務,是我們做好一切工作的基本依據和根本出發點。
“十五五”時期的歷史方位。 從歷史方位和時代背景來看,“十五五”時期是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五年。我國從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到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基本實現,至少需要上百年時間,這一段時間都屬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十五五”時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五年。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國取得了歷史性成就、發生了歷史性變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十五五”時期是我國新發展階段的五年。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之后,我們要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這標志著我國進入了一個新發展階段。”可見,“十五五”時期這五年是我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基礎上,邁向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征程的重要階段,是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夯實基礎、全面發力的關鍵時期。編制“十五五”規劃要符合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要切合新時代的特點,需立足新發展階段。
“十五五”時期的階段任務。“十五五”時期是 “十四五”規劃的深化期,需鞏固科技自立自強、產業鏈韌性提升等既有成果,同時也需解決發展不平衡、內需不足等深層次矛盾;是緊扣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目標,人均GDP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共同富裕取得實質性進展等實現突破的現代化進程中的關鍵躍升期;是面對全球科技競爭加劇、氣候變化壓力增大、地緣政治風險突出的復雜國際環境的百年變局期;是統籌發展和安全,增強發展主動權,使我國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進入高收入國家行列的決勝期。為此,要準確把握這一階段的歷史方位,以新質生產力重塑發展動能,以制度型開放拓展發展空間,將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貫穿全程,構建新發展格局,以共同富裕實質性進展夯實發展根基,在復雜變局中贏得戰略主動,為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奠定決定性基礎。
“十五五”時期的階段性要求
準確把握“十五五”時期的階段性要求,是科學編制規劃、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關鍵。
準確把握經濟增長速度的階段性要求。經濟增長速度是五年規劃的首要階段性目標。一個國家能夠實現的經濟增速,一是取決于其所處的經濟發展階段。通常而言,經濟發展處于工業化初期時增速較高,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將保持中高速。二是取決于各類生產要素資源的合理配置水平。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到2035年,全面建成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保障,只有處理好政府和市場關系這個核心問題,既“放得活”又“管得住”,才能更好激發全社會內生動力和創新活力,從而保持合理的經濟增長速度。三是取決于國家的長期發展目標。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到2035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根據世界銀行數據,目前中等發達國家人均GDP約為3萬美元,而2024年我國人均GDP為1.34萬美元。據此估算,到2035年前,我國GDP年均增長率要在4.5%以上才能確保實現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的發展目標。雖然我們不盲目追求增速,但是要重視發展的質量和可持續性。近兩年來,我國一直將年度經濟增長率目標定在5%左右,如果在“十五五”期間保持這一增速,那將為2035年目標的實現打下堅實基礎。同時,面對當前內需不足、消費動力偏弱與群眾急難愁盼交織的現實,我們也要將民生改善與經濟增長有機統一,構建內需驅動型發展新模式。
準確把握科技創新的階段性要求。“十五五”期間,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必須將發展新質生產力作為核心引擎。因此,科技創新將成為推動我國經濟轉型和產業升級、提高核心競爭力的關鍵因素。2024年我國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投入超過3.6萬億元,全社會研發投入與GDP之比從2012年的1.91%提高到2.68%,全球創新指數排名由34位上升到第10位。研發人員總量已連續多年保持世界第一。我國已在人工智能、5G、大飛機制造、衛星導航、載人航天、核電技術、量子信息、生物醫藥等領域取得了一系列顛覆性的創新成果,已完全具備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基礎條件。“十五五”期間,要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聚焦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完善“揭榜掛帥”“賽馬”等機制,集中資源攻關核心技術。對在發展新質生產力中起主導作用的科技創新領域加大投資,積極培育壯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推動傳統產業改造提升,激發數字經濟創新活力,尤其是要投資前瞻性、全局性、系統性的重大科技創新和關鍵核心技術領域,如高端芯片、人工智能、量子計算、生物技術、新能源等。持續加大投入,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應用,以科技創新催生新發展動能。
準確把握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階段性要求。“十五五”時期我們要因地制宜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做大做強實體經濟,統籌推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培育壯大新興產業、謀劃布局未來產業。這五年是我國經濟實現新舊動能轉換的關鍵期,而促成這一轉換得以完成的關鍵在于產業轉型升級的順利完成。當前,我國傳統產業的體量仍然巨大,在制造業中的比重在80%以上。由于受我國人口結構變化影響,勞動力成本近年來加速上升,加上遭遇外部沖擊,使作為支撐外貿出口和吸納就業主力軍的傳統產業受到明顯影響。因此,“十五五”期間要加速推進新型工業化,對傳統產業實施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改造。同時,產業轉型還體現在為了滿足消費者對產品和服務日益增長的品質化、個性化、智能化需求,需通過新技術提升文化娛樂、養老、旅游等服務業質量。
準確把握協調發展的階段性要求。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要破解不平衡不充分矛盾就要協調發展,包括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推動生產關系和生產力、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國家治理和社會發展更好相適應,推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的各個環節、各個方面相協調。現階段,要深化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的引領作用,推動中西部產業梯度轉移來實現區域協同發展。以縣城為樞紐構建縣域經濟體系,保障糧食安全,破除城鄉二元結構,以此實現城鄉融合發展、有序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提升文化軟實力,培育現代文明,實現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
準確把握改革開放的階段性要求。改革開放是黨和人民事業大踏步趕上時代的重要法寶,當前我們要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十五五”時期,要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緊緊圍繞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聚焦關鍵領域,推動改革走深走實。深化國資國企改革,完善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提升核心競爭力,優化國有經濟布局,同時,認真落實民營經濟促進法,推動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破除行政壟斷與地方保護,特別是實行全國統一的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激發民營企業活力,營造穩定公平透明可預期的營商環境。深化財政金融體制改革,健全現代預算制度,優化稅制結構,全面實施零基預算,完善金融監管與風險處置機制。對標國際規則,擴大服務業開放,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實行高水平開放。
準確把握民生福祉的階段性要求。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必須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穩步推動共同富裕。民生福祉持續改善,解決好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如就業、教育、醫療、社保、托育、養老等,將是“十五五”期間的重點工作。新時代,人民群眾對高品質生活的需要日益增長,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保障就業優先,優化創業促進就業政策環境,支持和規范發展新就業形態。實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高勞動報酬占比,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規模。扎實推進共同富裕取得實質性進展。增加高品質住房供給,堅定推進房地產回升向好。逐步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優化教育、醫療、養老資源布局,健全社會保障體系。特別是要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少子化,構建生育支持政策體系,大力發展銀發經濟。
準確把握綠色發展的階段性要求。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新能源技術和新型儲能技術取得突破,綠色經濟成為支撐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我國力爭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在“十五五”期間,我們要錨定“雙碳”目標,實施能源革命,構建新型電力系統,努力到2030年使非化石能源消費占比達25%左右。對傳統鋼鐵、化工等高耗能行業進行綠色改造,發展循環經濟,實現產業低碳化。實施生態治理,強化大氣、水、土壤污染聯防聯治,守住生態紅線。加大綠色低碳技術創新和應用推廣支持力度。完善綠色金融體系。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
準確把握統籌發展和安全的階段性要求。國家安全是中國式現代化行穩致遠的重要基礎。“十五五”時期,要通過建立關鍵產業備份系統,保障能源資源供應,保證產業鏈安全,加強糧食、能源、礦產、數據、網絡、金融、產業鏈等重點領域的安全能力建設,特別是確保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強化經濟安全保障,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債務、房地產、金融等風險。通過完善風險監測預警和應急管理體系,提升應急管理能力,防范重大公共衛生事件,保證高水平社會治理。提升防災減災救災能力,完善社會治安防控體系,防范化解社會矛盾,推進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