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進制造業集群跨區域協同的深度實踐
來源:高新院 achie.org 日期:2025-07-31 點擊:次
推動跨區域協同發展是先進制造業集群突破地域限制、整合區域資源、擴大規模效應、重塑競爭優勢的重要路徑。當前,我國已經遴選確定約80個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其中有37個為跨行政區聯合培育,但這些制造業集群存在協同不深、融合不夠、共生不足等問題。為推動先進制造業集群高質量發展,需要打破“一畝三分地”思維,以政策互通為基礎,以產業聯動為核心,以利益共享為動力,以市場機制為紐帶,實現治理協同、產業互補、利益共享與生態共建,助力跨行政區的先進制造業集群從“物理集聚”走向“化學融合”。這對推動先進制造業集群高質量發展、探索區域一體化發展新路徑具有現實意義。
為實現制造業集群的治理協同,需要構建跨區域制度框架。
一是需要完善跨區域協作頂層設計。頂層設計是集群跨區域協同發展的綱,其核心價值在于通過戰略框架構建、協作機制創新和工作合力推進,打破區域壁壘,釋放協同發展的乘數效應。為做好跨區域協作頂層設計,集群所在地市可簽訂跨區域集群協作戰略合作協議,成立集群跨區域協調機制,連接鏈主企業、科研院所、行業協會等,建立聯席會議制度,協調集群培育發展全局性工作,推動信息互通、溝通交流、協調管理、項目推進;推動各協作方共同編制集群培育實施方案,研究制定未來3-5年跨區域培育重點任務,建立定期集群發展評估制度,著重考量技術溢出、產業鏈協作等跨域成效指標,推動重點任務落實落細。
二是加強政策互認與標準統一??鐓^域產業協作的最大障礙之一就是各地政策不兼容、標準不統一。推動集群跨區域協同發展,需要建立不同地市間政策和標準的“連接器”,推動“政策孤島”向“規則互通”轉變。為此,集群所在地市應進一步簡化跨區域轉移審批流程,可探索開展跨區域“白名單”機制試點,將重點企業、重點項目等納入“白名單”管理,做到跨區域互認快批;建立跨區域項目聯合審批平臺,實現企業遷移、項目備案等事項“一網通辦”;統一產業準入、環保、質量等標準,聯合建立區域性碳排放交易市場、技術產權交易中心、檢驗檢測認證聯盟等,推進市場準入“異地同標”。
三是創新合作利益分享機制。阻礙集群跨區域協同發展的痛點在于傳統行政分割思維導致的“利益藩籬”,為解除這一痛點,需要構建“利益共享、成本共擔”的長效機制,推動集群所在地市從“分蛋糕”到共同“做大蛋糕”的轉變,讓協同發展紅利覆蓋區域政府、企業和社會;聚焦合作利益分享機制創新,集群所在地市可根據實際需要探索“飛地經濟2.0”模式,采取“聯合管委會+市場化公司”管理運營方式,探索建立“稅收分成+指標共享+考核共認”的利益分配機制,推動產業合作項目在“飛地園區”優先落地、高效集聚。省級層面可聯合相關地市建立跨區域統計分成制度,瞄準核心產業園區和承載區,針對“共管項目”,探索固定資產投資、規上工業總產值等主要經濟指標在協作地和承載地之間進行全額雙核算,均享發展紅利。相關主體可合作探索“資金+基金”聯動支撐模式,對符合條件的優質集群跨行政區的合作項目給予資金支持。
為實現制造業集群的產業互補,需要重構空間分工體系。
一是深化區域產業鏈分工協作。產業鏈是集群的骨干和紐帶。深化區域產業鏈分工協作的本質就是要打破跨行政區帶來的產業鏈剛性切割和“小而全”低效競爭,構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專業化精細化協作范式。為此,應強化產業鏈垂直分工,因地制宜、聚焦特色,明確集群所在不同地市的分工定位,推動地方的錯位發展;集群所在地市可建立區域產業鏈鏈長制,搭建跨區域產業協同數據平臺,聯合開展產業鏈補鏈固鏈行動;支持集群“鏈主”企業牽頭組建跨區域產業聯盟,開展不同地市“鏈長+鏈主”對接合作;強化產業鏈水平互補,支持龍頭企業跨地市布局“研發總部+制造基地+服務網絡”,推動市場化利益聯結;探索集群與城市群協同發展路徑,依托交通軸線打造跨區域產業帶和產業科技創新走廊,串聯不同地市產業園區、重點功能平臺,輻射帶動區域一體化發展。
二是完善區域供應鏈配套體系。供應鏈是集群的軟組織,決定了產業發展的韌性。集群跨區域協同發展的成敗,一定程度上取決于是否能夠將分散的、斷裂的區域供應鏈編織成區域供應網絡。據此,政府、行業層面可聯合組織跨區域供需對接會,定期發布重點企業產能、技術需求、配套缺口等信息,通過市場化機制促進不同地市間大、中、小企業互采互供,逐步建立跨地區的供需對接機制和合作平臺;支持集群“鏈主”企業圍繞區域配套供應需求和帶動性強、整合需求高的重大項目開展協作配套;建立區域產能共享池,打造較為全面的、根植于本地的供應體系;可發揮行業組織、“鏈主”企業等作用,推動多方建立產業鏈供應鏈應急協調和管理機制,共同維護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
三是共建區域協同創新網絡。集群跨區域協同發展的一個目標,就是要破解區域創新資源的碎片化、創新與應用的分離化,構建形成研發協同、轉化順暢、應用聯動的區域協同創新網絡。集群依托協同創新網絡,能夠推動企業和科研機構間的密切合作與競爭,促進知識、技術和信息的交流和擴散,形成“研發—轉化—應用”動態循環。為推動區域協同創新網絡共建,集群所在地市應整合不同城市創新優勢資源,深化多主體創新合作,聯合布局建設一批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支持龍頭企業、科研機構在不同地市異地互設研發中心、創新平臺等,帶動區域創新外溢和擴散;不同地市可聯合設立面向集群的聯合攻關項目,引導區域內產學研相關單位探索跨區域“揭榜掛帥”、聯合攻關機制,以項目為牽引帶動關鍵核心技術和共性技術協同攻關;推動建立跨區域技術交易市場,引導龍頭企業牽頭成立跨區域科技成果轉化聯盟,促成跨地市技術交易和成果轉移轉化。
為實現制造業集群的要素流動,需要打造軟硬聯通網絡。
一是建立人才共享機制。集群跨區域協同發展離不開人才的支撐,其中關鍵就在于將不同地市分散的人才勢能轉化為產業協同發展的動能。為此,需要建立區域人才共享機制,打破人才流動的行政限制和制度壁壘,實現人才價值最大化。省級層面可聯合相關地市,面向集群發展,推行區域人才碼,推動社保、醫保、公積金跨地市無縫轉接;集群牽頭地市可探索人才貢獻度跨地市認定和獎勵,對跨地市服務的人才實行“雙向激勵”;聯合建立人才需求共享清單,組建跨地市產業人才聯盟,定期發布跨地市緊缺職業目錄,推動跨地市人才供需匹配;建立人才柔性流動機制,引導龍頭企業、科研院所建設一批“候鳥型”專家工作站,吸引不同地市互派技術和行業專家;可共同謀劃建設一批跨區域孵化器、眾創空間,為創新創業人才提供“注冊在一地、辦公在多地”服務。
二是促進資本跨區域配置。資本和金融是集群跨區域協同的血液系統。在集群跨區域協同發展中,促進資本跨區域配置的目的,就是通過資本要素的市場化流動和金融工具的創新型應用,提升資本和金融服務產業發展的質效。為此,集群所在地市可聯合設立跨區域產業基金,引導資本流向產業鏈互補領域;聯合設立跨區域產融合作“白名單”,引導區域內金融結構對列入名單的產業鏈龍頭整機或終端企業、專精特新配套中小企業給予跨地市信貸傾斜;共同打造跨區域供應鏈金融服務平臺,舉辦跨地市產業鏈供應鏈金融對接會,聚焦“鏈主企業+配套企業”融資需求,建立跨區域金融管家服務團隊,為企業提供定制化方案,推出跨地市集群授信產品和服務。
三是推動區域物流聯通。高效的物流體系能夠推動集群在產業結構和地理布局上實現良性循環。集群跨區域協同發展離不開物流聯通這一效率引擎。通過降低物流成本、提升流通效率,可實現產業時空距離壓縮和供應配套韌性。推動區域物流聯通,應以集群所在地市間交通網絡為紐帶,通過城際鐵路、高速公路縮短物流半徑,積極打造1~2小時產業協作圈。集群所在地市可共建共享一批物流樞紐,構建跨區域物流體系,牽頭成立物流聯盟,共享運力資源;引導相關企業建立集群物流信息平臺,提升先進制造業物流體系信息化水平,促進物流信息及時、高效、共享;共同構建專業化先進制造業物流體系,鼓勵區域內第三方物流企業為集群定制供應鏈管理庫存、供應鏈一體化服務等高效物流解決方案。
四是促進數字新型基礎設施共建。數字新型基礎設施是突破產業地理空間和行政區限制的重要工具,是打造虛擬先進制造業集群的重要手段。集群跨區域協同發展中,促進數字新型基礎設施共建,能夠通過“平臺互聯—信息互通—數據共享”,實現集群物流空間和虛擬空間的融合發展。據此,集群所在地市可聯合建設跨城市工業互聯網骨干網,搭建跨區域工業互聯網平臺和集群產業大腦,布局跨區域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節點,打通企業內外網壁壘,推動區域產能、設備、訂單共享;協同開展集群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智能化改造,共同探索“點—線—面”數字化轉型路徑;合力搭建集群產業鏈數字化協同場景,跨地市共建一批工業設計中心、共享制造工廠,推動集群研發設計協同和生產制造協同。
為實現制造業集群的生態共建,需要培育協同發展土壤。
一是強化促進組織聯動。推動集群發展促進組織的發展,是加快先進制造業集群組織變革的重要創新實踐,是先進制造業集群治理的重要一環。促進組織的本質是以服務集群發展為中心,促進集群達成共同目標和統一行動,提升集群集體效率的相關組織。當前,集群發展促進組織功能主要包括促進集群溝通交流、促進政府市場對接、促進集群合作創新、促進集群開放發展和促進行業自律規范等。但現有促進組織的承擔單位由于功能受限,能力建設不均衡現象突出,需要聚焦“共建、共生、共享”,將其他第三方組織的力量匯聚起來。據此,建議由集群發展促進組織牽頭,連接集群不同地市的子促進組織,聯合集群內新型研發機構、產業服務平臺、新型基礎設施等載體,構建“1+N集群發展促進共同體”,打造一批高水平市場化運營、長期穩定為集群服務的第三方專業化力量;整合不同地市資源,聯合構建區域促進組織能力矩陣,構建以促進組織為連接樞紐的區域公共服務生態聯盟,搭建集群服務資源池,推動技術攻關、成果轉化、市場拓展、資金融通、人才培訓等合作。
二是開展集群品牌聯合塑造。品牌是集群競爭力的重要組成和軟實力的集中體現。集群品牌是集群所在地市共同所有的“無形資產”和“核心名片”。開展品牌聯合塑造的目的在于,將分散的區域產業競爭優勢集成為統一的區域品牌影響力,將地理上的空間疊加轉化為認知上的價值升華。據此,集群所在地市可實施集群品牌提升工程,聯合舉辦跨區域產業展會和博覽會,鼓勵跨地市企業聯合參加行業展會,塑造集群產業鏈協同優勢;強化區域認同,構建品牌敘事體系,策劃集群品牌宣傳片,建設區域品牌館,協同打造區域產業IP,共同塑造集群名片;構建集群競合共生生態,促進競爭性企業間的合作,營造敢闖敢試、寬容失敗、追求卓越的創新氛圍,塑造富有活力的集群品牌。
三是推動區域產業文化共生。文化集中體現為高質量發展的創新精神、以人為本的社會責任感、科技變革的想象力等。集群發展離不開區域文化土壤,區域文化從價值理念、道德素養、精神信仰等方面,為集群發展提供價值指引和活力創造。集群跨區域協同發展中,推動產業文化共生,本質就是推動集群從地理鄰近走向認知鄰近,實現精神空間的深度融合。據此,應堅決破除地方保護和利益藩籬,集群所在地市應聯合構建統一大市場,共同營造互惠互利、誠實守信、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打造“公平競爭、相互信任”產業生態網絡;構建區域軟環境,豐富創新資源和文化多樣性,構建人才創新創業所需的居住生活、精神文化、創業就業、公共服務、生態環境等多元化需求場景,打造宜業、宜居、宜樂、宜游的發展環境;以“文化根脈為魂、產業融合為形”,促進區域文化與產業深度互嵌,共同提煉與地方產業共生的文化符號,引導集群企業將產品設計注入文化元素,將品牌建設注入文化故事,塑造集群文化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