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轉型、產業轉移、產業升級
來源:高新院 achie.org 日期:2023-05-23 點擊:次
	  產業是社會分工和生產力不斷發展的產物,根據勞動對象進行加工的順序,可將國民經濟部門劃分為三次產業:
	  農業、工業以及服務業,也就是我們經常所說的
	  三大產業,這是目前國際社會廣泛認同的分類方法。
	  今天,我們就來看看三者的區別。
	  含義
	  產業轉型
	  指的是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一定歷史時期內,根據國際和國內經濟、科技、市場等發展現狀和趨勢,通過特定的政策措施,對現存產業結構進行直接或間接的調整。
	  產業轉移
	  指的是某些國家或地區出于產業轉型的需要,將一部分產業轉移到其他國家或地區,是產業在空間上移動的現象。
	  產業升級
	  一般指的是產業結構升級,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的發展過程實際上是產業結構不斷變化升級的過程。通常表現為勞動力從第一產業向第二、第三產業轉移,國民經濟重心由第一產業轉向第二產業,進而轉向第三產業。
	  通常情況下,產業轉型就會伴隨著產業轉移和產業升級。
	  以上都涉及到產業結構,那什么是產業結構呢?
	  在地理當中,產業結構角度主要包括三大產業的比重、主要的優勢產業以及劣勢產業、產業的主要投入要素占比
	  產業轉型的路徑
	  ①產業延伸
	  依托原有產業基礎發展下游產業,建立起關聯與配套的產業群。
	  好處:
	  能夠充分利用當地的資源優勢;加強上下游產業的發展聯系;工業難度小;有利于推動專業化的發展;有利于降低生產成本;有利于促進相關的基礎設施建設;有利于產生集聚效益。
	  ②產業更新
	  利用原產業發展積累的資金、技術和人才,或借助外部力量,建立起基本不依賴原有基礎的全新產業群,把原先的產業資源轉移到新興產業上來,把傳統加工提升為智能制造。
	  好處:
	  轉型相對徹底。
	  問題:
	  如何利用原有基礎,發展有競爭力的替代產業群,是困難與挑戰所在。
	  有效途徑:
	  吸引外資;發展先進技術。
	  ③綜合發展
	  多種模式的綜合。
	  影響產業轉型的因素
	  ①資源稟賦
	  ②產業基礎
	  ③發展階段
	  ④市場環境
	  ⑤經濟政策
	  區域經濟政策直接影響到產業轉型路徑的選擇。
	  ⑥科技水平
	  ⑦地理條件
	  ⑧勞動力狀況
	  產業轉型的措施
	  ①優化調整產業結構,發展替代產業,促進經濟多元化
	  ②立足傳統優勢產業,積極拓展產業鏈
	  ③增強科技創造能力,積極發展高新技術產業
	  ④扶持第三產業、高層次產業發展,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⑤利用本地優勢,重點發展城市經濟
	  ⑥政策支持
	  ⑦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地區衰落的原因
	  ①產業結構單一
	  ②科技水平低,創新能力弱
	  ③產業層次低,產品附加值低
	  ④資源消耗量大
	  ⑤環境污染嚴重
	  ⑥政策轉移
	  ⑦新興產業的沖擊,傳統產業競爭力減弱
	  影響產業轉移的因素
	  ①要素約束
	  比如工資上漲、勞動力不足、環保約束加強等,導致生產成本增加,企業不得不轉移到要素供給更好的地區。
	  要素包括勞動力的數量、價格和素質,環保政策,土地與地租水平,資源供給狀況,營商環境,市場,交通,地理位置,政府政策,基礎設施等。
	  ②市場因素
	  跨國公司為了追求效益最大化,積極向外轉移擴張。
	  ③政策因素
	  政府對產業轉移進行引導、控制和監管。
	  產業轉移的一般規律
	  ①由勞動密集型產業,過渡到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產業
	  ②由低附加值產業上升到高附加值產業
	  ③由發達地區轉向欠發達地區
	  全球三次產業轉移
	  第一次:20世紀50-60年代
	  美國將鋼鐵、紡織等產業轉向歐洲、日本
	  第二次:20世紀60-80年代
	  美德日等國將勞動密集型產業轉向東亞、拉丁美洲
	  第三次:20世紀80-90年代
	  發達國家或地區將勞動密集型產業和一部分低端制造業轉向東盟及我國東部沿海
	  產業轉移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對轉出地:
	  有利
	  ①有利于促進產業升級
	  ②有利于減少資源消耗,緩解環境壓力,改善人居環境
	  ③有利于促進科研創新,加快新興產業的發展
	  不利
	  ①減少就業
	  ②導致產業“空心化”
	  對轉入地:
	  有利
	  ①有利于推動結構調整,促進產業升級
	  ②有利于提高經濟效益,促進經濟發展
	  ③有利于擴大就業機會,增加居民收入
	  ④有利于改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
	  不利
	  ①增加資源消耗,容易造成環境污染,加劇人地矛盾
	  ②占用農業用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