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 鄉村振興的新引擎?
來源:高新院 achie.org 日期:2022-06-14 點擊:次
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三農”工作重要論述的具體實踐,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要抓手,是促進城鄉融合發展、帶動農民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徑。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以下簡稱“示范園”)作為培育農村發展新動能的示范載體、促進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先行樣板,自2018年啟動創建以來,大膽探索、勇于創新、不辱使命,走出了各具特色的農村產業融合發展道路,為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繁榮,有效應對新冠肺炎疫情等不利影響作出了積極貢獻,取得了顯著成效。
一、示范園基本情況
(一)空間分布廣泛
截至2020年底,國家發展改革委等7部門累計認定200個示范園。這些示范園分布在全國30個省(區、市),其中東部地區58個,占29%;中部地區64個,占32%;西部地區78個,占39%(見圖1)。為了支持欠發達地區發展,示范園在選定過程中對原國定貧困縣或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片區縣(以下均簡稱“脫貧縣”)給予傾斜,位于脫貧縣的示范園共計49個,占示范園總數的24.5%。
示范園共涉及土地面積41783平方公里,其中主體位于平原地區的示范園109個,占54.5%;山區74個,占37%;高原17個,占8.5%(見圖2)。示范園內共有耕地2243萬畝,涉及農業戶籍人口297萬戶,約1000萬人。
(二)融合類型多元
示范園中多業態復合型示范園最多,為58個,占29%;延伸農業產業鏈型有46個,占23%;農業功能拓展型有35個,占17.5%;產城融合型有23個,占11.5%;農業內部融合型有22個,占11%;新技術滲透型有16個,占8%(見圖3)。示范園在東部、中部、西部的產業融合類型分布情況基本相似。
(三)產業重點突出
從第一產業內部結構看,以特色果蔬種植業為主導產業的示范園最多,為115個,占57.5%;以大宗糧食作物生產為主導產業的有56個,占28%;以特色養殖業(含水產)為主導產業的有18個,占9%;以雞豬牛等大宗畜牧養殖業為主導產業的有11個,占5.5%(見圖4)。
從產業發展重點看,重點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的示范園最多,共70個,占35%;重點發展加工業的有56個,占28%;重點發展旅游業有24個,占12%;重點進行新技術示范的園區有19個,占9.5%;重點發展電子商務及物流業的園區有6個,占3%;其他類型有25個,占12.5%(見圖5)。
二、系統謀劃,綜合施策打造樣板
各地高度重視示范園建設,充分發揮市場基礎性作用,強化政府公共服務功能,以完善政策、嫁接資源、保障要素為推進方向,破解“人、地、錢”等瓶頸難題,助推示范園在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中發展壯大。
(一)強化組織領導
各級示范園均成立了由所在地區主要領導掛帥,發展改革、農業農村、工業和信息化、財政、自然資源、文化和旅游等有關部門參與的常態化溝通協調機制。通過統籌各部門力量,對示范園的路水電氣、冷鏈物流、檢驗檢測體系等基礎設施和公益設施加大投入,針對示范園發展中遇到的問題,及時響應、及時出臺對策、及時化解風險。各地政府部門的大力支持,為示范園快速發展提供了堅強保障。
(二)堅持規劃先行
省市縣相關部門認真指導示范園結合本地地理空間結構、經濟發展基礎、生產要素稟賦、生態資源環境以及產業發展內在需求,全面對接國土空間等相關規劃,理清示范園融合發展思路和發展路徑,科學編制示范園發展規劃,進一步明確示范園試點目標任務,建立健全與示范園發展相適應的領導體系、管理體系、運行體系、服務體系和保障體系,形成了全域謀劃、多規融合的示范園發展格局。
(三)強化政策支持
各級政府高度重視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圍繞制約農業農村發展的“人、地、錢”等問題,積極出臺相關政策,涉及產業融合發展平臺建設、投融資支持、稅收減免、產業用地指標、人才吸引、青年人才培養、數字經濟等,普遍建立了產業擔保、風險補償等機制,浙江、江蘇等省在土地供給等方面進行了創新突破,四川、江蘇等省在發行產業融合企業債、上市融資等方面開展了深入探索,為示范園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四)集聚優勢資源
地方各級政府圍繞示范園發展積極搭建合作平臺,大力引資引智,促進各類優勢資源向園區集聚,推動形成示范園發展合力,推動產業融合快速發展。
深度嫁接智力資源。各地政府發揮牽線搭橋作用,推動大專院校、科研院所、院士工作站等與示范園企業通過組建戰略聯盟、結對開展研發、共建科技平臺、成立合資公司等方式進行深度交流合作,積極推廣應用新技術、新品種、新裝備,引導農業科技在農業產業鏈中的轉化應用,為示范園農業機械化、產業化、智能化、可持續化發展提供技術支撐,加快“汗水型”農業向“科技型”農業轉變。
深度嫁接數字信息技術資源。各級政府推動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數字技術在示范園的應用。推動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工程及“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在示范園區落地,加快布局農產品電子商務公共服務平臺和鄉村電商服務站點。發揮政府資源優勢,引進農產品電商、物流和銷售公司,鼓勵京東、阿里巴巴、拼多多等知名電商企業與示范園企業聯合舉辦專題活動,部分縣區領導親自參與“直播帶貨”,組織園內企業參加省內外招商會、博覽會、交易會等,推動示范園農產品快速“走出去”。
深度嫁接旅游文化資源。深入推進農旅產業融合發展,結合示范園自然生態稟賦,充分挖掘文旅資源,大力加強與外界合作,重點引進或建設適合農村鄉情、符合農村定位、契合鄉村主題的旅游公司,助力打造“農業+旅游”融合發展新業態。組織開展宣傳營銷活動,吸引全國游客資源。加快培育創建全國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示范縣、示范點、中國美麗休閑鄉村、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星級示范企業(示范園),打造了一批“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鄉村休閑農業精品景點。
(五)加大投入力度
各地充分發揮省市級預算內投資引領作用,以財政資金高效聚合使用為重點,撬動社會資本和金融資本接續投入,發揮乘數效應。運用獎勵、補助、稅收優惠等政策,鼓勵金融機構與園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建立緊密合作關系。通過支持入園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行企業債券、擴大農業保險和擔保范圍、設立企業信貸風險補償基金、實行農業設施抵押貸款等方式,探索創新適合示范園特點的融資渠道,為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引入源頭活水。
持續深化農村投資股權改革,推動以資金、資產、資源合作為主的多元主體融合經營機制,推動國資公司入股農業龍頭企業等形式,形成明確的股權收益回報機制,讓村集體與低收入農戶分享示范園發展收益,成功創建了“政策引導為基礎、信貸擔保為橋梁、金融投入為保障、企業發展為抓手、產業發展為目標”的“政銀擔”合作模式,為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提供資金保障。
三、成效突出,園區建設碩果累累
在各方共同努力下,示范園蓬勃發展,建設成效突出,成為各地調整優化農村產業結構、推進農業現代化、促進城鄉融合和區域協調發展、促進農民增收和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鞏固脫貧攻堅成果銜接鄉村振興的重要載體。尤其是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等不利環境影響下,表現出較強的抗風險、穩發展能力,體現出產業融合發展的強大生命力。
(一)產業發展更快
2018—2020年,200個示范園的平均總產值由40.4億元增長到48.6億元,年均增長9.7%,較同期國內生產總值增速高4.6個百分點(見表1),其中16個示范園的總產值增速超過50%。
(二)農民實惠更多
示范園在探索聯農帶農機制、增加農民收入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效,各地探索建立了“園區+投資公司+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園區+大戶+物流”“產業聯盟一體運營”“訂單收購+分紅”“土地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紅”等各式各樣的互惠共贏、風險共擔的利益聯結機制,保障農民和經營組織能夠公平分享產業融合“紅利”,推動價值分配向上游農戶傾斜,總體看,示范園內農戶收入渠道更多樣,收入增長較快。2018—2020年,示范園內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8302元增長到22547元,年均增長11%,較同期全國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2.7個百分點(見表2),示范園中有24個示范園取得了超過全國平均增速水平2倍的優異成績,最高增速達43.6%(見表3)。
(三)龍頭帶動更強
龍頭企業對示范園的經濟增長和農民增收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示范園創建以來,各地通過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培育龍頭企業、促進產業集聚,示范園內龍頭企業數量快速增長。2018至2020年,單個示范園內省級以上的龍頭企業數量平均由4家提高到5家,縣級龍頭企業數量平均由11家提高到14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數量由174家提高到199家;2/3的示范園擁有超過一家省級以上級別的龍頭企業,有11%的示范園內擁有超過10家省級以上級別的龍頭企業(見表4)。
龍頭企業經營實力不斷增強。2018—2019年200個示范園內國家級、省級龍頭企業平均產值增長由2.4億元提高到2.6億元,產值年均增速達到3.5%。西部地區的發展更加亮眼,產值平均增速達到13.6%。2020年,一半以上的示范園內國家級、省級龍頭企業平均產值超過1億,其中16個示范園更是超過10億元;縣級龍頭平均產值超1億元的示范園有33個,占比達17%。
(四)吸納就業更多
2020年,200個示范園農業全產業鏈共吸納就業人數544萬人,平均單個示范園吸納2.72萬人,較2018年增長14%,園區吸納就業人數持續增多。從帶動能力看,示范園促進就業效果顯著,2020年吸納帶動園內60%以上農業人口的園區有75個,其中34個園區還帶動了示范園周邊農民的就業,占所有示范園的17%(見圖6)。
(五)發展質量更優
1.規模化標準化深入推進。各地高度重視示范園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力度,示范園內標準化規模化農田比例由2018年的58.2%上升至2020年的68.5%,提高了約10個百分點(見圖7)。在以種植業為主的171家示范園中,標準化規模化農田比例達到70.0%,其中重點發展水稻、小麥、玉米等糧食作物的示范園標準化規模化農田比例達到76.6%。
2.廢棄物綜合利用水平提升。近三年,示范園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率有較為顯著的提升,平均綜合利用率由2018年的79.0%提高至2020年的87.1%,年均增速為5.0%(見圖8)。其中,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率超過85%的示范園數量達到157家,占示范園總數的78.5%。從產業類型方面分析,以養殖業為主導產業類型的示范園,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水平優于其他類型園區。特色養殖類(含水產)和雞豬牛養殖類的廢棄物總體利用率分別為90.0%和89.0%,糧食種植類的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率為89.2%,特色果蔬種植類的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率為85.6%。
3.農業產業結構不斷優化。2020年園內平均農產品加工業與農業總產值比值超過2.4:1的示范園達到54個。示范園農業第三產業產值由11.29億元提高到13.67億元,年均增長10%,鄉村旅游業、農產品加工物流業、農產品電子商務快速發展。以鄉村旅游業為例,2018年示范園旅游接待數量突破1.12億人次,2019年同比增長24.0%,達到1.39億人次。2020年由于疫情影響,示范園年旅游接待人次有2.0%的小幅下滑,仍達到1.36億人次。
(六)市場渠道更廣
2018—2020年,200家示范園電子商務銷售總額為2188.04億元,其中2018年示范園的電商銷售額為558.84億元,2019年達755.75億元,同比增長35.2%,2020年受疫情影響增幅縮窄至15.6%,銷售總額增加至873.45億元。電商銷售額在示范園的第三產業產值中所占比重逐年上升,由2018年占比24.9%增加至2020年的32.1%,增加了7.2個百分點(見圖9)。
2020年銷售規模在億元以上的示范園共74家,其中銷售規模在十億元至百億元之間的示范園數量為13家,銷售規模達百億元的示范園有兩家,均較2018年有所增長。
(七)助力脫貧攻堅
位于脫貧縣的49個示范園表現突出,一是助力脫貧地區農民收入較快增長。2018—2020年間,脫貧縣示范園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2818元提高到16154元,與全國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的差距從2018年的1799元逐步縮小到2020年的977元。2018—2020年脫貧縣示范園內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為12.3%,比全國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4個百分點,比全國200家示范園區農民收入增速高2.5個百分點,比同期全國貧困地區農民人均收入增速高2.1個百分點(見圖10)。
二是帶動脫貧地區鄉村產業發展壯大。脫貧縣示范園總產值、園內農業產值、農產品加工業產值和農業相關第三產業產值增速均高于全國示范園平均水平,且維持在13%以上(見圖11),其中農產品加工業產值增速高于全國水平最多,達6個百分點,為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發揮了積極作用。
四、星火燎原,發展勢頭強勁有力
隨著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理念日益深入人心,融合發展模式不斷深化升級,示范園發展動力加速轉換,發展質量不斷提升。示范園建設過程中涌現出的典型經驗和先行做法,代表著未來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方向,正呈燎原之勢加快推進。
(一)跨界融合漸入佳境
產業融合發展初期,各地推進融合發展大多以簡單做“加法”獲取增值收益,主要方式包括擴大某一產業規模總量、增加產品種類、圍繞主導產業延伸鏈條,如“推動農業產業化”“實現種養結合”“發展鄉村旅游”等。近年來,各地對融合發展的理解全面深化,單純圍繞農業產業構建產業鏈的方式,已經逐漸被農業多重價值深度發掘、鄉村文化生態價值綜合開發等“乘法”效應所取代。示范園催生了一大批產業邊界模糊、地域空間邊界模糊、從業者身份模糊的融合發展新模式,其突出特點是農村生產、生活、生態資源跨界重組,運營實體由大量分散的個體轉換為村集體經濟組織、專業機構、專職人員和社會資本等專業化組織。運營實體在對資源開發運作過程中,體現出更強的資源整合能力、產業創新能力和市場運作能力。與之相對應,“三生”協同發展效應、產業及農民收入倍增效應顯現。城鄉空間統籌發展過程中,示范園不僅被打造為“望得見山、看得見水”的鄉愁載體,更成為鄉村振興發展的動力源泉和吸納就業的蓄水池。“加法效應”轉換為“乘數效應”的過程中,融合發展進入更高級階段,并體現出強大的生命力。
(二)以商引商產業集聚
通過苦心建設培育,示范園依托本地獨特資源優勢,吸引產業發展行業龍頭,加大農資、環保、商貿物流服務等關聯企業招商力度,擴大主導產業規模,不斷形成產業集聚,逐步形成“主導產業壯大—關聯產業進入—產業發展形成區域效應—影響范圍進一步擴大”的良性循環。在產業良性發展中,“鏈狀經濟”向“網狀經濟”轉變,品牌效應、市場效應呈幾何級數放大,進一步吸引了大批上下游相關企業主動落戶,形成“以商引商”的良好格局,部分示范園所在地區已經成為某一行業的主導市場和定價中心。
企業集聚過程中,行業不斷細分,規模化、專業化發展格局逐步建立,集聚中形成的競爭效應、分工效應、協作效應、區域效應和品牌效應,進一步提升了區域整體競爭優勢,打造了區域發展硬實力。
(三)科技驅動產業升級
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不少示范園認識到農業發展動力需要從資源驅動進一步向技術驅動轉換,必須依靠科技提高核心競爭力,才能使產業具有持久生命力。對此,示范園通過建立技術儲備平臺,加大園區與科研院所合作等方式,圍繞5G智能農業裝備、無人機及工廠化高效種植養殖、園區數字農業生產管理等領域,日益加大研發投入和技術引進落地,精準農業、智慧農業、設施農業技術在不同園區均有相當程度的運用,開啟了在水土資源條件制約下發展高效農業的新嘗試。
智能互聯、AI、大數據等技術的日漸崛起,也為示范園發展高效農業提供了全新的思路,使農業與文旅、健康等其他產業融合發展具備了基礎,農村經濟不再是單一的農業生產載體,而成為了具有活力的新經濟生態系統。例如,上海市全面打造“農業科技港”,以“填補國家空白”“解決卡脖子技術”為戰略目標,助力上海成為“全球高科技農業的領航者;浙江省啟動數字農業智慧物聯網系統試點,“一張圖全面感知”探索以數字賦能農村三產融合發展;廣西壯族自治區圍繞特色產業鏈構建起集種植業生產服務、智能化制造、產品交易、倉儲物流、防偽溯源、金融等一體化大數據服務的實踐,依靠數據資產價值發掘,推動產業鏈降本增效,應對行業困局并取得了良好效果。現代農業技術在示范園運用日益廣泛成熟,并體現出強大的發展動力。
(四)品質品牌塑造美譽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下,依托品牌擴大產品銷售、增加商品溢價,提升產品行業定價權,成為各個示范園的普遍共識,尤其是在網絡銷售快速增長背景下,產品品牌、企業品牌、商品品牌成為推動各類產品銷售的“利器”。維持品牌知名度、美譽度,增加銷售復購率,不僅需要廣告及媒介的推薦,更需要支撐品牌的過硬質量、完善的標準體系和產品可追溯體系。近年來,示范園中涌現出資中血橙、蒼溪獼猴桃、潛江小龍蝦、新疆尼雅黑雞、寧夏灘羊等一批享譽國內外的著名品牌。在品牌體系打造過程中,各示范園在品種技術標準準入、化肥農藥減量及綠色防控、產地環境保護與治理,建立產品可追溯體系、品牌質量標準體系和生產操作規程等方面不斷加大投入,闖出了一條以品牌引領高質量發展的新路子。
(五)資源集聚迸發活力
對資源進行整合是示范園的共性特征之一,通過強化村集體的經濟屬性,或通過搭建示范園的平臺公司等方式,對示范園內的土地經營權進行流轉,帶動村民盤活土地或房屋資產,實施產村、產區聯動運作,對示范園內的產業進行整體策劃、包裝、營銷以及資本運營,實現了示范園各類資源由“分”到“統”,壯大了集體經濟,使農民得到了實惠,避免了分散經營無序競爭,園區發展后勁日漸增強,煥發出強大的發展合力。
(六)市場手段培育動力
示范園依靠市場手段化解融資難題,基本建立了“政府投資+金融資本+民間資本”的多元投入格局。一是打造主體。為了充分發揮財政資金引導作用,吸引金融機構和社會資本更多投向鄉村振興,大多數示范園建立了專業投融資平臺公司,致力于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股權投資和經營業務,承擔投融資職能,負責園區資金的籌措與使用。二是創新利用各類融資工具。示范園中,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地方政府專項債、發行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專項企業債等融資模式在園區廣泛運用。三是盤活各類資產。充分發掘農村資源、資產、資金潛力,把閑置和低效利用的農村資源、資金盤活用于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四是撬動金融機構投資。農業擔保基金、產業投資基金、涉農貸款風險補償基金等日漸完善,不少示范園鼓勵合作銀行按比例放大授信額度,量身定做多樣化的信貸產品。鼓勵銀行業金融機構利用互聯網大數據創新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為小微企業、民營企業發放信用貸款,鼓勵大中型商業銀行開發普惠三農的互聯網金融產品,積極開展農村土地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農業生產設施所有權、農村養殖水面經營權、小型水利設施所有權等農村產權抵押融資,暢通金融資本注入產業融合發展的渠道,為提高資源要素利用效率,喚醒農村沉睡資源,增加集體經濟收益和農民的資產性收益發揮了重要作用,為運用市場化手段破解農業農村融資難題提供了實踐范本。
(七)利益聯結互贏互利
示范園發展過程中,普遍依托龍頭企業在鄉村產業發展中的帶動能力,建立了以保障農民權益為核心的利益聯結機制,如“保底收益+按股分紅”“固定租金+企業就業+農民養老金”“土地租金+務工工資+返利分紅”等多種收益分配形式,通過保底分紅、就業帶動、股份合作等多種形式,產業增值收益更多留在鄉村,農民可以合理分享全產業鏈增值收益。農民獲取的工資性收益、承包地、宅基地帶來的資產性收益、農家樂等經營性收益所占比重越來越高,體現出收入更穩定、結構更多元、實惠更多等特點。另一方面,企業通過與當地村集體、產業聯盟、農民專業組織間接與農民建立優勢互補、聯系緊密的利益共同體,企業租賃土地經營面臨的租金年年上漲、用工難,以及市場發生的農民撕毀合同等問題得到較好地解決。龍頭企業在生產組織管理方面投入的時間成本、管理成本和溝通成本大大降低,可以更加專注于生產經營,管理效能大幅度提升。
五、不忘初心,砥礪前行再出發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之后,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關鍵時期,標志我國進入了一個新發展階段。新時代新階段必須貫徹新發展理念,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在這個進程中,“三農”工作重心隨之發生歷史性轉移。面對日益錯綜復雜的國內外形勢,中央對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持續增加農民收入、加快推動共同富裕作出了新部署。示范園作為我國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示范載體和先行樣板,要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不斷完善創建機制、強化政策供給、創新融合模式,著力解決區域發展不平衡、融合模式相對粗放、要素保障支撐不足、利益聯結不夠緊密等短板問題,深入探索鄉村產業振興路徑,示范引領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助力做好鄉村振興這篇大文章。
(一)強化頂層設計,接續推進示范園創建發展
結合“十四五”專項規劃編制,統籌謀劃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提質增效,圍繞農業農村現代化和高質量發展,指導各地從發展路徑、任務目標、產業布局、政策扶持、落實責任等方面,對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進行系統謀劃,接續推進“十四五”時期示范園高質量創建發展。強化示范園監測評價,完善示范園進入退出機制和獎優懲劣措施。及時通過開展專題宣傳報道、編寫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報告、召開現場會和專題培訓班等,加強對示范園的業務指導,強化示范園典型經驗交流推廣。
(二)培育多元主體,提升示范園聯農帶農能力
以示范園為“練兵場”,加快培育龍頭企業、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社會化服務組織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支持規模大、實力強的主體積極轉變發展方式和經營理念,完善運營機制,建立現代企業制度,鼓勵小而散、帶動能力弱的主體相互合作成立聯合體,擴大覆蓋面,提升規范化水平和競爭力,不斷提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參與產業融合發展,帶動農戶更多參與產業化經營和利益分享。
(三)強化要素支撐,提升示范園內生動力
創新金融要素支撐,建立風險分擔補償機制,穩步推進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和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貸款試點,擴大農民有效抵押物范圍。在不改變資金用途和管理要求的基礎上,統籌利用各項涉農資金支持示范園符合條件的項目建設。利用中央預算內投資、地方政府專項債券、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專項企業債券等加大對示范園基礎設施建設的支持力度。鼓勵銀行業金融機構對符合條件的示范園及入園優質企業予以必要的信貸支持。強化示范園用地保障,要完善示范園用地保障機制,落實保障和規范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用地政策舉措,加大示范園創建用地支持力度。
(四)緊密利益聯結,提升農民分享收益能力
堅持把完善對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放在重要地位,把促進農民增收的效果作為檢驗示范園建設成果的重要標尺。深入研究不同新型經營主體與農民之間的利益關系,建立科學合理的利益聯結機制,實現融合發展中的多方互利共贏。鼓勵從事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優先聘用流轉出土地的農民,為其提供技能培訓、就業崗位和社會保障,提升農戶參與農村產業融合的能力。引導農民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發揮自身優勢,輻射帶動農戶擴大生產經營規模、提高管理水平。鼓勵農民通過土地、資金等要素參股龍頭企業,使農民成為企業的股東,真正做到“利益共享、風險共擔”,強化示范園聯農帶農激勵機制并與扶持政策相掛鉤,讓農民更好地分享農業產業增值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