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綠色發展引導產業轉型
來源:中國高新院 achie.org 日期:2021-03-31 點擊:次
綠色發展是構建高質量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必然要求,是解決污染問題的根本之策。重點是調整經濟結構和能源結構,優化國土空間開發布局,調整區域流域產業布局,培育壯大節能環保產業、清潔生產產業、清潔能源產業,推進資源全面節約和循環利用,實現生產系統和生活系統循環鏈接,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對奢侈浪費和不合理消費。
綠色發展體現產業轉型升級的目標導向。促進產業綠色發展對于資源使用、人民生活、經濟可持續發展、國際參與等方面均有重要意義。首先,中國面臨的能源資源缺口及生態環境壓力仍然嚴峻,綠色發展是解決資源和生態的承受力問題的重要途徑。其次,在建設美麗中國的新時期,以生態文明思維對待自然,修復生態,提升人民生活的幸福感和滿足感,是惠及到每一位中國公民的國家大計。再者,中國經濟處于向高質量發展的轉換階段,原先高消耗的發展不可持續,提高生產效率,轉換增長動能和提升發展質量是當前產業發展的重要任務。最后,逆全球化趨勢下國際參與和全球產品價值鏈分工有待重新布局,主動尋求適合新發展格局的綠色發展道路,有利于中國占據全球價值鏈更高位置,在國際貿易中占據更主動的地位。
因此,加快推動發展轉型,促進產業綠色發展應是當前和“十四五”時期的重要方向和重點任務。具體來說,可從以下方面著手:
(一)推動城市化進程,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推動城市化進程,發揮城市的人口和產業集聚效應有助于實現產業綠色發展。從世界各國的城市發展經驗來看,中國未來的城市化將步入整體水平緩慢變動、城鄉結構緩慢發展的新階段。隨著進城居民收入水平平穩提升、農業現代化加快,大規模由鄉至城的人口流動漸入尾聲,城鄉人口流動將呈現縱向和橫向復雜交織、以農民市民化帶動家庭流動為主要形式的新特征。
面對城市化發展新特征,一方面,在加強大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升級城市的綠化、教育、醫療保健設施的同時,提高城市的包容性,確保讓城市的基礎設施和服務能夠被更多的人共享,從而提高人均資源利用率,從全國整體水平推動綠色發展進程。另一方面,由于規模效應逐漸凸顯,城市群、都市圈將發揮更大作用,對不同規模類型城市的發展需有所側重。應采取提高重點城市資源利用效率、倡導綠色低碳發展、構建文明城市的方式來提高大城市的綠色發展水平;同時充分發揮城市群、都市圈的功能,促進城市功能互補、產業錯位布局、城市發展成果外溢、推動公共服務共建共享和政策協同,以協調城市群之間的產業分工合作。
(二)穩固產業轉型,促進產業綠色發展
產業結構調整優化對于實現產業綠色發展具有重大意義。首先,根據國際經驗,如果在經濟轉型階段不能妥善處理好產業增加值份額轉型與產業從業人員份額轉型之間的協調,容易造成過早去工業化。具體表現為第一產業從業人員占比反向增加,農業從業人員會更多犧牲環境提高收入水平,最終阻礙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保持一定比例的制造業給勞動參與結構轉型提供空間,減緩第二產業增加值占比的下降趨勢,實現產業內就業與增加值占比的同步下降。其次,如果工業占比迅速降低,將不利于我國全要素生產率增速的提升,工業制造業的技術進步如果因為優質企業規模增長受限而減速,以工業產品為依托的服務業行業的發展也會因此而無法得到充分發展。最后,產業供應鏈的完整性對于企業競爭和全球化布局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只有在重要產業供應鏈形成相對閉環,降低關鍵技術和關鍵零部件對外的依賴,才有可能在下一輪世界貿易新格局中占據更有力的地位。
推動產業結構的調整優化,一是對落后產能、高污染的企業完善市場退出機制,推進高耗能、高污染企業的“瘦身”工作,降低低效率企業市場占比。二是推動高轉化率、低耗能企業的發展和對其他落后企業的合并;在增加行業內企業競爭的同時,確保領頭企業的創新活動開展能力,形成鼓勵行業內企業創新的市場分布格局和競爭格局。三是調整產業結構,從以勞動密集型工業為主逐步轉向以資本密集型工業為主,最后轉向以技術密集型工業為主,通過國際合作,以互利共贏為原則,將部分國內落后產能、勞動密集型工業、資本密集型工業轉移到有需要的國家,實現國內產業的“瘦身”轉型和國際生產布局的擴大,做好在全球價值鏈中以更高姿態展現自我的準備,
(三)調整能源結構,適應國內發展和全球化布局
產業發展離不開能源供給,綠色可持續的發展道路更要依托于清潔可持續的能源結構。緩解能源壓力及構建能源優勢是一個長期過程,首先需要我們在國內從四個方面采取措施。一是對傳統能源如化石類能源實現以技術創新為發展核心的發展模式,分級、分層、分質加以利用,充分提高能源綜合利用效率;二是推動產業聚集和縱向合作,在行業內部鼓勵構建能源深加工體系,同一類能源在不同使用階段服務于不同的企業,減少能源浪費,使能源產業向精細化、高端化發展;三是鼓勵企業自身進行能源結構綠色轉型,由于規模大、技術密集型的企業更有能力承擔新能源體系構建的投資成本,政府需要根據行業間能源結構差異有的放矢,通過研發補貼幫助先進企業優先開展新能源的投入使用,從易到難逐步推進行業的能源結構轉型;四是完善生態保護機制,強化政府監管功能。通過政策干預和監管來約束和減少高耗能類企業的生產,對清潔新能源的使用進行經濟補貼,同時布局新材料、新能源以及數字產業的發展,達到監管和治理意義上的能源結構現代化。國際層面,依托“一帶一路”全球布局,尋求國家間科研合作與生產生活系統鏈接,有效服務于世界降低碳排放的目標。
(四)擴大綠色消費,實現內需增長
產業綠色發展需要輔以消費結構的升級,才能實現與人民美好生活之間的協調。以綠色發展引導消費,改善消費結構,提高整體消費水平,是解決當前中國內需增長的可持續發展策略,也是服務于產業綠色發展的重要手段。從需求側來看,鼓勵和倡導綠色消費模式,拓寬綠色消費渠道,增加綠色消費形式,從而增加產品綠色消費的占比:如鼓勵公共交通工具的使用,減少對環境有害產品的傳統電池、塑料化工類產品等方面的消費,鼓勵新能源汽車、可降解材料以及對人體危害小的聚合類新材料等方面的使用等。從供給側來看,通過鼓勵節能、降耗、減污的生產方式,刺激綠色產品和服務的生產與形成,推廣低污染的技術和新設備,鼓勵污染處理能力更強的大企業以及集中對多個企業污染物進行處理等,增加綠色消費產品和服務的供給。
產業綠色發展兼具時代重要性和歷史必然性。只有注重產業與生態相協調、產業與經濟發展相協調、產業與人民生活相協調,才能真正實現產業綠色發展,為中國可持續發展與更好參與全球價值鏈創造強勁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