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中江:高質量發展中藥材產業
來源:中國高新院 achie.org 日期:2021-03-04 點擊:次
中江是當前我國栽培丹參的主產區之一,2020年面積4.65萬畝,產值2.57億元;2021年面積預計4.85萬畝。中江丹參單位產量高,藥材品質優,根條色澤、外觀形態好,在全國享有盛譽。每年1-2月播種,當年冬季便可采收。
以前當地農戶的丹參種植覆膜窄,行間雜草多,農戶為減少除草勞動力,生長期間多次施用除草劑,大大增加除草劑殘留的風險。
據悉,《中國藥典》(2020年版)提高了對中藥材農藥殘留要求,覆膜窄,行距寬,雜草多,除草劑等農藥的施用量就大,容易造成種植的丹參不符合新藥典的要求。
“我們采用了高廂寬覆膜的生態栽培模式,減少了溝內土壤的裸露面積,褐色的土地上,黑色的覆膜如同一把保護傘,牢牢地護住丹參種根和土壤中的營養,有效控制雜草,同時減少雨水沖刷帶走土壤中的肥料,提高肥料利用率。該技術能起到物理除草的作用,減少肥料施用,節約成本的同時又保障中藥材的安全質量。”中江縣農業農村局經濟作物技術推廣站站長袁濤介紹。
中江丹參只能通過無性繁殖,這導致中江丹參品質退化,嚴重制約了中江丹參產業的發展。組培繁殖技術是解決品種退化的主要措施,但丹參種植用種量大,直接利用組培苗生產成本高,難以推行。“我們正在探索一種脫毒種苗培育及繁殖技術,幫助農戶進一步節約成本。這一技術培育出的丹參種根每畝能降低種苗成本200元。此外,這一種脫毒種苗將大大降低丹參的病害發生率。”在現場指導種植的國家中藥材產業技術體系成都試驗站站長、四川省農業科學院經作所副所長張超信心十足地說。
規范種植 提高種植效益
近年來,國家大力扶持中醫藥產業,中江縣結合去年4月省委省政府出臺《關于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強化中藥質量安全監管,推進中藥監管體系和監管能力現代化,著力打造四川中醫藥健康體系,健全中醫藥發展模式。
“中藥材的市場很好,可是收購情況很糟糕。主要原因是農戶們的種植不規范。很多藥材的質量達不到收購的標準。”萬生農業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許志剛說道。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該公司正在探索一種“抓兩端、放中間”的“公司+農戶”合作模式,即公司承擔生產前端和生產后端的工作,采取在生產前端統一繁殖種根并規范種植技術標準、統一農資,在生產后端統一加工銷售、統一品牌的方式,把規范的種植過程交還給農戶。
在這一過程中,來自中藥材專家團隊的技術也得到了更有效率的推廣。“我們通過和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合作,能夠更及時地發現生產上出現的各種技術問題,帶著問題進行科研攻關,各項技術才能更有針對性地在生產上發揮作用。”張超表示。
目前種植丹參的農戶有三個福利,土地流轉得租金,務工收入得薪金,免費學習得技術經驗。許志剛表示:“下一步,我們將聯合省農科院、四川農業大學、成都中醫藥大學等多家科研院所,進一步攻克技術關,提高丹參的種植效益,形成聯合體,依靠龍頭企業,助力農戶增收,為鄉村振興作出我們企業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