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制“十四五”規劃,我們要注意這些變化
編制“十四五”規劃,我們要注意這些變化
來源:未知 日期:2020-06-05 點擊:次
受新冠疫情影響,今年國內很多既定的重大工作都被迫推遲了,除了全國“兩會”,還有一項重要工作就是“十四五”規劃的制訂。今年是“十三五”時期的最后一年,根據慣例,國內必須在今年內完成中央和地方“十四五”規劃的所有編制工作,全國規劃將在明年(2021年)3月的“兩會”上審議通過,然后正式啟動“十四五”的發展征程。
然而,突發的疫情改變了這一切。改變不僅體現在重大政經事件舉行的時間推遲了,更重要的是,中國發展的外部環境和內部環境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一場蕭條級別的經濟危機下,一場可能使中國面臨的地緣政治環境惡化的疫情之后,我們還能按照過去的發展基礎、發展資源、發展目標和發展思路去制訂規劃嗎?
即使中國仍然要堅持一些關鍵戰略目標,但在許多重要發展目標、實現目標的時間等方面,都不能不做調整。坦率來說,疫情之前確立的規劃目標和發展框架,可能不得不進行結構性的調整。
我們注意到,隨著國內疫情防控形勢好轉,從中央到地方都開始加快推進“十四五”規劃編制工作。在中央層面,高層領導在去年11月全國“十四五”規劃座談會上提出要求,要抓緊起草形成“十四五”規劃《基本思路》,做好起草規劃《綱要框架》的工作。
要認真謀劃“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研究推出一批重大改革開放舉措,研究推出一批重大工程和項目。在今年4月8日的中央政治局會議上特別提出,脫貧攻堅要強化成果綜合運用,研究做好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戰略、“十四五”規劃銜接。在省級地方層面,據不完全統計,3月至今,上海、陜西、湖北、吉林、海南、寧夏、北京、山西、浙江等省份的黨政一把手都曾就“十四五”規劃召開會議或外出調研。
很顯然,國內“十四五”規劃編制剩下的時間不多了,從現在開始,從全國到地方的規劃編制工作都要快馬加鞭了。
從目前的國內外形勢看,有如下一些變化或趨勢,需要在“十四五”規劃的研究和編制中重點關注:
第一,國際地緣政治環境惡化對中國將產生負面影響。此次疫情之中,中美關系全面惡化,“長期戰略競爭對手”的雙邊角色將會強化。歐洲對中國的合作態度也在從“天真”走向現實,并將中國定位“經濟伙伴”+“系統性競爭對手”。外部環境惡化會廣泛地體現在貿易、投資、多邊合作等領域。宏觀戰略環境的變化宛如“倒春寒”,將對國內產業和市場造成沖擊。
第二,逆全球化潮流將會進一步加劇。過去以貿易壁壘、關稅提升、投資受阻為特點的逆全球化浪潮,在疫情之后將擴散至更廣的范圍,包括外交、科技、教育、文化、產業鏈、供應鏈、旅行、媒體輿論、民眾心理等領域,國際交往都將比過去更加困難。逆全球化將會更加表面化、極端化、普遍化。
第三,全球供應鏈將會出現“短鏈化”、分散化。逆全球化的一個重要表現是供應鏈的重構。疫情之后,全球經濟將出現衰退,各國將謀求更多的“經濟主權”,把生產部門掌握在自己手里,過去復雜的全球供應鏈將會變得簡化、短鏈化,分散到各個國家或者區域。這對國內產業界將形成普遍沖擊,部分地方和產業界將被迫重新考慮產業布局,要更多基于國內市場來構建“內循環”的產業鏈和供應鏈。
第四,民生及社會目標將會強化。至少在未來兩年,全球經濟將受到疫情明顯影響,這將導致世界本已存在的經濟放緩趨勢。目標的重要性會發生改變,民生與社會目標將會強化,保民生、保就業、保基層運行、保脫貧成果等工作的重要性將會增強。尤其是就業問題和鞏固脫貧成果,在地方工作評估中的權重可能會顯著增加。
第五,財政政策的執行會遇到新的挑戰。近幾年國內從中央到地方政府在尋求緩解財政壓力方面做出了很多的努力,然而疫情的影響無疑給他們提出了新的挑戰。如今我們發現,要執行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中央財政有能力繼續擴張,但地方財政卻有實際的困難,因此,如何平衡財政壓力與發展需求,一塊錢做出兩塊錢的事來,是地方政府面未來努力的方向。
第六,各地需要創造性地執行既定的發展戰略。在疫情之前,國內各地都有自己的發展戰略、發展計劃和重大項目,如自貿區、自貿港、成渝雙城經濟圈、長江經濟帶、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一體化、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不同層次的發展戰略,這是很多地方在“十四五”期間發展的重大抓手。疫情之后,這些發展戰略的資源條件和環境有了變化,將不得不進行一定的調整。
第七,各地發展需要更加重視消費與服務,并在其中找到新的增長點。疫情之后,各國將鼓勵產業回流,加強產業控制以增強產業安全,同時犧牲一部分產業效率。各國的內部市場將更加重要,消費對經濟增長的作用和貢獻將會加強,發展服務業、加強公共服務、改善營商環境將變得更加重要。過去的“產業政府”、“城市化政府”,將會讓位于“服務型政府”,地方政府將為此轉型。
第八,如何平衡新科技、新業態、新基建與傳統經濟,對地方來說是個挑戰。疫情之下,各種線上活動明顯增加,越來越多的服務活動搬到了網絡上,各種形式的遠程辦公、視頻服務、電商業務等,在經濟放緩之下逆勢增長。國家正式推動的“新基建”,肯定會成為資本和政策追逐的亮點。但要注意的是,這些“新”經濟概念新,噱頭新,但是對中國經濟的支撐性還需要驗證。作為發展中大國,中國經濟還是需要有牢固的傳統經濟支撐,吃喝拉撒、水暖電氣等基礎消費在關鍵時候就能顯示中國經濟的韌性。
受疫情耽擱,“十四五”規劃編制已經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但要強調的是,“十四五”規劃的背景、環境和資源條件,已經在疫情沖擊之下發生了很大的改變,新的五年規劃需要借助專業研究,調整分析框架,體現最新的問題和形勢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