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提出“一芯驅動、兩帶支撐、三區協同”的區域和產業規劃布局
湖北提出“一芯驅動、兩帶支撐、三區協同”的區域和產業規劃布局
來源:未知 日期:2019-10-09 點擊:次
為加快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湖北省打出“組合拳”,圍繞“含金量”、“含新量”、“含綠量”三量提升,連續出臺《加快新舊動能轉化的若干意見》《推進十大重點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工業經濟穩增長快轉型高質量發展工作方案(2018-2020)》等一系列政策文件,2019年湖北省經濟工作會議上,又提出“一芯驅動、兩帶支撐、三區協同”的區域和產業發展布局。這些舉措和戰略部署,為湖北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產業發展生態。
打造雙引擎提升“含金量”
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出臺《湖北省萬億戰略性新興產業推進實施方案》,編制《數字產業專項發展規劃》等專項產業集群規劃,制定全省“一芯兩帶三區”產業地圖,細化實化全省十大重點產業和四大產業基地及百家產業集群分布圖,為承接東部沿海和國際上相關地區新興產業布局和轉移奠定基礎。加快補鏈強鏈延鏈,引進、建設、投產了一批引領性強、帶動性大的產業龍頭項目和關鍵配套項目。如東湖新技術開發區吸引小米科技等60多家互聯網+知名企業建立“第二總部”,正在努力打造超萬億產值的世界級“芯屏端網”產業集群。
持續推進傳統產業改造提升。近兩年,湖北省超過7000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施了技術改造,已累計完成技改投資超8000多億元。大力推進智能化改造提升計劃,引導傳統優勢產業產品技術、工藝裝備、能效環保、安全水平、服務能力等全流程全方位改造提升。如襄陽市依托汽車及零部件優勢產業,近年來著力引進一批電機、電池、電控企業,目前已形成整車研發、生產、檢測、售后、動力電池生產及回收利用等完整產業鏈,2018年全市規模以上新能源汽車產值143.6億元,同比增長26.8%,正全力打造中國新能源汽車之都。
狠抓重大項目落實。堅持“三定”調度,做實“三庫”建設。一批新興產業項目開工建設,一大批重點項目成功簽約落地。其中,100億元以上項目6個(京東方460億元、華星光電350億元、吉利高端整車200億元、威馬汽車202億元、綠宇環保135億元、京東方醫療健康產業園100億元),50億元以上項目5個(康寧玻璃96億元、吉利飛行汽車50億元、吉利車聯網芯片70億元、吉利動力電池80億元、蔚來新能源50億元),10億元以上項目6個(吉利車聯網40億元、小米長江產業園40億元、航宇救生航空工業園20億元、航天科工運載火箭總裝總調中心17億元、凌云民用航空工業園15億元、源訊10億元)。這些重大項目的落地建設,不同程度彌補了湖北省電子信息、新能源汽車、高端整車、高端信息服務等領域的產業短板。
優化質量效益厚植“含綠量”
促進工業與信息化融合。出臺深化“互聯網+先進制造業”政策措施,深入推進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國家頂級節點建設,加快布局發展工業互聯網。大力發展軟件產業,以軍運會為契機,開展5G基礎設施和預商用試點建設。汽車、裝備制造、信息技術等行業關鍵設備數控化率達到80%以上,國家級智能制造試點示范、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管理體系貫標試點的企業總數達到96家。2019年,湖北省新增199家“兩化融合”試點示范企業,省級“兩化融合”試點示范企業達到1000家,兩化融合水平居全國第9位,較2015年提升了6位。
促進制造業與服務業融合。積極開展服務型制造試點示范,延伸服務鏈條,發展個性化、柔性化、網絡化服務,一批有條件的企業率先從主要提供產品制造向提供產品和服務轉變,9家企業獲批國家服務型制造示范企業。大力發展工業設計,烽火通信等3家企業被認定為國家級工業設計中心;中國工業設計展連續兩年在武漢成功舉辦,彰顯國家水準,武漢“設計之都”之名愈發響亮。
推進節能集約降耗。將年度“雙控”目標任務分解落實到各市州,并開展年度節能“雙控”目標責任考核。實施重大節能工程,支持28個園區循環化改造。嚴控高耗能項目,今年上半年省級開展能評30項,通過能評有效地控制了一批高能耗項目建設。推進碳排放交易和碳市場建設,利用市場機制促進節能減碳,建設重點用能單位能耗在線監測系統,組織開展節能監察。通過這些措施,湖北省萬元GDP能耗逐步降低,2018年萬元GDP能耗比2015年下降13.9%。
提升綠色制造水平。認真制定環保督察回頭看整改方案,研究出臺《湖北省加快磷石膏資源綜合利用實施意見》。大力支持廢鋼、廢舊輪胎、再生鋁等資源綜合利用產業,規范相關行業準入工作,推進鋼鐵行業超低排放技術改造。開展綠色制造體系創建。武漢市已創建國家綠色制造體系示范項目6個,4個綠色系統集成項目獲國家支持。
加快動能轉換主攻“含新量”
謀劃建設重大產業創新平臺。超前謀劃國家實驗室組建,配合有關部門整合協調海軍工程大學、華中科技大學、武漢大學、中科院武漢分院等相關科研力量,積極推進武漢綜合性國家產業創新中心創建工作,數字化設計與制造、信息光電子兩個國家級創新中心獲批。其中,國家信息光電子創新中心已在光電芯片、硅光芯片、量子芯片和芯片系統應用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出進展,不僅成功研制“收發芯片”,今年2月又在國內首次實現超大容量波分復用及空分復用的光傳輸系統實驗,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建設以企業為主的區域創新體系。圍繞突破關鍵共性技術,搭建產學研合作對接平臺,在電子信息、生物、新材料等領域布局建設省級及以上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實驗室)197家;以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為目標,在全省支柱產業和重點領域建立省級及以上企業技術中心580家。2018年,湖北省新增6家國家企業技術中心和5家國地聯合工程研究中心。
狠抓科技成果轉化。建設“湖北技術交易大市場”,打造“互聯網+技術轉移”服務平臺,建成以武漢為依托,覆蓋全省的“省中心+分中心+工作站”三級技術轉移工作服務體系。武漢創造性成立科技成果轉化局,組建院士專家顧問團,實施高校科研成果轉化對接工程,在武漢高校院所成果就地轉化率超過40%。超高速超大容量超長距離光傳輸、首臺常溫常壓儲氫·氫能汽車、首臺數字正電子發射斷層成像儀(PET)等一批世界領先的自主創新重大科技成果實現就地轉化。
積極承接新興產業轉移。通過舉辦“重點上市公司走進湖北”項目推介洽談會、中博會、京鄂對口協作、鄂港澳粵經貿洽談、鄂滬(長三角地區)經貿合作洽談等一系列活動,對湖北省重點產業發展思路、承接產業目標及布局等進行了專題推介,推動了產業承接和區域間經濟協作。如引進了總投資460億元的京東方項目、總投資350億元的華星光電項目、總投資200億元的吉利高端整車項目等,有效填補了湖北省電子信息、新能源汽車、高端整車等領域的產業短板。
在圍繞“三量提升”工作的基礎上,湖北省也在全力以赴推進“一優兩落”工作落地落實。對照世行營商環境評價標準,高標準制定湖北工作方案,“3550+100”關鍵改革任務已見成效;今年上半年新增減稅降費279億元,企業獲得感明顯增強。高質量推進武漢全面創新改革試驗,投貸聯動、外籍高層次人才引進服務、“三辦”改革、科技成果轉化工研院模式等4項創新改革經驗在全國復制推廣;每年選取50個左右重大產業項目由省主要領導親自督辦推進。這些措施,為湖北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堅實保障。
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湖北省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8.9%,位居中部省份第二;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百元營業收入成本為83.63元,低于全國0.73元;18個骨干產業中,13個保持8%以上增長速度,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增長16%,同比提高2.8個百分點,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到19.8%;地區生產總值單位能耗下降3.5%,能源消費增量控制在目標范圍內。湖北省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正在有序推進,發展勢頭較好。